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创新,应注意审美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4-08-30 14:00:19 浏览次数: 【字体:
  【汉字规范大家谈】

  作者:张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伴随新媒体应用日趋广泛,多元的计算机汉字字体在满足社会多样化用字需求方面贡献巨大。但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其中存在的不规范使用汉字问题。汉字规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汉字的使用是否准确,即是否有错别字等;二是汉字字形是否规范。判断错别字相对容易,因为有明确的正误标准;而字体是否得当涉及审美和艺术效果,其规范问题较为隐蔽,不易被受众、创作者甚至管理部门发觉。

  从规范的角度看,字体的审美与规范之间边界相对模糊,但有一些方面的界限还是明确的。比如,有些字体的设计违背了汉字字形的拓扑图式,扭曲了汉字的结构,改变了各构字部件的相对关系,等等;有些字体添加了一些装饰性成分,让汉字初学者分不清是部件还是装饰。凡此种种,都容易误导读者,特别是在纸笔书写比重降低的今天,这些问题更容易让人错误表征汉字形体。

  那么,新媒体中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从本质上来看,“丑书”“怪书”也是在规范字体基础上的演变和延伸,只是没有走审美的方向,而是走向了审丑。

  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美观和致用始终是推动汉字形体演变的动力,同时也是保持汉字系统平衡及形体稳定的作用力。汉字产生后,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阶段,最后定型于楷书,并在审美上达到了极致,还形成了汉字的独特艺术——书法。在这整个演变过程中,正是审美倾向推动着汉字形体发展,也正是出于审美的需要,人们会在不同场景中使用不同字体,甚至创造出专用字体。例如,鸟虫书就是以美观为首要需求而产生的。

  但是,汉字演变到楷书后,字形基本稳定下来,这意味着汉字在字形层面的审美几乎达到了天花板,进一步提高和创新变得艰难。古往今来,文人知识分子不计其数,诗人文豪层出不穷,虽然人人追求汉字的美观,但书法家凤毛麟角,因为后人要在美学层次上超越前人非常之难。

  同理,在电脑字体的设计上也是如此,新媒体的出现使汉字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也给各种电脑字体提供了活跃的舞台,促使电脑字体的设计者们不断开发新的字体。可是,经过20年的蓬勃发展,设计者想要有所突破,进而设计出新颖美观的电脑字体,难度实在太大。相反,如果走另一个极端,以丑示人,则很容易立刻引起注意,随即带来流量,于是,有些人转而欲通过审丑来博人眼球。这就是“丑书”“怪书”滋生的土壤——追求新奇,进而获得利益。

  从使用者角度来看,“丑书”“怪书”如果无人问津,也会自然消亡。事实恰好相反,不光字体设计者们追求新奇,字体使用者们也有一样的心理,所以,部分不规范字体其实迎合了部分新媒体创作者标新立异的心理需求。

  如何避免汉字字体从审美滑向审丑呢?既要通过相关法律规范让人们从思想上确立以审美为目标进行创新的意识,也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促进其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倡导新媒体以传统媒体为标杆和模范,为大众提供高质量的作品;第二,努力提高新媒体,特别是部分自媒体从业者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自觉养成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第三,可以将字体按用途分为出版用、娱乐用等不同类别,规定不同类别字体的应用场景;第四,将字体设计纳入语言文字规范范畴,建立字体设计评审标准,引导字体设计者设计、开发美观新颖的字体;第五,由学术界针对新媒体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进行研究,酌情给新媒体字体使用一定的艺术表现空间,使其成为传统媒体必要且有益的补充。

  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数字时代,在中国语言文字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在社会交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增进交流沟通、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需要长期不懈努力。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25日 05版)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