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历史文化】 黄清华 ‖ 两幅珍贵的红军木板标语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8年第5期
在四川省阿坝州博物馆珍藏着两幅红军木板标语,这是1935年7至8月红军长征途经松潘毛尔盖期间书写的,1971年征集于松潘毛尔盖地区,1995年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一级革命文物,并多次参加各级文物展。
毛尔盖会议会址(图片来自网络)
标语一为藏文木板标语。木板为长方形,长76.5厘米,宽48厘米。标语文字以藏文墨书,从左至右横书三行,字径7厘米,汉文大意是:“红军是保护你们的,大家要安居乐业,好好种庄稼。”落款为汉文行书“红坚”二字。
标语二为藏汉合书木板标语。木板为长方形,长60厘米,宽40.8厘米。标语汉文楷体墨书,从左至右,一行汉文一行藏文,汉、藏文各三行。汉文字径约3.5厘米,内容为:“老庚们:回家来卖东西给红军!”;藏文内容与汉文相同,落款为“红坚”。
红军藏汉文合书木板标语(图片由作者提供)
20世纪30年代的阿坝州是一个以藏、羌、回、汉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加之,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妖言惑众,使红军途经此地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险境和困难。为了让红军能顺利通过这一地区,必须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及主张,以唤醒民众革命的觉悟,使之支持红军,投身革命。
其实,早在中国工农红军进入川西北地区的初期,怎样争取各少数民族的支持并使之投身于革命斗争等问题,便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使部队能切实有效地进行宣传工作,党中央和各级政治部发布了一系列文件。1935年6月9日,中央红军向川西北挺进过程中,总政治部发布的《渡过大渡河后适用的标语口号》中,就专门制定了十四条“对夷藏番回苗等少数民族的”标语口号,规定在不同地方,针对不同情况酌情使用。
红军在阿坝州境内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工作,制作了大量的标语、文告、宣传画等。标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因书写的载体不同,可分为树标、石刻、纸质、木板等类型的标语。涉及的内容有“基本的”“对刘文辉的”“反对‘中央军’的”“发动群众斗争的”“关于革命委员会的”“关于红军主张的”“动员群众加入红军拥护红军的”“对川军士兵的”“对中央军士兵的”“对夷藏番回苗等少数民族的”十大类,共八十三条。为使各族群众都能深入细致了解红军的政策和主张,这些标语采用了汉文、藏文、回文、藏汉文合书、回汉文合书等书写形式。当时红军书写的标语很多,但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保存至今的各类标语约有300余幅,其中藏文、藏汉文合书标语仅此两幅,其史料价值极高。
红军藏汉文合书木板标语( 图片由作者提供)
为扩大宣传影响,有效争取番、回民众,红军曾广泛地采用通过少数番、回民众宣传发动多数群众的方法。有关部门曾指出:“为着将我们的政纲、政策深入回、番民群众中,首先要将‘通司’(翻译)请来,使他好好的正确的为我们翻译。”并要求各部队 “要用各种方法号召被反动头人欺骗走了的群众回家。”由于少数民族群众间语言相通,思想情感交流没有障碍,因而,这种方法不仅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而且,在此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部分少数民族积极分子,有的还是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这两幅标语就是这些藏族知识分子积极从事革命活动的真实写照。标语用藏文和藏汉文合书,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和红军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习惯的民族政策。
地处阿坝州东北部的松潘毛尔盖是一个藏民族聚居的地方,红军长征时,当地散居着二十多个寨子,居住着两千多藏民。他们一面从事着较原始的农业耕作,种植青稞、胡豆;一面放牧牛、羊等牲畜。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使得社会物资十分贫乏。红军到达此地时,当地藏民由于不明真相,大都躲进了深山老林。加之,粮食问题一直是红军面临的最大困难。针对以上这两种情况,为安定人心,动员各族群众“拿粮拥护红军”,红军便在“通司”的配合下书写了这两幅标语。
松潘毛尔盖(图片来自网络)
这两幅标语分别采用藏文和藏汉合书的形式书写在一家藏民房的板壁上,内容通俗易懂,使藏民们能一目了然地知道红军是保护广大藏民族的。由于红军纪律严明,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藏民们一批批从树林回到家中,并以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拿出自家仅有的一点粮食支援红军。红军带着这些珍贵的粮食离开毛尔盖,踏上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
(载《巴蜀史志》2018年第5期,总第219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黄清华
配图: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