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四川三线建设>建设历程>详细内容
2023-06-13 21:57:44

中江十万大军援建三线的历史回顾

作者:刘崇兴 周恒玉 邓 斌 来源:中共中江县委党史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1-02-11 14:52:31 浏览次数: 【字体:

 中江十万大军援建三线的历史回顾 

刘崇兴  周恒玉  邓 斌

三线建设是中央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建设。它虽在1964年才进入建设高潮,但从1956年起,四川省贯彻党的“八大”会议精神,实施国家“二五”计划,数十个涉及国防、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重大建设已经启动,部分项目落地川西北地区。从新的绵阳专区成立起,开建、配合、支援则成为绵阳地区19个县面临的艰巨任务。

由于多种原因,三线建设前期项目并未落地中江,就连动工兴建的川豫铁路中江段仅开工几个月后也随国家战略布局调整而停工。但中江历来是四川省的农业和人口大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为重点建设输送劳动力、生产粮食、运送物资等则成为中江历史的必然。从1958年起,根据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地区党政指示,中江县先后派出近18万民工参加川豫铁路、江油钢铁厂以下简称“江钢”)和德阳工业区建设,后方积极生产,大力支援前线。至今,中江广大干部群众仍记忆犹新,本文仅从几个不同角度回顾英雄故乡人民当年支援三线前期工程建设的简短历史。

一、坚强堡垒凝聚援建大军

党的“八大”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与群众的联系,党组织在各行各业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要树立榜样,积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国家在川西北的三线建设拉开帷幕后,从19589月起,县委、人委先后成立中江县支援工业建设、劳动力调配、运输协作、后勤保障等指挥部。县委在川豫铁路中江段、江钢、德阳三个基地建立党委,下设党总支和支部,团县委也在三地建立相应组织。党政两大班子既有明确分工,更有紧密配合,党的书记挂帅,行政首长主抓,其他成员行使职责。几任县委书记、县长奔临援建前线指挥,县各部委)、局院),各区、乡公社)党政一、二把手带队,数百名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团结基建民工积极为援建三线前期工程贡献力量。

为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县委和人委多次召开会议,发出文件;各级党团组织定期传达上级指示,及时总结研究工作,制定新的工作目标。基建师党委通过举办“教育运动月”活动密切干群关系,改进工作作风;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关心群众疾苦,向上汇报工地实情,向下传达基地党政指示。重大工作通过党委讨论形成决议再执行,分期任务由基地党委和施工单位共同研究后作出统一安排。各党组织长期坚持召开民主生活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纠正错误思想。党委制定并认真实施干部参加劳动及食宿制度,激发基建战士的劳动积极性。各团营党团组织纷纷响应“为中江百万人民争光”等战斗口号,围绕各阶段中心工作,发动基层干部和群众讨论,有组织、有计划地扎实开展援建工作。援建党委还在基层搞试点,培养先进典型,组织现场观摩,充分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由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援建初期在部分党团干部中存在的不良倾向逐步消除,工作忙乱现象迅速改观,为胜利完成援建任务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为培养接班人,县委根据上级党组织决议,由三个基地党委牵头分别建立红专学校和干部学校,选拔优秀青年参加脱产或业余学习,党的书记亲自授课,以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学习结业后,通过测试委以重任,把他们放到基建第一线锻炼和考验,条件成熟及时吸收他们入团、入党,提拔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担任基层管理干部。

援建项目的初期工程,开挖、运送土石方、木料和矿石等任务非常繁重,劳动强度大,作业工具原始,基建进度滞后。三个基建师党委根据上级党的指示,成立技术革命委员会,各团、营也成立领导小组。书记亲自挂帅,基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积极发动群众开动脑筋,献计献策,在援建工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万众一心绘就支前盛景

支援三线建设前期工程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1958年,按四川省委、省人委和地区党政指示,中江先后调动17万人含各行各业派出的干部和职工)参加三个基地的工程建设。其中,川豫铁路中江段2.4万人,德阳2.6万人后增加至3万人),江钢10万人,旺苍1万多人。19595月,县指挥部又从县、区、社、工业、商业、街道及其他基层部门抽调12860人到江钢前线,其中党团干部、部门职工、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达110人。

为动员民工参加重点工程建设,县委、人委与三个前线指挥部部密切配合,由宣传、文化和教育部门组织1000余人的队伍,运用多种宣传工具和形式,宣传各重点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美好前景。各级党政领导上阵,组织人员在城乡书写、张贴标语,播放广播,召开群众大会,先后掀起一次次支援重点工程建设的宣传高潮。如川豫铁路中江段开工前,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援路、爱路、护路热潮蓬勃兴起。沿线党政在乡村开展遵纪守法教育,落实监管责任,组织基干民兵武装巡逻守护筑路物资,受到中共公路总局第一工程局第四工程处党委的赞扬。

通过大力宣传,中江城乡出现了父母送子女、妻子送丈夫,弟兄争先恐后上前线的喜人情景。按当时规定,参加基建的民工必须是家乡选派的1845岁的青壮年,可不少社队突破了这个限制。有位时年64岁的黄姓大爷,为了报名到江钢,在家把满脸胡须刮了一遍又一遍,少报20多岁后才如愿以偿。人们取笑问他:“你怎么把胡须刮了”他回答说:“留着胡子怕说我不中用,哪个又不想为社会主义建设立点功呀”这样的好人好事呈出不穷。

钢铁大军开拔前,全县城乡到处红旗飘扬,锣鼓喧天,鸣放鞭炮。县、区召开誓师大会,党政主要领导上台讲话,基建战士和家属代表念决心书。队伍要出发了,亲人为远征的战士送钱送物、扛背包,学校师生列队手舞小红旗高呼欢送口号,秧歌队载歌载舞把队伍欢送到大道路口。在通往德阳、罗江和仓山的公路上,沿途设立的茶水站和临时休息点,当地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和群众热情为途经的基建战士服务,使他们感到如家一样的温馨。

基建队伍离开后,粮食、蔬菜、油料、副食品、部分建筑材料生产和运输等支前任务,必然落到地方党政和干部群众头上。县委、县人委及时召开支前大会,县委书记在动员报告中宣讲了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的决策和重点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号召全县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大力支援前线。会上,单位和家属代表明确表态,积极响应。会后,鉴于许多社队出现劳动力紧张问题,县委、人委指示区、社队清查劳力和土地,重新整顿机耕队伍,合理调配劳力,挖掘劳动潜力。同期,县委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街道居民支援农村,对部分作物种和收搞大协作。县财政筹措资金以解建设工地燃眉之急,各区、社抽出30%公积金支援前线;农技、兽防部门引进、推广良种和先进种、养殖技术,积极为社队服务。生产队努力发展农业和畜禽生产,提高粮食、蔬菜产量和畜禽出栏率;其它行业直至街道居民也积极行动起来,加班加点生产前线急需的生产和生活物资。仅第一阶段就为江钢生产铁器工具12676件、大型风箱722口,棉衣裤46678件、被子7232床、棉帽20080顶、咸菜238606斤。家属为亲人赶制布棉)鞋65132双、草鞋37032双、衣裤13413件。为了赶制风箱,许多群众献鸡毛、献木料,有的老人甚至把自己的棺材也捐献了出来。

中江南部几个区社干部群众全力以赴,供应筑路大军所需要的劳动和生活物资。仅仓山和冯店两个区一次就供应大米49万斤,其中29万斤支援蓬溪建筑工地。交通、工业、商业、医疗、物资、农机等部门千方百计为基建队组织、调运建筑材料、打制或维修筑路工具、药品药材和生活用品等。县委、县人委决定,全县各区首批支援硝土炸药原料)3万余斤,在仓山新建和扩建炸药厂各一座,在广福新建水泥厂,生产的炸药和水泥全部支援川豫铁路和江钢建设。

为保证支援江钢基建师的物资供应,中江在罗江设立转运站,每天按时将各地送来的物资用火车发往江油或广元,如遇火车车皮紧张,县运输公司从本就少有的机动车中抽调车辆人员帮助抢运物资。

同期,为支援江钢建设,县委、县人委组织城镇机关、学校和街道居民投入炼钢运动。经过动员和指导,在县城、区镇街道或学校建立土高炉,新制大型风箱,从群众中收集或从外地收购废旧铁器炊具、农具),通过大火燃烧,铁锤锻打,做成粗钢,再运往江钢加工冶炼,仅1958年下年即生产、运送粗钢350吨。

三个基地建设开始后,在党委领导下,各工区办了工地小报,主要刊登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好人好事等稿件,至1958年末,仅德阳基建师就出版发行43期。县长亲自带领慰问团到前线慰问,鼓舞士气;县委宣传部派出记者到工地采访、在《中江报》、有线广播电台等县以上媒体播、发新闻稿件;县教育、文化部门组织文艺宣传队到前线演出,使基建战士们分享了家乡党政和全县人民的热情关心,更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

那时,真正达到了重点工程建设缺什么就支援什么,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就送到。看到全县掀起的支前高潮,时时使人热血沸腾,仿佛在我们眼前又重现了当年支援解放大军那波澜壮阔的画面。

三、军事组织决定纪律严明

在启动三线建设特定的历史时期,各地均是以基建兵团形式组织民工承担援建任务,它是一个以工业化建设为目标的新型组织。这些民工由广阔的农村集中到远离家乡的建设基地,思想上对党中央指示的全民办工业的重大意义和自己应尽的责任认识不足,这也是难避免的。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江原在三个基地设立的基建兵团改设为基建师,下分设团、营、连、排、班。仅德阳基建师就下辖4个团,28个营,135个连,从师至班由党组织挑选、委任各级干部。所有上前线民工自带生产、生活用品、粮食、蔬菜、劳动工具和文化课本,按指定时间奔赴各自工区,除江钢民工每人还要带2两蔬菜种子步行到罗江上火车外,其余两个基建兵团全靠步行到达工地。基地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各连配备少量武器弹药,除站岗放哨、夜晚巡逻外,睡觉、起床、上操、吃饭、上工、学习文化等实行部队司号制,总结安排、军事训练一样不少,这对增强民工的荣誉感,加强民工的纪律性意义重大。

基建师党委及下属各团、营、连还经常组织民工学习党的“八大”报告、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基地党委的指示,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和遵纪守法意识。党团组织委派的各级纪检监察人员随时到基层督察和处理违纪问题。在“三秋”生产繁忙季节,基建师还组织基建战士回乡突击或支援附近社队搞抢收抢种。由于组织严密,教育有方,管理有序,在整个援建期间,中江基建队伍的纪律良好,违纪违法的人和事少有发生。

四、艰苦奋斗情景感人至深

在三个建设工地,中江人民弘扬继光精神,传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前线勇于吃苦,后方乐于奉献,为支援三线建设前期工程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壮歌。

那时,建设工地的食宿条件极为艰苦,除川豫铁路中江段少数离家较近的民工可回家住宿外,其余均在沿线或当地租用民房、在基地搭建简陋工棚,实行分连或分营集中食宿。在江钢前线,基建战士用竹笆、晒席、杂木块、山草或稻草为主要材料,建成一排排避雨御寒的营房,里面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住在一起。吃的粮食和副食等完全从中江县运去。为完成任务,在霜雪覆盖,寒风凛冽的山坡上,冷饭菜充饥是常事,但极少有人因苦而开小差。

江钢建设基地,主要分为冶炼、采矿、燃料、基建四大工区。在采运矿石、准备燃料的老君山、盆子山等工地,援建战士把矿石开采出来后,再用人工肩挑背扛搬运到炼钢炉前。燃料团要从大山上把砍下的青杠树烧成炭,运到炉前供冶炼用。那怕每天要从五里、十里甚至更远的地方开采和运送矿石,煅烧和运送木料和木炭,大家毫无怨言。在厚坝冶炼区,中江四个基建团建起排排土法炼钢炉,炉前安装木制大风箱,八人一组,每天几班人马昼夜不停轮换拉风箱,助火冶炼矿石。

在德阳基建工地,中江基建战士不怕吃苦,挖土运沙、打夯压路、搬运砖瓦和器材日夜繁忙,轻伤小病不下火线,重病劝不下工地。基建战士唐凯,脚虽有疮,每次担砖50匹,火车站扛水泥,别人两人抬一包,他一人扛两包。青年许中吉、王谷保等七人,冒着寒风,无惧水流刺骨,下河修桥,在雨中和齐腰深的水里苦战了一整天。部分五六十岁的老头也要和青年比高低,龙台区陈锡佐大爷花一晚上时间用竹子和旧料做成撮箕、扁担13副。基建师在当地自建砖瓦和石灰窑,加班加点烧石灰和砖瓦;在川豫铁路中江段,水泥厂、炸药厂基建战士夜以继日生产,尽量满足工地需要。从开工起到19591月上旬的3个月中,中江段超额完成全段计划开挖土石方2200万立方米的30%以上,受到指挥部和建设方通报表彰。

在三个建设工区,由于党团组织坚持政治思想挂帅,党团干部以身作则,随时关心民工疾苦,基建战士无不受到鼓舞。虽然每人每月平均只有十五六元的津贴,且其中70%还要交生产队评工记分,许多人泰然置之。那怕衣服磨破,肩压肿了,血泡破了,手脚被冻肿破皮了,许多人仍继续坚持。基建师中涌现出不顾一切抢救电摇车而身负重伤的兰序有,为抢救基建战士生命而被压伤的杨国明等英雄人物。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开始前,三个基建师共调动2000人,设立200余个宣传点、分别成立战地文工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竞赛开始后,各基建工地的跃进台上,消灭了“下游”,伤病员少了,出勤率高达99%以上,有的营数天达100%。基建师的卫生所,过去每天上门看病的多达100余人,竞赛后每天不到10来人,医生只好到工地找病人治疗或参加工地劳动。在整个支援重点工程建设时期,工地上轰轰烈烈的劳动场面,基建战士忘我的奋斗精神,曾令到前线慰问的干部、记者和家属代表流下热泪。

五、群众智慧绽放奇光异彩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创造力,这在支援三线前期建设工地上充分体现,绽放出奇光异彩。在以改进交通运输工具为中心的技术革命中,经基建师党委动员和施工单位支持,仓山基建团从各营抽调320名普工、60名木工和12名红炉工在仓山石灰堰桥搞技术革新试点。不到半个月时间,他们就制造出木轨自动循环翻板车、翻斗车、摇头扒杆、石木滚动压路机等机具300余件,指挥部组织参观后在各团广泛推广。江钢基建师民工自备锄、锹、锤、绳、凿等工具,修建简易快速运输通道,改进运输工具,提高挖运土石方、煤和矿石效率。德阳基建师经过七天苦战,发明推广土火车、传送带先进工具211825件。到1958年年底,全师基本上放下了扁担,实现了运输车子化,索道化,平板车轨道化和半机械化。

六、群众路线促进效率提高

走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任务完成的保证。在重点工程建设期间,当施工单位下达生产计划后,基建师党委放手发动群众进行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让群众明白完成任务的有利条件和可靠基础。随后,党政再召开会议研究,合理组织劳力,杜绝了窝工浪工现象发生。

三个基建师在突击完成重大工程任务前,均要召开誓师大会,振奋基建战士的精神,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在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中,按基建师党委指示,基建师中的“黄继光连”举行宣誓仪式,为其他连队树立榜样;基层队伍间开展挑应战、表决心、提保证、定措施、评先进、树红旗,把计划变成群众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这必然促进工效的迅速提高。

在党团干部带领下,基建工地的许多定额一次次被打破,有的甚至成倍增长。德阳工区四团一营营长丰新民亲自与民工挑砖,带动全营提高了劳动效率。如铺卵石,中江基建师每天平均45.6平方米,超过原定额的64.2%,后上升到47平方米,最高达到56平方米。一团五营11月上旬土方任务为2027方,实际完成3498方,增长72%,一、二团的六、七两营,26号一天超额2.6%,四营18连月任务为14栋临时宿舍、一栋厕所,结果不仅提前五天完成,还运了石灰2.5万斤,一团四营,原定10的天任务5天即完成。一团195811月的土石方14.93m³,实际完成15.1m³;12月份的任务为17m3,实际完成20m3。四团1958年下达任务折合金额为12.1348万元,实际完成14.7322万元。

七、定格风景留下深远影响

1959年初至1961年,由于国际国内形势急剧变化,国家战略布局和经济结构收缩调整,加之部分重点建设基建工程初步完成,根据中央和省委指示,除留少量民工继续完成重点工程建设外,大多数基建和钢钢战士返乡参加农业生产。川豫铁路先由延缓建设速度到最后停建,中江段已完成阶段性任务;江钢的厂房、高炉、厂区的公路和铁路、职工宿舍,旺苍、昭化和广元矿区基础工程建设基本告一段落;德阳工业区的二重、东汽、东电、水力发电设备厂、第一公路工程局的前期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大规模的三线重点工程建设序曲演奏虽然谢幕了,但为德阳新兴工业城市崛起,成昆铁路通车和达成铁路开建、长城钢厂的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影响是深远的。

1962年至1964年,国民经济全面恢复,三线重点工程项目进入大规模的建设时期。19651月,绵阳地区成立三线建设支重办公室。530日,地委发出《关于认真做好支援重点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除再次强调三线建设的重要意义外,特别指出各级党委要切实做好支援重点建设的工作,认真及时地作好供应、征用、搬迁劳动力等方面的统筹安排,积极调配;加强组织领导,把支援重点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中江人民又挑起了支援三线建设的重任。

为了保证三线建设需要,中江除先后直接调给重点建设单位劳动力外,还由公社、生产队组织劳动力承包德阳工业区的工程任务,帮助军民融合企业修建公路,架设输电线路,安装输水管道,平整施工场地,修建标准住房等。1965年至1967年,驻中江的汽车二队还派出部分人员和车辆到邛崃,雅安等地区,突击完成三线建设运输任务。

从五十年代年末至七十年代,中江人民为三个重点工程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仅德阳工业区就付出因公病)死亡40人,伤者无数的代价。川豫铁路中江段征用农村良田沃土3205亩,撤迁房屋1256间,还占用了农民房屋、竹木、柴草、工具和家具等。对于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法准确统计的付出,中江人民永远感到欣然。当然,中江人民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三个基建师中的1万余名优秀青年和技术骨干先后被二重、东汽、东电、水力发电设备厂、第一工程局、长钢、阿坝森工局、成都铁路局、国防工厂和省大型企业招收为正式职工。部分干部被留用或调任中央国防厂矿或军民两用企业。从干部学校培训出来的青年成为了德阳、江油所属企业和成昆铁路的管理干部。他们不仅为支援三线建设付出了青春和辛劳,也为中江地方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群众生活和政治、社会、文化面貌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四川的各三线建设工程建成投产后,许多军工厂矿和大型军转民企业积极为中江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给予资金、人力和物力扶持。如为中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装备农机制造、机械修理厂和发电厂,支援地方工农业生产所需的机器、水泥、钢材、农药,生产、运送人民群众生活的物资,无不受到百万中江人民的欢迎。毫不夸张地说,中江人民支援三线建设,三线军工厂矿、军民两用企业反哺中江人民,即是中国大西南在二十世纪军民融合,工农融合壮美图景中的一段剪影,短暂的风景虽已定格,但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作者单位:中共中江县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 中共中江县委党史研究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