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激战千佛山:北川墩上的红色印记
北川墩上的红色印记
北川县政协文史委
墩上其名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代由绵州西至茂州的道路共370里。其中北川段叫松岭关路,具体线路是由老县城北面的曲山关进入石泉(北川)地界,经过今禹里、墩上进入茂县境内。松岭关路是内地通往川西北民族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唐军反击吐蕃收复失地的进军路线之一。
北川墩上鸟瞰图
到了明代,这条道路被称为小东路,是从内地向松潘一带驻防官军运输粮草和派送援兵的极其重要的通道。为了保障其安全畅通,官军除了以武力打击滋事的羌寨,还在沿途修建军事城堡来加强防御。1478年,朝廷命四川巡抚张瓒负责“松潘、茂、安等处边务”,统一指挥各处官军。张瓒经过一番准备之后,即发兵经由擂鼓坪、石泉(禹里)溯青片河而上,再从墩上进兵茂州、叠溪,对沿途羌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征伐。事后,在要害地方修建了军事城堡,才班师回营。墩上西通茂州,北通青片,位于小东路“最要冲”,成为官军的防御重点。张瓒所筑军事设施,在今北川境内的有坝底堡、石板关、石泉堡、白印墩、青㭎堡等,坝底堡在墩上以北,驻军600余人,是官军的防御中心,而位于小东路上方的石板关,驻军190名,直接控制着绵茂干道的咽喉。官军还在土门河与青片河交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烽火台,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白天以烽烟、晚上以炮声为坝底堡和石板关提供预警。烽火台取名通宁墩,寄小东路通畅安宁之意。当地人将建烽火台之处称为墩上,意思是“墩”所在的地方。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此建立乡级政权,取了个很接地气的名字,叫墩上乡苏维埃,自此墩上这个民间叫法正式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
北川墩上新貌
红军血战千佛山
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为了策应即将入川的中央红军,开始撤离以今巴中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向西进军。4月中旬,红军主力从今桂溪进入北川,继而以排山倒海之势摧毁了国民党川军精心部署的防线,打通了北川峡谷通道。5月1日,红军占领墩上。5月中旬,红军攻克墩上以西的桃坪、土门要塞,其主力经石板关、墩上昼夜兼程,直趋茂县,接应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进入今阿坝州小金县的中央红军。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开国元帅徐向前(图片来自网络)
墩上南面千佛山一带的连绵群山,既是北川峡谷通道的天然屏障,又是成都平原的“北面城墙”。红军要顺利通过北川峡谷西进,就必须占领千佛山这个屏障;蒋介石要消灭红军于峡谷,川军要保住川西老巢,也必须占领这个屏障,千佛山一线因而成为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
红军战斗遗址—千佛山(杨卫华 摄)
1935年5月上旬,红军分别从漩坪、禹里、墩上方向出击,打败驻守在佛泉山、千佛山一线的守军,占领了连绵百余里的山头阵地。此后两个多月间,多次击溃敌军的反攻,顽强固守阵地,直到7月中旬胜利完成掩护主力西进茂县的任务后,才陆续撤离。千佛山战役历时73天,双方动员兵力之多,战斗之惨烈,在红军长征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千佛山战役以红军的完全胜利而告结束。红军活捉敌团长1人,击毙团长4 人、营连长40人,击溃敌军23个团,歼敌5000余人,牵制89个团14万多人,既确保了红四方面军顺利通过北川峡谷西进,又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抢渡金沙江、大渡河的战斗,为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懋功会师提供了保障。
千佛山战役前线总指挥、开国大将王树声(图片来自网络)
1991年修建的位于墩上的千佛山战役纪念碑
墩上乡的“模范支前连”
千佛山、佛泉山以南被国民党川军控制,以北的北川墩上、禹里、漩坪则属红军占领区。成千上万的红军将士战斗在高耸入云的大山之上,其后勤供给完全来源于北川。墩上、禹里和漩坪是千佛山前线红军的主要后勤基地。按照红军的要求,北川县各地苏维埃积极支援前线,不仅筹备了大批粮食、牛羊、蔬菜,还源源不断地将这些物资运送到前线的红军手中。
墩上一带的大山(蹇斌拍 摄)
为了做好支前工作,墩上乡苏维埃挑选了80名青壮年组成支前队伍,由岭岗村村民苟玉书担任连长,专为千佛山运送后勤物资。千佛山海拔近3000米,从墩上到达山顶50多里山路,全系羊肠小道。运输连起早贪黑,冒风雨,踏泥泞,攀悬岩,爬陡坡,每天一个来回,往返百余里,在70多天的千佛山战斗中,天天如此。一次,小坝乡苏维埃送来300多头牛羊,转送千佛山。因人少牛羊多,控制不住,到处乱跑,他们钻竹林、穿刺丛,衣服裤子被扯烂,但终于把牛羊及时送上了山。北川群众为红军千佛山战役的胜利立下功劳,其壮举受到红军的高度赞扬,红四方面军前线总指挥王树声称赞他们是“模范支前连”。
墩上岭岗村新貌(蹇斌 摄)
支前模范苟玉书
苟玉书(1901-1985),羌族,墩上乡岭岗村人。1935年4月,国民党川军到墩上一带布防,到处散布谣言抹黑红军,苟玉书就和同村的青年一起躲进了老林。5月1日,天刚麻麻亮,墩上响起了枪声。半晌午时,枪声响到桃坪方向了。苟玉书估计是红军来了,想下山去看个究竟,但大家还记得国民党的宣传,说红军要共产共妻,还要吃娃儿,劝他不要出去。有个胆大的小伙子说:“共产呢光杆一身,共妻呢光棍一条,也没有娃儿叫他吃。我去!”苟玉书觉得有道理,两人就一起钻出老林溜下山去。老远望去,只见那些背着枪的红军担的担水,扫的扫院坝,还有一个红军正在院子里扶着张大爷向山上指指点点。虽然听不清他们在说啥,但看样子很关系亲密。苟玉书放胆喊了声张大爷,张大爷听见了,叫他快下来。那个红军也大声喊着:“同志哥,快回来!”苟玉书把“同志哥”听成了“桐子壳”,觉得这个称呼很奇怪,但他感觉到红军的热情,就毫不犹豫地回到村里,随后还把老林里那几个青年也喊回来了。当天下午,他们又分头去喊回来很多躲在山上的乡亲。第二天红军就叫他们组织一个支前连,叫苟玉书当连长。苟玉书不知支前连是啥,连长又干啥,不愿意干。大家喊着他的外号说:“苟长子,你当我们的官就对,我们保证指哪打哪!”苟玉书于是成了墩上支前连的连长。
墩上乡岭岗村新貌(蹇斌 摄)
过了几天,听见红军说,桃坪周围山大,没法打进去,苟玉书就对红军说:“我是个吊鹿子(用绳子套野兽的人),这一带的老林,我哪里都钻过,桃坪周围的山我也爬过。”那个红军就把苟玉书叫到首长面前,问他“从桃坪后山能不能下去”。苟玉书说:“下是下得去,就是路不好走,干脆我和你们一起去。”当天晚上,苟玉书自告奋勇带领红军穿山越岭急行一夜,绕道桃坪后山,趁守敌不备冲锋下山,占领了桃坪。到了桃坪街上,红军把苟玉书叫到一家铺子里说:“这是发财人开的铺子,你看好了啥,只管拿。”苟玉书的家离桃坪不远,知道那家是歪人(强势霸道的人),说啥也不敢拿。红军劝了又劝,他才拿了一斤多锅巴盐回去。
墩上鸟瞰(蹇斌 摄)
5月13日,红三十一军之一部攻克墩上以西的桃坪,继攻土门不克,奉命前往千佛山换防。苟玉书刚从桃坪回来,就听乡亲们说:“红军在天门洞被‘川棒老二(四川土匪)’堵住了。”原来是川军陶凯部王敬三团趁红军换防之机,重新夺占了千佛山顶的佛祖庙,并控制了从墩上到千佛山顶的必经之地天门洞。天门洞是一道天然石门,中间仅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行,四周全是悬崖绝壁。红军多次反攻,都在天门洞受阻。苟玉书闻讯后赓即背着玉米面上了山。到了半山腰的三官塘,见几个红军正在那里商量。一个戴眼镜的人,红军叫他王军长,跑来问苟玉书还有没有别的路可以绕过天门洞。苟玉书说:“路是没有,但可以从悬崖爬上去,只怕你们的人不行。”王军长说:“只要你能去的,我们的人也能去。”王军长随即选了十几个红军,跟着苟玉书来到后山的陡崖上,用绑腿和几件衣服撕成的布条搓成绳子,把人吊下山沟,再爬上山沟对面的山崖。顺着崖缝往上爬,有的地方要仰着,有些地方要卧倒才能爬过去。大家虽然十分小心,还是有四五个红军掉下了山崖。一直到天擦黑,才爬到了天门洞后面的花园坪旁边。花园坪驻着二百多敌人,清一色的手枪,苟玉书一眼就认出那是川军豢养的金堂帮土匪。
千佛山天门洞——登临山顶的必经之地
等到天黑定了,听见金堂帮土匪喊人到天门洞换防。领队的红军营长带着两个红军战士摸到换防的道路中间,分别向前后开枪,两头的土匪一阵乱骂,就互相打起枪来。趁混乱之机,苟玉书跟着几个红军摸到花园坪,也一阵乱打。不到吃袋烟的工夫,天门洞下面的红军也摸上来了,手臂上都绑着白毛巾,用的是鬼头刀,眨眼功夫,就把那些土匪砍了个干净。红军叫苟玉书和几个伤员先在原地休息,他们又去攻打千佛山顶的佛祖庙。天一亮,苟玉书就背了个伤员往山下走。半路上遇见支前连的人背着玉米面上来了,苟玉书把伤员交给别人,自己又背上背篼往山上爬。
从墩上到千佛山前线全是崎岖的小路,如今,公路已经修建到半山以下的落木园(蹇斌 摄)
千佛山战役期间,苟玉书带着支前连为前线运送粮食,每天一个来回。有时半夜返回,还和后方人员一起加工第二天要送的玉米面。后来,粮食没有了,又往山上赶牛羊。牛羊没有了,就送群众筹集来的青菜、盐菜,并在沿途采摘灰灰菜、灵伏叶等野菜,一并送给前线红军充饥。一次,支前连背粮上山,正遇上红军在佛祖庙前的坝子里开会。一个大汉悄悄对苟玉书说,那是王总指挥(王树声)在开庆功会。戴眼镜的王军长拉着苟玉书对王总指挥说:“这就是那个支前连的连长。”王树声总指挥拍拍苟玉书的肩膀,回头对开会的红军说:“大家看,这就是模范支前连的模范连长。”大伙一阵拍手欢呼,把苟玉书弄得有些不好意思。从那以后,红军不再喊他同志哥了,见面就喊模范连长。
千佛山战役70多个日日夜夜,苟玉书带领支前队伍历尽艰辛,出色地完成了运输任务。由于极度劳累,战役结束时,支前连因伤病减员,仅剩下40余人。红军撤离北川西进,苟玉书又带领支前连为红军运送辎重至茂县,胜利完成任务后,方才返回。
从悬崖上穿行的支前路,半山以下路段已建成乡村公路(蹇斌 摄)
苟玉书本是羌族端公,每年羌寨祭山、庙会及年节庆典均由其主持。他性情豪爽,多才多艺,常在羌民喜庆活动中表演花灯、魔术,演唱川剧折子戏,拿手魔术“呼酒”令人叫绝。用舌头舔烧红的秤砣、脚穿烧红的铁铧,更令谈者色变,闻者心惊。羌民居住在高山峡谷,缺医少药,他常用草药为人治病,解人疾苦。他还会木工活,常为羌民修房造屋,制作家具。1985年,苟玉书病逝,终年84岁。
墩上乡岭岗村村民苟玉书。上世纪80年代初,北川县公安局曾科长拍摄这张照片,是这位为红军胜利立下功劳的支前模范留下的唯一影像
历史遗迹与文化传承
墩上,古绵茂干道的要隘,红军千佛山战役发生地,千佛山战役红军后勤基地,全国唯一一个参加红军的土司从军的地方,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历史遗迹,传承着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
明代城堡石板关遗址(赵柏成 摄)。在沿河公路修通之前,绵茂干道从山坡上的石板关前通过。这座明代官军城堡见证了北川羌族五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如今仅留下残墙断壁,掩映在杂树绿草丛中。每至秋冬时节,叶落草枯,还能看出城堡的大致轮廓。
石板关场旧址。明代,官军担心内地商贩擅自进入羌寨会滋生事端,规定物资交易只能在较大城堡外面的空地进行。石板关位于交通要道,其下方理所当然成为商品交易场地。清光绪年间,在城堡下方正式设置了石板关场,为过往行旅提供服务,促进物资交流。因为当地人口稀少,石板关场后来自然废弃,在旧址上还保存着连山石上凿出的碓窩。
千佛山顶的佛祖庙(网友拍摄)。1935年5月13日,红三十一军攻克墩上以西的桃坪,继攻土门不克,奉命前往千佛山换防。川军乘红军换防之机夺回千佛山主峰。红三十一军击败川军后,将军部设在庙内。后遭国民党飞机轰炸,庙宇被炸坍,红三十一军军部迁于庙宇下方的岩穴
五显庙: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驻地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设在当时的北川县城禹里,总指挥部则靠前设在千佛山下的墩上乡五显庙内,近距离策划指挥千佛山、土门等地的重大战事
吉祥庵:红军后勤物资集散地。吉祥庵位于石板关城堡上方,本是当地民间宗教活动场所,千佛山战役期间被用作临时仓库。从各地筹集来的支前物资,先集中于此,再由运输队送往前线
吉祥庵的民俗活动。改革开放以后,当地人修复了垮塌的旧庙,恢复了传统民俗活动。每年农历6月25日,除了本地的许家湾十二花灯(省级非遗项目),相邻乡村的花灯、马马灯、板凳龙、打社火等表演队伍,都会赶来参加活动,热闹非凡
来源:史志绵阳
撰稿:北川县政协文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