宁志一:论三线建设的史诗品格
“史诗”多用来指背景庞大,人物众多,地理空间广阔,时间跨度大的叙事作品。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是一定历史时代人们生活的全景反映。黑格尔、马克思等美学大师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史诗的。在他们看来,史诗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人类在特定时代创造的高不可及的艺术范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今天为了说明中国革命建设历史进程的庄严崇高,人们也经常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喻为史诗,这也就是广义的史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工业化进程,三线建设就是这一进程独特的事件,三线建设也可以称为一部伟大的史诗。可以认为三线建设是具有史诗品格的客观存在。多年来涌现出了大量以三线建设为题材的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影视作品。近年来还修建了一批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三线建设遗址遗迹保护利用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些精神产品对客观存在的三线建设史诗品格作了深刻的诠释。
三线建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以投入产出为特征的经济建设过程,而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时代,及其特殊的经济活动。如果说三线建设具有史诗品格的话,其基本内涵不仅体现在特殊的客观物质层面,而且体现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层面。黑格尔在其美学名著《美学》中指出:“如果要使史诗人物特别是主角显出客观性,他们就要本身是许多特征的整体,是完整的人,从他们身上可以见出一般心灵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全民族的已经发展出来的思想和行动方式。”毛泽东常以攀枝花的开发,成昆铁路的修筑为三线建设的代名词。成昆铁路全长1096公里,成昆铁路的修筑,充分体现了党的领袖及其广大建设者在那个特定时代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动的方式”,本文拟以成昆铁路的修筑为例,说明三线建设史诗品格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严峻的安全形势与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与美国进行过两次较量,一次是四十年代与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的较量,另一次是五十年代志愿军与美军在朝鲜面对面的较量。六十年代,当美国的战争威胁已经现实地摆在面前时,毛泽东那一代有强烈历史责任感的政治家不能不思考在中国大陆与美国军队进行第三次较量这样的顶级安全问题。
1964年,美国制定了绝密报告《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试图出动空军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美国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就此进行了讨论,并与台湾进行了具体商议。美军航母在台湾海峡举行了核战争演习。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舰发生激战,越南战争规模扩大,并延烧到中国南部地区。自1964年8月至1968年11月,美军作战飞机侵入中国领空155批383架次。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我国最发达、富庶的经济区域和政治文化中心城市,集中在东部沿海柔软的腹部。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一旦战争开始,中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中共中央毅然决定,中止原来“抓吃穿用”的三五计划设想。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并下发的《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决定从1964年起,在云、贵、川、陕、甘、宁、青等西部省区的三线后方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地区,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离东南海岸线七百公里以上,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是理想的战略后方。
此时此刻,毛泽东有着多维的的思维方式和奇崛的语言表达。他点穿了发动战争这一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帝国主义已经20年没有打仗了,帝国主义能不打仗吗?”他认为战争打与不打的主动权掌握有帝国主义的手中,但帝国主义的战争阴谋能不能得逞,又取决于我们“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是算命先生,不知他们什么时候打,不知小打中打大打,只要有了充分准备就可稳如泰山。”毛泽东还以最坏的可能为立足点,提出了时间问题“要立足于早打、大打、打原子战争。抢时间、争速度、时间问题也是一个战略问题。”毛泽东是党的领袖,也是党的历史的见证人,他把三线建设与党的历史上生死存亡的转折相提并论,“现在再不建设第三线,就如同大革命时期不下乡一样,是革命不革命的问题。”
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攀西地区钢铁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没有铁路大动脉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李富春、薄一波在《关于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报告》中,提出 “西南工业基地建设,目前的关键在铁路。关于铁路建设问题,已经向主席和中央作了报告。”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谈到成昆铁路时,他没有诗情,只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要把内地工业搞起来,工业要纵深配置,没有投资把我的工资和稿费拿去用。我们搞三线建设没有火车,坐汽车去,没有汽车可以骑毛驴去。”毛泽东的这段话,不仅显示的是开展三线建设的决心和意志,也形象说明,交通是制约西南经济发展的瓶颈。他反复强调“要快修,要多修点,五十个工点少了,搞六十个点,再不够开一百个点,总而言之,成昆线要快修。”毛泽东对即将赴任的大三线建设副总指挥彭德怀说:“铁路修不好,我睡不好觉。”在中央决策三线过程中,多次提到苏联远东铁路大动脉对最后战胜法西斯起到的作用。 苏联的示范效应,中国战备的紧迫要求,成为了成昆铁路大会战的直接动因。
作为文学样式的史诗是有关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英雄的故事,其经历的事件须有一定的规模,或者说一定程度上应具有某种百科全书般的气度。毛泽东谋划三线建设的大智大勇,解颐醒世的妙喻珠联都是建立帝国主义威胁的紧迫现实之上,无不具有悲壮的特质和对新中国兴亡盛衰的忧思。反映三线建设的史诗级别的作品中,不仅要有对毛泽东千秋功业的缅怀和的感慨,还要能够驾驭想象的羽翅,飞翔在历史的天空,对毛泽东鲜活的典型性格有一定的表现力与概括力。
二、宏大的建设规模与高效的制度安排
四川到云南的铁路修筑,最早是由西方人提出来的。1863年,英国人斯蒂文森拟定了一个“中国铁路网”的计划,内容包括以汉口为出发点,筑铁路东行到上海,西行经四川、云南直达印度的设想。1898年,法国人在取得修筑滇越铁路的特权后,也曾企图把铁路从云南修到四川。但这些计划均慑于地质地形复杂、工程艰巨,耗资巨大而却步。
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到昆明的铁路踏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52年,西南铁路设计分局开始了踏勘成昆铁路的艰难征途。在成都至昆明长1000公里、宽200公里的范围内,提出了成昆铁路三条线路方案:东线从内江站起,经自贡、昭通、宣威到昆明,全长889公里;中线从内江站起,经宜宾、东川、嵩明到昆明,全长780公里;西线从成都起,经乐山、西昌、广通到昆明,全长1167公里。
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建设是在苏联帮助下进行的,苏联专家断言,三个方案中,只有中线可行,西线是修建铁路的“禁区”。然而,中央最终否定了苏联专家推荐的中线方案,大胆确定了西线方案。成昆铁路西线方案的开发前景是勿庸置疑的。西线所经过的攀西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金属、非金属矿产,开发前景巨大;铁路辐射范围多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意义重大。中国铁路网称为三横五纵,五纵即南北走向的五条铁路。在青藏铁路尚未建成时,成昆铁路就是最西的一条交通干线。如果成昆铁路越往西,整个铁路网向西的覆盖面就越大,铁路对西部带动作用就越大。成昆铁路的前期修建过程,折射出国民经济的起起伏伏,从1958年开工至1962年建设工程几上几下,通车里程很短。
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性的重大经济建设项目能够快速有效地实施,是中国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像铁路修筑这种涉及地域广阔、工程艰巨、投资额巨大的建设项目,更是需要中央的统筹安排。如果说毛泽东提出修筑成昆铁路急情似火,大局观清晰,意志坚强如钢,不可扼制。那么周恩来似水,冷静理性,坚韧不拔,他充分利用制度优势,将毛泽东的宏大战略意图落实为绵密细致的工程部署。
1964年6月,周恩来要求国家计委副主任程子华率领联合工作组对成昆铁路重点工程和乐山、攀枝花、西昌地区进行考察,在8月底以前回来向中央汇报。周恩来同意了调查组关于攀枝花钢铁基地、六盘水煤炭基地、成昆铁路三大项目必须配套建设,同时列入国家计划,同时上马的报告。关于建设进度,1964年9月,全面开工之际,周恩来在《关于西南铁路建设初步设计部署的报告》上批示要求李富春、薄一波等前往西南,以确定成昆铁路的进度,争取“1968年成昆线南段直达攀枝花通车,1969年成昆线北段通车。”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原定全线接轨通车计划落空。1969年8 月,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成昆线务必于1970年7月1日全线通车”的命令,并立下军令状。经过半年的抢建,成昆铁路终于按计划通车。
会战期间,邓小平、彭真、贺龙、李富春、薄一波、郭沫若等中央领导相继到现场考察、指导工作。邓小平提出了“三线建设的中心是成昆线,要什么给什么”的明确要求。彭真说:“成昆路的工作量4倍于宝成路,如果我们用4倍于宝成路的力量,就可以用建设宝成路的时间建成成昆路,如果用8倍于宝成路的力量,成昆路的建设时间还可大大缩短。”他还说:“人民大会堂十个月建成,北京新车站7个多月建成,现在我们就是要拿这种精神来搞三线建设。”彭真形象的比较,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成昆铁路建设使我国的铁路修建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人类在险峻复杂的山区建设高标准的铁路创造了成功的范例。1985年成昆铁路设计及建设和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一起,首批荣获国家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成昆铁路与贵昆、川黔、成渝铁路相连,构成了西南环状路网,彻底改变了建国前西南几乎没有像样铁路的历史,成昆铁路还牵起了举世闻名的钢铁钒钛之城攀枝花、航天之城西昌。
史诗以宏大的历史事实为背景来反映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时间和地理空间结构宏大,充满着伟大神奇的艺术色彩。“史诗性”是评价一些长篇所达到的思想艺术高度的重要标尺。成昆铁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修筑,时代的空间是广阔壮丽的。老一辈革命家个性鲜明的话语,殚精竭力的行为方式,寄托着几代中国人大西南的铁路梦。社会主义制度,不仅体现在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且在重大基础项目的实施也有着效率优势。以三线建设为题材的史诗级别的作品不仅应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而且应激荡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制度自信、对伟大事业的丰富感情,有独特浪漫的艺术风格。
三、雄奇的自然景观与崇高的精神境界
中国西南横断山脉,排列着南北走向海拔超过3500m的高山和高逾5000m的极高山;山脉之间的大河谷,奔腾着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形成高差显著的平行岭谷地貌。成都就位于台阶东面比较平缓的四川盆地中,海拔约500m;而昆明则在成都南面的云贵高原,海拔约1900m。成昆铁路北起四川成都,傍峨眉山麓南下,逆汹涌的大渡河转牛日河而上,攀越崎岖连绵的大小凉山,通过海拔2300米左右的岷江与雅砻江的分水岭,经过西昌,沿奔流湍急的孙水河、安宁河、雅砻江,下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金沙江河谷,再溯龙川江上至到海拔1900米左右的滇中高原,南止于云南昆明。
要在如此复杂的地理状况下修筑铁路干线,必然桥隧密集,工程艰巨。在经济技术条件基本具备的条件下,一支过硬的筑路队伍成为关键。早在1954年,朱德就对铁道兵寄予厚望,“将来修建四川到云南,甘肃到新疆,江西到福建的铁路时,有一些艰巨的任务也要交给你们。党和人民相信你们有这个力量、也有这个胆量能够完成得很好。”成昆铁路大会战以铁道兵主力部队和铁道部第二工程局为主力,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大桥工程局、通信信号公司和成都、昆明铁路局以及沿线民工参与,整个施工队伍共计30万人。一时间,原先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帐篷点点,红旗招展。悬岩峭壁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1965年末,川黔、贵昆两线接近完成,铁道兵两个师转战成昆线,建设者增加到40万,施工很快达到高潮。马克思写道:“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是人民群众情感方式的最高层次。人民群众的激情、热情,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的重要因素。修筑成昆铁路,更是40万筑路大军的一段激情燃烧岁月。
要将激情转化成持续的工作动力,还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证。工地党委提出了一个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大任务(建路、建章、建军),三高一低(高速度、高质量、高标准、低造价)和八字要求(从难、从严、落实、过硬)。这些方针口号,包括了修建铁路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奋斗目标和战斗作风,成为40万大军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共同准则。
建设工程转战在高山深谷之间,沿线环境艰苦、后勤保障物资供应不足,但建设者们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士气。隧道塌方直接影响工期,许多铁道兵指战员、铁路员工冒着危险,排除险情,不少人光荣负伤,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悲壮情怀也是史诗的重要元素,险峻的高山、奔腾的江河与筑路大军喷薄天地的精神境界交相映衬,似乎昭告世界:牺牲在我,中国必强!在通过文字挖掘三线建设史诗品格内涵的同时,也要重视视觉信息传播。视觉信息与文字信息的一个最为明显的区别是它的外部特征。比如色彩、图案、影视画面这些外在形式,它们一方面是传播信息的手段,另一方面也给受众带来视觉的强烈感受。现场体验是视觉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如果把成昆铁路作为一条旅游线路,游客行进在蔚为壮观的“空中铁路”和“地下铁路”,看到那些巧夺天工的工程和默默守望着来往列车的坟茔,不由会产生浓烈的悲壮情怀。当已经注入悲壮激越、动天地、泣鬼神人文精神的成昆铁路映入人们眼帘时,人们会被恢宏的气势所震撼,生命豪放张力也会在行进中直接袭上心头。
总之,通过对三线建设史诗品格内涵的深入挖掘,通过文字、影视、遗址乃至旅游线路对三线建设史诗品格的呈现,三线建设这一历史题材,从精神层面将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宁志一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四川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