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红军长征在四川>长征回忆>详细内容
2023-06-23 10:30:25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 陈康 ‖ 马岭山红军阻击战场遗址

作者: 陈康 发布时间:2019-03-04 09:47:37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7年第6期


 马岭山红军阻击战场遗址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绵虒镇足湾村,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2007年6月该遗址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七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马岭山战斗遗址文物保护标志(图片由作者提供)

 马岭山呈南北走向,山势如马鞍形,北部与光光山(海拔3057米)相连,南隔草坡河与大坪梁子相对峙,东邻岷江,山梁与江面高差800余米,且为绝壁,西侧面向草坡两河口,坡度较缓,山梁长约3公里,最窄处约20米左右。阻击战场就在坡度较缓的山梁上。

 1935年5月至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第九军、三十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等主力部队长征途经汶川,足迹遍及雁门、威州、克枯、龙溪、绵虒、映秀、耿达、卧龙等乡镇,红军主要首长有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李先念等。

 马岭山红军阻击战是红军于1935年8月为掩护红军主力北上,在汶川县草坡乡(今绵虒镇)境内展开的一场惨烈的阻击战。国民党川军“一路军”杨宗礼旅长率第十五旅的二十七团(团长王澄熙)、二十八团(团长周德仪)、二十九团(团长邹迪僧)共1000余人,从灌县(今都江堰市)出发经耿达尾追红军。为掩护主力北上,阻击敌人尾追,红四方面军三十三军九十九师二九七团留下一个连约200余人,在马岭山担任阻击任务,展开了一场惨烈的阻击战。

马岭山阻击战经过示意图(图片由作者提供)

 8月20日,国民党军进至绵虒镇的码头、两河口、樟排村一带,夜间搭木桥过河后,于30日拂晓分多路向马岭山发起进攻。战斗中,敌人出动飞机,投弹30余枚,轰炸扫射红军阵地,配合步兵进攻。红军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在山梁上与敌人展开拉锯战,从凌晨至傍晚打退敌人7次进攻,击毙数百敌人并俘获敌军一名营长。最后以牺牲100余名战士的代价,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

 战斗伊始,红军由于长期行军作战,十分疲惫,驻守在阵地前沿山王庙内的20余名战士被摸哨,终因敌众我寡全部牺牲在庙内。红军撤离后,当地群众为纪念红军,将此庙改为“红军庙”,以缅怀英勇牺牲的红军先烈。

 红军在绵虒镇草坡期间,先后在足湾村、沙排村、码头村、两河口村、龙潭村、金波村成立了苏维埃组织与红色政权。建立了码头乡苏维埃,辖两河口、龙潭、金波三个村苏维埃。乡苏维埃驻地在码头村,乡苏维埃主席李绍荣,副主席黄炳煊;两河口村主席李绍清,辖两河口、樟排、草坝等村寨;龙潭村主席杨吉清,辖龙潭沟、码头、公馆等村寨;金波村主席李绍云(兼),辖山簸箕沟、明家山、刘家湾、戴家湾、麻龙、老房子等村寨。碉头乡苏维埃,下辖足湾、克充、沙排三个村苏维埃。乡苏维埃驻地绵虒镇碉头村,乡主席李洪华,副主席杨银山;足湾村主席严绍林,下辖碉头、马岭山、华溪沟、足湾四个村寨;克充村主席晋比林,下辖克充、达尔巴等村;沙排村主席孙清云,辖沙排等村寨。

 红军指战员在绵虒镇草坡期间,严格执行群众路线,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传播革命思想,唤醒受苦受难的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献身革命。草坡人民积极支援红军作战与打击土豪,筹集粮食,积极参加红军文艺宣传队,宣传党的纲领和政治主张。红军文艺宣传队在草坡期间,每到一个村或群众集中的地方,都要演出文艺节目;并组织儿童团或游击队员学唱红军歌曲。尤其是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队,演出的场次最多。据草坡杨兴武回忆;演出的节目主要有“干妈问别”“樊梨花”“乌泥河救驾”等,还演一些以邓(锡侯)、田(颂尧)、刘(湘)等军阀及其家庭丑闻为题的话报剧。寓教于乐,广大群众十分喜爱。

 马岭山红军阻击战场遗址是阿坝地区战场规模较大,红军遗迹、遗物较多,且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红军战场遗址。遗址内保存的红军遗迹、遗物有:乡、村苏维埃驻地,红军营指挥部、红军连指挥部、红军炊事伙房、坷巴凼凼(红军挖的饮用水塘)、防空掩体、红军庙、红军班合葬墓、红军战壕以及万人坑和红军用过的家俱器物等。村苏维埃驻地设在今荣茂山家,该房建于清代,为一楼一底平顶藏式石砌木结构民房,坐北向南,共8间,面阔16米,进深10米,高3.5米,墙厚0.6米;保存有红军用过的办公用具、红军棉大衣等。红军营指挥部设在今朱贵明家,该房建于清代,为一楼一底平顶藏式石砌木结构民房,坐北向南,共5间,面阔11米,进深8米,高6米,墙厚0.5米;房内有红军曾用过的家俱等。红军连指挥部设在今朱国富家,该房建于民国,为一楼一底平顶藏式石砌木结构民房,坐东向西,共6间,面阔11.5米,进深8.1米,高2.5米,墙厚0.4米;该户的父亲朱昭云曾是红军联络员,房内有红军曾用过的家俱。红军炊事伙房为平顶式石砌一层平房,坐东向西,分布在红军庙左侧,现残长5米,宽1.8米,高2.2米。马岭山自古以来就缺水,当地农民在解放前均是靠雨水或下山背水来维持生活。红军大部队来到马岭山,为克服饮用水问题,利用该地山势挖了长1000余米、宽1.5米、深0.6米的引水槽流入三个水塘内,当地人称为“坷巴凼凼”。红军利用当时的地形,在战壕附近修筑的防空掩体,现尚存宽5米、深10米、高1.5米,当地人称“飞机楼”,共10余处。红军庙在遗址中心部位,为当年红军指挥部,村民改为红军庙,以纪念红军。梅营长墓,据当地村民讲,梅营长在战斗中牺牲,他的墓葬在红军庙左方2米处,墓封土为椭园形,长4.5米、宽4米、高1米。红军战壕共30余处,长约10米、深1米、宽0.5米。红军烈士合葬墓合葬红军一个建制班,墓的封土为椭园形,长4米、宽1.7米。万人坑,当红军来到马岭山时,当地藏、羌群众积极参加和支援红军,纷纷加入苏维埃政府,红军撒退后,当地土豪将300余群众活埋于距山王庙南50米处。

马岭山战斗遗址(图片由作者提供)

 经过有关专家对马岭山红军阻击战场遗址现场考察、论证,一致认为该战场遗址是阿坝州境内保存较为完好,战场规模较大的红军战场遗址之一,且红军遗迹、遗物保存较多。该处遗址对于研究红军长征战斗历程和红军长征在阿坝地区的战斗历程具有重要价值,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意义。该遗址在当地文物部门的指导下,得到村民的有效保护,“四有”工作已基本完成。

(载《巴蜀史志》2017年第6期,总第214期)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