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普通高考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题6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5-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分)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核Al,产生了第一个人工放射性核素X:α+Al→n+X.X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分别为( )
A.15和28B.15和30 C.16和30 D.17和31
2.(6分)为了探测引力波,“天琴计划”预计发射地球卫星P,其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6倍;另一地球卫星Q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4倍。P与Q的周期之比约为( )
A.2:1B.4:1 C.8:1 D.16:1
3.(6分)一电阻接到方波交流电源上,在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热量为Q方;若该电阻接到正弦交流电源上,在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热量为Q正.该电阻上电压的峰值均为u0,周期均为T,如图所示。则Q方:Q正等于( )
A.1:B.:1 C.1:2 D.2:1
4.(6分)在一斜面顶端,将甲、乙两个小球分别以v和的速度沿同一方向水平抛出,两球都落在该斜面上。甲球落至斜面时的速率是乙球落至斜面时速率的( )
A.2倍B.4倍 C.6倍 D.8倍
5.(6分)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的位置x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B.从0到t1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C.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D.在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6.(6分)地下矿井中的矿石装在矿车中,用电机通过竖井运送到地面。某竖井中矿车提升的速度大小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图线①②分别描述两次不同的提升过程,它们变速阶段加速度的大小都相同;两次提升的高度相同,提升的质量相等。不考虑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对于第①次和第②次提升过程,( )
A.在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B.从0到t1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C.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D.在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7.(6分)如图(a),在同一平面内固定有一长直导线PQ和一导线框R,R在PQ的右侧。导线PQ中通有正弦交流电i,i的变化如图(b)所示,规定从Q到P为电流正方向。导线框R中的感应电动势( )
A.在t=时为零
B.在t=时改变方向
C.在t=时最大,且沿顺时针方向
D.在t=T时最大,且沿顺时针方向
8.(6分)如图,一平行板电容器连接在直流电源上,电容器的极板水平;两微粒a、b所带电荷量大小相等、符号相反,使它们分别静止于电容器的上、下极板附近,与极板距离相等。现同时释放a、b,它们由静止开始运动。在随后的某时刻t,a、b经过电容器两极板间下半区域的同一水平面。a、b间的相互作用和重力可忽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质量比b的大 B.在t时刻,a的动能比b的大
C.在t时刻,a和b的电势能相等 D.在t时刻,a和b的动量大小相等
二、非选择题。第9-1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3-1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
9.(6分)甲、乙两同学通过下面的实验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实验步骤如下:
(1)甲用两个手指轻轻捏住量程为L的木尺上端,让木尺自然下垂。乙把手放在尺的下端(位置恰好处于L刻度处,但未碰到尺),准备用手指夹住下落的尺。
(2)甲在不通知乙的情况下,突然松手,尺子下落;乙看到尺子下落后快速用手指夹住尺子。若夹住尺子的位置刻度为L1,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乙的反应时间为 (用L、L1和g表示)。
(3)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9.80m/s2,L=30.0cm,L1=10.4cm。乙的反应时间为 s.(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4)写出一条能提高测量结果准确程度的建议: 。
10.(9分)一课外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某待测电阻Rx的阻值,图中R0为标准定值电阻(R0=20.0Ω);可视为理想电压表;S1为单刀开关,S2为单刀双掷开关;E为电源;R为滑动变阻器。采用如下步骤完成实验:
(1)按照实验原理线路图(a),将图(b)中实物连线;
(2)将滑动变阻器滑动端置于适当的位置,闭合S1;
(3)将开关S2掷于1端,改变滑动变阻器滑动端的位置,记下此时电压表的示数U1;然后将S2掷于2端,记下此时电压表的示数U2;
(4)待测电阻阻值的表达式Rx= (用R0、U1、U2表示);
(5)重复步骤(3),得到如下数据:
| 1 | 2 | 3 | 4 | 5 |
U1/V | 0.25 | 0.30 | 0.36 | 0.40 | 0.44 |
U2/V | 0.86 | 1.03 | 1.22 | 1.36 | 1.49 |
3.44 | 3.43 | 3.39 | 3.40 | 3.39 |
(6)利用上述5次测量所得的平均值,求得Rx= Ω.(保留1位小数)
11.(12分)如图,从离子源产生的甲、乙两种离子,由静止经加速电压U加速后在纸面内水平向右运动,自M点垂直于磁场边界射入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磁场左边界竖直。已知甲种离子射入磁场的速度大小为v1,并在磁场边界的N点射出;乙种离子在MN的中点射出;MN长为l。不计重力影响和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求
(1)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
(2)甲、乙两种离子的比荷之比。
12.(20分)如图,在竖直平面内,一半径为R的光滑圆弧轨道ABC和水平轨道PA在A点相切,BC为圆弧轨道的直径,O为圆心,OA和OB之间的夹角为α,sinα=.一质量为m的小球沿水平轨道向右运动,经A点沿圆弧轨道通过C点,落至水平轨道;在整个过程中,除受到重力及轨道作用力外,小球还一直受到一水平恒力的作用。已知小球在C点所受合力的方向指向圆心,且此时小球对轨道的压力恰好为零。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
(1)水平恒力的大小和小球到达C点时速度的大小;
(2)小球达A点时动量的大小;
(3)小球从C点落至水平轨道所用的时间。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物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物理——选修3-3](15分)
13.(5分)如图,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其过程如p﹣V图中从a到b的直线所示。在此过程中( )
A.气体温度一直降低
B.气体内能一直增加
C.气体一直对外做功
D.气体一直从外界吸热
E.气体吸收的热量一直全部用于对外做功
14.(10分)在两端封闭、粗细均匀的U形细玻璃管内有一段水银柱,水银柱的两端各封闭有一段空气。当U形管两端竖直朝上时,左,右两边空气柱的长度分别为l1=18.0cm和l2=12.0cm,左边气体的压强为12.0cmHg.现将U形管缓慢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没有气体从管的一边通过水银逸入另一边。求U形管平放时两边空气柱的长度。在整个过程中,气体温度不变。
【物理--选修3-4】(15分)
15.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在t=0和t=0.20s时的波形分别如图中实线和虚线所示。已知该波的周期T>0.20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波速为0.40m/s
B.波长为0.08m
C.x=0.08m的质点在t=0.70s时位于波谷
D.x=0.08m的质点在t=0.12s时位于波谷
E.若此波传入另一介质中其波速变为0.80m/s,则它在该介质中的波长为0.32m
16.如图,某同学在一张水平放置的白纸上画了一个小标记“•”(图中O点),然后用横截面为等边三角形ABC的三棱镜压在这个标记上,小标记位于AC边上。D位于AB边上,过D点做AC边的垂线交AC于F.该同学在D点正上方向下顺着直线DF的方向观察,恰好可以看到小标记的像;过O点做AB边的垂线交直线DF于E;DE=2cm,EF=1cm。求三棱镜的折射率。(不考虑光线在三棱镜中的反射)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新课标Ⅲ)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题6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5-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分)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核Al,产生了第一个人工放射性核素X:α+Al→n+X.X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分别为( )
A.15和28B.15和30 C.16和30 D.17和31
【考点】JF:原子核的人工转变.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31:定性思想;43:推理法;54M:原子的核式结构及其组成.
【分析】明确α粒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同时知道核反应中生成中子,再根据核反应方程中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即可求出X的质量数和电荷数。
【解答】解:设X的质量数为m,电荷数为n,根据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
4+27=1+m;
2+13=0+n
解得:m=30;n=15;
故其原子序数为15,质量数为30;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核反应方程的掌握,明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的应用,同时知道α粒子为,而中子为n。
2.(6分)为了探测引力波,“天琴计划”预计发射地球卫星P,其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6倍;另一地球卫星Q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4倍。P与Q的周期之比约为( )
A.2:1B.4:1 C.8:1 D.16:1
【考点】4H:人造卫星.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32:定量思想;4D:比例法;52A:人造卫星问题.
【分析】由题得到卫星P与Q的轨道半径之比,由开普勒第三定律求周期之比。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得P与Q的轨道半径之比为:
rP:rQ=4:1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
=k
得:=
可得周期之比为:
TP:TQ=8:1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中已知两个卫星的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可以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快速解答,也可以由万有引力定律提供向心力求出周期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后再进行判断。
3.(6分)一电阻接到方波交流电源上,在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热量为Q方;若该电阻接到正弦交流电源上,在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热量为Q正.该电阻上电压的峰值均为u0,周期均为T,如图所示。则Q方:Q正等于( )
A.1:B.:1 C.1:2 D.2:1
【考点】BH:焦耳定律;E4:正弦式电流的最大值和有效值、周期和频率;E5:交流的峰值、有效值以及它们的关系.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31:定性思想;43:推理法;53A:交流电专题.
【分析】明确有效值的定义,知道正弦式交流电其最大值为有效值的倍,再根据焦耳定律列式即可确定一周期内产生的热量比值。
【解答】解:由图可知,方形交流电源的有效值为U0,故其一周期产生的热量为:
Q方=T;
正弦式交流电的有效值为:
U=
故其一周期产生的热量为:
Q正=T=;
故有:Q方:Q正=2:1;
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有效值以及焦耳定律的应用,要注意明确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求解的,而只有正弦式交流电才满足最大值为有效值的倍。
4.(6分)在一斜面顶端,将甲、乙两个小球分别以v和的速度沿同一方向水平抛出,两球都落在该斜面上。甲球落至斜面时的速率是乙球落至斜面时速率的( )
A.2倍B.4倍 C.6倍 D.8倍
【考点】43:平抛运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2:应用题;32:定量思想;43:推理法;518:平抛运动专题.
【分析】根据平抛运动的推论tanθ=2tanα得到甲、乙两个小球落在斜面上时速度偏向角相等,根据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求出末速度即可。
【解答】解:设斜面倾角为α,小球落在斜面上速度方向偏向角为θ,甲球以速度v抛出,落在斜面上,如图所示;
根据平抛运动的推论可得tanθ=2tanα,所以甲乙两个小球落在斜面上时速度偏向角相等;
故对甲有:v甲末=
对乙有:v乙末=,
所以,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了平抛运动的规律,知道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平抛运动的两个推论。
5.(6分)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的位置x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B.从0到t1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C.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D.在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考点】1E: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1I: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2:应用题;31:定性思想;4B:图析法;512: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
【分析】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根据斜率的变化分析速度的变化;交点表示相遇,由此分析路程大小。
【解答】解:A、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在t1时刻乙图象的斜率大于甲图象的斜率,所以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速度,故A错误;
B、从0到t1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是乙车大于甲车,故B错误;
C、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均为x2﹣x1,路程相等,故C正确;
D、根据图象可知,在t1时刻乙图象的斜率大于甲图象的斜率,在t2时刻乙图象的斜率小于甲图象的斜率,在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二者的斜率相同,此时两车速度相等,故D正确。
故选:CD。
【点评】对于图象问题,我们学会“五看”,即:看坐标、看斜率、看面积、看交点、看截距;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6.(6分)地下矿井中的矿石装在矿车中,用电机通过竖井运送到地面。某竖井中矿车提升的速度大小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图线①②分别描述两次不同的提升过程,它们变速阶段加速度的大小都相同;两次提升的高度相同,提升的质量相等。不考虑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对于第①次和第②次提升过程,( )
【考点】1I: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63:功率、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34:比较思想;4B:图析法;512: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
【分析】两次提升的高度相同,根据v﹣t图象的面积表示位移列式,求解矿车上升所用的时间之比。根据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电机的最大牵引力之比。由P=Fv求电机输出的最大功率之比。由W=Pt求电机所做的功之比。
【解答】解:A、设第②次提升过程矿车上升所用的时间为t。根据v﹣t图象的面积表示位移,得:=+
解得 t=2.5t0。
所以第①次和第②次提升过程矿车上升所用的时间之比为2t0:t=4:5,故A正确。
B、根据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知两次矿车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相同,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ma,可得 F=mg+ma,所以电机的最大牵引力相等,故B错误。
C、设电机的最大牵引力为F.第①次电机输出的最大功率为 P1=Fv0,第②次电机输出的最大功率为 P2=Fv0,因此电机输出的最大功率之比为2:1,故C正确。
D、电机所做的功与重力做功之和为零,因此电机做功之比为 W1:W2=1:1,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要理清矿车的运动情况,知道v﹣t图象的面积表示位移,抓住两次总位移相等来求第2次运动时间。
7.(6分)如图(a),在同一平面内固定有一长直导线PQ和一导线框R,R在PQ的右侧。导线PQ中通有正弦交流电i,i的变化如图(b)所示,规定从Q到P为电流正方向。导线框R中的感应电动势( )
【考点】D8: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31:定性思想;43:推理法;538:电磁感应——功能问题.
【分析】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得出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结合交流电电流大小的变化,根据楞次定律判断电势的高低。
【解答】解:A、向上的电流在线框处的磁场的方向向里,由图可知,当时间为时刻,电流的变化率为0,电流产生的磁场的变化率为0,则线框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感应电流为0,且在感应电流为0的时刻,感应电流的方向会发生变化;故A正确,B错误;
C、结合正弦曲线变化的特点可知,当PQ中的电流为0时,电流的变化率最大,所以电流产生的磁场的变化率最大,所以在时刻t=时或t=T时刻线框内磁通量的变化率最大,则产生的电动势最大;在t=时刻,向里的磁场减小,R内产生的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向里,根据安培定则可知,电流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同理可知,在t=T时刻感应电流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故C正确,D错误。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了楞次定律的应用,关键是弄清楚原来磁通量的变化,在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8.(6分)如图,一平行板电容器连接在直流电源上,电容器的极板水平;两微粒a、b所带电荷量大小相等、符号相反,使它们分别静止于电容器的上、下极板附近,与极板距离相等。现同时释放a、b,它们由静止开始运动。在随后的某时刻t,a、b经过电容器两极板间下半区域的同一水平面。a、b间的相互作用和重力可忽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考点】AK: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34:比较思想;4T:寻找守恒量法;53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专题.
【分析】两个粒子都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位移公式、牛顿第二定律结合位移关系,比较质量的大小。由动能定理列式分析动能的大小。由电场力做功关系分析电势能的关系。由动量定理分析动量关系。
【解答】解:A、两个粒子都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 y==.由题意知,相同时间内a的位移大于b的位移,q、E又相等,可知ma<mb.故A错误。
B、根据动能定理得 Ek﹣0=qEy,即t时刻粒子的动能为 Ek=qEy,a的位移大,电场力做功多,所以在t时刻,a的动能比b的大,故B正确。
C、在t时刻,a、b经过电场中同一水平面,电势相等,它们的电荷量也相等,符号相反,由Eφ=qφ知,a和b的电势能不相等,故C错误。
D、由动量定理得 qEt=p﹣0,得t时刻粒子的动量为 p=qEt,q、E、t都相等,则在t时刻,a和b的动量大小相等,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是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和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的综合运用,根据动能定理研究动能关系,由动量定理分析动量关系,都是常用的思路,要熟练掌握。
二、非选择题。第9-1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3-1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
9.(6分)甲、乙两同学通过下面的实验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实验步骤如下:
(1)甲用两个手指轻轻捏住量程为L的木尺上端,让木尺自然下垂。乙把手放在尺的下端(位置恰好处于L刻度处,但未碰到尺),准备用手指夹住下落的尺。
(2)甲在不通知乙的情况下,突然松手,尺子下落;乙看到尺子下落后快速用手指夹住尺子。若夹住尺子的位置刻度为L1,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乙的反应时间为 (用L、L1和g表示)。
(3)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9.80m/s2,L=30.0cm,L1=10.4cm。乙的反应时间为 0.20 s.(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4)写出一条能提高测量结果准确程度的建议: 多次测量平均值;初始时乙的手指尽可能接近尺子 。
【考点】1J:自由落体运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3:实验题;31:定性思想;43:推理法;514:自由落体运动专题.
【分析】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公式,即可推导反应时间表达式;代入数据,从而即可求解反应时间;
若要提高准确度,可多次测量位移,取平均值,或减小手指与尺子的间距。
【解答】解:(2)尺子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位移公式:h=,
而从尺子下落到乙手指夹住尺子,尺子下落的位移为:h=L﹣L1;
因此乙的反应时间为t=;
(3)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9.80m/s2,L=30.0cm=0.3m,L1=10.4cm=0.104m,
代入t=
解得:t=0.20s;
(4)从反应时间的表达式t=;可知,若要提高测量结果准确程度,除多次测量位移,取平均值,还可以减小手指与尺子的间距,从而提高反应时间的准确度,
故答案为:(2);(3)0.20;(4)多次测量平均值;或者,初始时乙的手指尽可能接近尺子。
【点评】考查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掌握位移与时间关系式,理解实验原理,为提高准确度作下基础,同时注意有效数字。
10.(9分)一课外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某待测电阻Rx的阻值,图中R0为标准定值电阻(R0=20.0Ω);可视为理想电压表;S1为单刀开关,S2为单刀双掷开关;E为电源;R为滑动变阻器。采用如下步骤完成实验:
(1)按照实验原理线路图(a),将图(b)中实物连线;
(2)将滑动变阻器滑动端置于适当的位置,闭合S1;
(3)将开关S2掷于1端,改变滑动变阻器滑动端的位置,记下此时电压表的示数U1;然后将S2掷于2端,记下此时电压表的示数U2;
(4)待测电阻阻值的表达式Rx= R0 (用R0、U1、U2表示);
(5)重复步骤(3),得到如下数据:
| 1 | 2 | 3 | 4 | 5 |
U1/V | 0.25 | 0.30 | 0.36 | 0.40 | 0.44 |
U2/V | 0.86 | 1.03 | 1.22 | 1.36 | 1.49 |
3.44 | 3.43 | 3.39 | 3.40 | 3.39 |
(6)利用上述5次测量所得的平均值,求得Rx= 48.2 Ω.(保留1位小数)
【考点】N6:伏安法测电阻.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3:实验题;23:实验探究题;31:定性思想;46:实验分析法;535:恒定电流专题.
【分析】明确电路结构和实验原理,根据串联电路的规律可得出待测电阻的表达式,再根据数学规律即可求出待测电阻的阻值。
【解答】解:(1)根据电路图可得出对应的图象如图所示;
(4)根据实验过程以及电路图可知,Rx与R0串联,当开关接1时,电压表测量R0两端的电压,故电流为:I=
而开关接2时,测量两电阻总的电压,则可知,Rx两端的电压为:U=U2﹣U1;
由欧姆定律可知,待测电阻阻值的表达式为:Rx===R0;
(6)的平均值为=3.41;
则结合(4)中公式可知,Rx=R0==2.41R0=2.41×20.0Ω=48.2Ω;
故答案为:(1)如图所示;(4)R0;(6)48.2。
【点评】本题考查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要注意明确电压表为理解电表,其内阻无穷大,所以不会影响电路结构,直接根据串联电路规律即可确定对应的电流和电压。
11.(12分)如图,从离子源产生的甲、乙两种离子,由静止经加速电压U加速后在纸面内水平向右运动,自M点垂直于磁场边界射入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磁场左边界竖直。已知甲种离子射入磁场的速度大小为v1,并在磁场边界的N点射出;乙种离子在MN的中点射出;MN长为l。不计重力影响和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求
(1)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
(2)甲、乙两种离子的比荷之比。
【考点】AK: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CI: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计算题;31:定性思想;43:推理法;536: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专题.
【分析】(1)离子在电场中加速,应用动能定理求出粒子的比荷,甲离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磁感应强度。
(2)离子在电场中加速,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应用动能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离子的比荷,然后求出两离子比荷之比。
【解答】解:(1)甲粒子在电场中加速,由动能定理得:q1U=m1v12,
由题意可知,甲离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1=l,
甲离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q1v1B=m1,
解得:B=;
(2)离子在电场中加速,由动能定理得:
对甲:q1U=m1v12,
对乙:q2U=m2v22,
由题意可知,甲离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1=l,
乙离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2=l,
离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对甲:q1v1B=m1,
对乙:q2v2B=m2,
离子的比荷:k=,
解得,甲乙离子的比荷之比:=;
答:(1)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2)甲、乙两种离子的比荷之比为1:4。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在电场与磁场中的运动,离子在电场中加速、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分析清楚离子运动过程、求出离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的轨道半径是解题的关键,应用动能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即可解题。
12.(20分)如图,在竖直平面内,一半径为R的光滑圆弧轨道ABC和水平轨道PA在A点相切,BC为圆弧轨道的直径,O为圆心,OA和OB之间的夹角为α,sinα=.一质量为m的小球沿水平轨道向右运动,经A点沿圆弧轨道通过C点,落至水平轨道;在整个过程中,除受到重力及轨道作用力外,小球还一直受到一水平恒力的作用。已知小球在C点所受合力的方向指向圆心,且此时小球对轨道的压力恰好为零。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
(1)水平恒力的大小和小球到达C点时速度的大小;
(2)小球达A点时动量的大小;
(3)小球从C点落至水平轨道所用的时间。
【考点】2G: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45:运动的合成和分解;4A:向心力;65:动能定理.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计算题;31:定性思想;43:推理法;517: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专题;52D:动能定理的应用专题;52K:动量与动能定理或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综合.
【分析】(1)根据力的合成法则,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及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2)作CD⊥PA,依据几何关系,并由动能定理,即可求解动量大小;
(3)根据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结合运动学公式,即可求解。
【解答】解:(1)设水平恒力的大小为F0,小球到达C点时所受合力的大小为F,
由力的合成法则,则有:
F2=(mg)2+F02;
设小球到达C点时的速度大小为v,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
联立上式,结合题目所给数据,解得:
F0=
v=
(2)设小球到达A点的速度大小v1,作CD⊥PA,交PA于D点,
由几何关系得:DA=Rsinα
CD=R(1+cosα)
由动能定理有,﹣mg•CD﹣F0•DA=
联立上式,结合题目所给数据,那么小球在A点的动量大小为:P=mv1=
(3)小球离开C点后,在竖直方向上做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g,
设小球在竖直方向的初速度为v⊥,从C点落到水平轨道上所用时间为t,
由运动学公式,则有:
v⊥t+=CD
v⊥=vsinα
联立上式,结合题目数据,解得:t=
答:(1)水平恒力的大小和小球到达C点时速度的大小;
(2)小球达A点时动量的大小;
(3)小球从C点落至水平轨道所用的时间。
【点评】考查力的合成法则,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动能定理的应用,理解几何知识的运用,同时注意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内容。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物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物理——选修3-3](15分)
13.(5分)如图,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其过程如p﹣V图中从a到b的直线所示。在此过程中( )
【考点】8F:热力学第一定律;99: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34:比较思想;4B:图析法;54B: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专题.
【分析】根据气体状态方程=C去判断温度,从而知道内能的变化。根据气体体积的变化分析做功情况。结合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
【解答】解:A、由图知气体的 pV一直增大,由=C知气体的温度一直升高,故A错误。
B、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内能只跟温度有关,温度一直升高,气体的内能一直增加,故B正确。
C、气体的体积增大,则气体一直对外做功,故C正确。
D、气体的内能一直增加,并且气体一直对外做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U=W+Q可知气体一直从外界吸热,故D正确。
E、气体吸收的热量用于对外功和增加内能,故E错误。
故选:BCD。
【点评】该题结合图象考查气态方程,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物理量变化时的关系。要注意热力学第一定律△U=W+Q中,W、Q取正负号的含义。
14.(10分)在两端封闭、粗细均匀的U形细玻璃管内有一段水银柱,水银柱的两端各封闭有一段空气。当U形管两端竖直朝上时,左,右两边空气柱的长度分别为l1=18.0cm和l2=12.0cm,左边气体的压强为12.0cmHg.现将U形管缓慢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没有气体从管的一边通过水银逸入另一边。求U形管平放时两边空气柱的长度。在整个过程中,气体温度不变。
【考点】99: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计算题;34:比较思想;4E:模型法.
【分析】左右两部分气体作等温变化,分析初态和末态气体的压强、体积,分别由玻意耳定律列式,即可求得U形管平放时两边空气柱的长度。
【解答】解:设U形管平放时左右两边空气柱的长度分别为a和b,它们的压强为p。
当U形管两端竖直朝上时,左边气体的压强为p1=12.0cmHg,右边气体的压强为 p2=12.0cmHg﹣6cmHg=6cmHg。
左右两部分气体作等温变化,分别由玻意耳定律得
对左部分气体有 p1l1S=paS
对右部分气体有 p2l2S=pbS
由几何关系有 a+b=l1+l2=30cm
联立以上各式得 a=22.5cm,b=7.5cm
答:U形管平放时左右两边空气柱的长度分别为22.5cm和7.5cm。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U形管平放时左右两边气体压强相等,两边气体的总长度不变,结合玻意耳定律和几何关系进行求解。
【物理--选修3-4】(15分)
15.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在t=0和t=0.20s时的波形分别如图中实线和虚线所示。已知该波的周期T>0.20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考点】F4:横波的图象;F5: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2:应用题;32:定量思想;4C:方程法;51D: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专题.
【分析】波沿x轴正方传播,根据波形图得到周期表达式,根据条件求解周期,根据求解波速;
分析x=0.08m的质点在t=0.70s和t=0.12s时与周期的关系,由此确定其位置;
波传入另一介质中,频率不变,根据λ=vT求解波长。
【解答】解:AB、波沿x轴正方传播,根据波形图可知,(n+)T=0.2s,该波的周期T>0.20s,n只能等于0,故T=0.4s;
波长λ=16cm=0.16m,故波速v=m/s=0.4m/s,故A正确、B错误;
C、x=0.08m的质点在t=0时位于平衡位置向上振动,经过t=0.70s时,=,所以0.7s时x=0.08m处的质点位于波谷,故C正确;
D、x=0.08m的质点在t=0时位于平衡位置向上振动,经过t=0.12s时,==,即t=,即T<t<T,所以0.12s时x=0.08m处的质点位于平衡位置上边正在向下振动,故D错误;
E、若此波传入另一介质中,频率不变,则周期不变,其波速变为0.80m/s,则它在该介质中的波长为λ=vT=0.8×0.4m=0.32m,故E正确。
故选:ACE。
【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了波的图象;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能够根据图象直接读出波长和各个位置处的质点振动方向,知道波速、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16.如图,某同学在一张水平放置的白纸上画了一个小标记“•”(图中O点),然后用横截面为等边三角形ABC的三棱镜压在这个标记上,小标记位于AC边上。D位于AB边上,过D点做AC边的垂线交AC于F.该同学在D点正上方向下顺着直线DF的方向观察,恰好可以看到小标记的像;过O点做AB边的垂线交直线DF于E;DE=2cm,EF=1cm。求三棱镜的折射率。(不考虑光线在三棱镜中的反射)
【考点】H3:光的折射定律.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计算题;32:定量思想;4F:几何法.
【分析】等边三角形的垂心、重心、中心是重合的;画出光路图,结合几何关系得到入射角和折射角,求解出折射率即可。
【解答】解:连接DO,点E是三角形AOD的垂心,DE=2cm,EF=1cm,说明三角形OAD是等边三角形,点E也是重心、中心,故画出光路图,如图所示:
故入射角为60°,折射角为30°,故折射率为:
n==;
答:三检镜的折射率为。
【点评】本题考查折射率的定义,关键是画出光路图,找出入射角和折射角,要知道等边三角形的垂心、重心、中心是重合的。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
1.(6分)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
B.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
C.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
D.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3.(6分)苯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有关苯乙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与液溴混合后加入铁粉可发生取代反应
B.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与氯化氢反应可以生成氯代苯乙烯
D.在催化剂存在下可以制得聚苯乙烯
4.(6分)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 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5.(6分)一种可充电锂﹣空气电池如图所示。当电池放电时,O2与Li+在多孔碳材料电极处生成Li2O2﹣x(x=0或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电时,多孔碳材料电极为负极
B.放电时,外电路电子由多孔碳材料电极流向锂电极
C.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Li+向多孔碳材料区迁移
D.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Li2O2﹣x═2Li+(1﹣)O2
6.(6分)用0.100 mol•L﹣1 AgNO3滴定50.0 mL0.0500 mol•L﹣1 Cl﹣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根据曲线数据计算可知Ksp(AgCl)的数量级为10﹣10
B.曲线上各点的溶液满足关系式c(Ag+)•c(Cl﹣)=Ksp(AgCl)
C.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400mol•L﹣1 Cl﹣,反应终点c移到a
D.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500 mol•L﹣1 Br﹣,反应终点c向b方向移动
7.(6分)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X和Z同族。盐YZW与浓盐酸反应,有黄绿色气体产生,此气体同冷烧碱溶液作用,可得到含YZW的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大小为W<X<Y<Z
B.X的氢化物水溶液酸性强于Z的
C.Y2W2与ZW2均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D.标准状况下W的单质状态与X的相同
二、非选择题
8.(14分)硫代硫酸钠晶体(Na2S2O3•5H2O,M=248g•mol﹣1)可用作定影剂、还原剂。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Ksp(BaSO4)=1.1×10﹣10,Ksp(BaS2O3)=4.1×10﹣5.市售硫代硫酸钠中常含有硫酸根杂质,选用下列试剂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检验:
试剂:稀盐酸、稀H2SO4、BaCl2溶液、Na2CO3溶液、H2O2溶液
实验步骤 | 现象 |
①取少量样品,加入除氧蒸馏水 | ②固体完全溶解得无色澄清溶液 |
③ | ④ ,有刺激性气体产生 |
⑤静置, | ⑥ |
(2)利用K2Cr2O7标准溶液定量测定硫代硫酸钠的纯度。测定步骤如下:
①溶液配制:称取1.2000g某硫代硫酸钠晶体样品,用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在 中溶解,完全溶解后,全部转移至100 mL的 中,加蒸馏水至 。
②滴定:取0.00950 mol•L﹣1的K2Cr2O7标准溶液20.00 mL,硫酸酸化后加入过量KI,发生反应:Cr2O72﹣+6I﹣+14H+=3I2+2Cr3++7H2O.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样品溶液滴定至淡黄绿色,发生反应:I2+2S2O32﹣=S4O62﹣+2I﹣.加入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继续滴定,当溶液 ,即为终点。平行滴定3次,样品溶液的平均用量为24.80mL,则样品纯度为 %(保留1位小数)。
9.(14分)KIO3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可作为食盐中的补碘剂。回答下列问题:
(1)KIO3的化学名称是 。
(2)利用“KClO3氧化法”制备KIO3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酸化反应”所得产物有KH(IO3)2、Cl2和KCI.“逐Cl2”采用的方法是 。“滤液”中的溶质主要是
。“调pH”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KIO3也可采用“电解法”制备,装置如图所示。
①写出电解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 。
②电解过程中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的离子主要为 ,其迁移方向是 。
③与“电解法”相比,“KClO3氧化法”的主要不足之处有 (写出一点)。
10.(15分)三氯氢硅( SiHCl3)是制备硅烷、多晶硅的重要原料。回答下列问题:
(1)SiHCl3在常温常压下为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遇潮气时发烟生成(HSiO)2O等,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SiHCl3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
2SiHCl3(g)=SiH2Cl2(g)+SiCl4(g)△H=48 KJ•mol﹣1
3SiH2Cl2(g)=SiH4(g)+2SiHCl3(g)△H=﹣30 KJ•mol﹣1
则反应4SiHCl3(g)=SiH4(g)+3SiCl4(g)的△H为 kJ•mol﹣1。
(3)对于反应2SiHCl3(g)=SiH2Cl2(g)+SiCl4(g),采用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在323K和343K时 SiHCl3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图所示。
①343K时反应的平衡转化率α= %.平衡常数K343K= (保留2位小数)。
②在343K下:要提高 SiHCl3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要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有 、 。
③比较a、b处反应速率大小:va v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速率v=v正﹣v逆=k正x﹣k逆xx,k正、k逆分别为正、逆向反应速率常数,x为物质的量分数,计算a处的= (保留1位小数)
[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11.(15分)锌在工业中有重要作用,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Zn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2)黄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合金之一,主要由Zn和Cu组成。
第一电离能I1(Zn) I1(Cu)(填“大于”或“小于”)。原因是 。
(3)ZnF2具有较高的熔点(872℃),其化学键类型是 ,ZnF2不溶于有机溶剂而ZnCl2、ZnBr2、ZnI2能够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原因是 。
(4)《中华本草》等中医典籍中,记载了炉甘石(ZnCO3)入药,可用于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ZnCO3中,阴离子空间构型为 ,C原子的杂化形式为 。
(5)金属Zn晶体中的原子堆积方式如图所示,这种堆积方式称为 。六棱柱底边边长为acm,高为ccm,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Zn的密度为 g•cm﹣3(列出计算式)。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12.近来有报道,碘代化合物E与化合物H在Cr﹣Ni催化下可以发生偶联反应,合成一种多官能团的化合物Y,其合成路线如图:
已知:RCHO+CH3CHOR﹣CH=CH﹣CHO+H2O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是 。
(2)B为单氯代烃,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由A生成B、G生成H的反应类型分别是 、 。
(4)D的结构简式为 。
(5)Y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 。
(6)E与F在Cr﹣Ni催化下也可以发生偶联反应,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
(7)X与D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具有完全相同官能团。X的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其峰面积之比为3:3:2.写出3种符合上述条件的X的结构简式 。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Ⅲ)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6分)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考点】14: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A.泡沫灭火器喷出的泡沫中含有大量水分会导致产生导电;
B.蛋白质在温度较高时易变性;
C.水溶性漆是以水作稀释剂、不含有机溶剂的涂料,不含苯、甲苯等有机物,油性油漆是以有机物为稀释剂且含苯、甲苯等物质;
D.Mg比Fe活泼,当发生化学腐蚀时Mg作负极。
【解答】解:A.泡沫灭火器喷出的泡沫中含有大量水分,水会导致产生导电,从而易产生触电危险,故A错误;
B.蛋白质在温度较高时易变性,疫苗为蛋白质,为了防止蛋白质变性,所以一般应该冷藏存放,故B正确;
C.水溶性漆是以水作稀释剂、不含有机溶剂的涂料,不含苯、甲苯等有机物,油性油漆是以有机物为稀释剂且含苯、甲苯等物质,苯、甲苯等有机物污染环境,所以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故C正确;
D.Mg比Fe活泼,当发生化学腐蚀时Mg作负极而被腐蚀,从而阻止Fe被腐蚀,属于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关系,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物质性质是解本题关键,知道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现象,题目难度不大。
2.(6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考点】54: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84: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联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A.1molMg含有12mol质子,1molAl含有13mol质子;
B.氧气和臭氧均只含有氧原子;
C.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H无中子,D含有1个中子,O含有8个中子;
D.1mol乙烷含有7mol共价键,1mol乙烯含有6mol共价键。
【解答】解:A.24g镁与27g铝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1molMg含有12mol质子,1molAl含有13mol质子,二者不含有相同的质子数,故A错误;
B.氧气和臭氧均只含有氧原子,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相当于同等质量的氧原子,所含电子数相同,故B正确;
C.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H无中子,D含有1个中子,O含有8个中子,所以1 mol重水与1 mol水中,中子数比为10:8=5:4,故C错误;
D.1mol乙烷含有7mol共价键,1mol乙烯含有6mol共价键,二者化学键数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相关计算和化学基本用语的知识,明确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是基础题。
3.(6分)苯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有关苯乙烯的说法错误的是( )
【考点】HD: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34: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分析】苯乙烯结构简式为,
A.苯环能和液溴在溴化铁作催化剂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
B.碳碳双键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该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HCl发生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
D.碳碳双键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聚反应。
【解答】解:苯乙烯结构简式为,
A.苯乙烯中含有苯环,苯环能和液溴在溴化铁作催化剂条件下发生苯环上取代反应,故A正确;
B.B.碳碳双键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苯乙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B正确;
C.该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HCl发生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与HCl发生反应生成1﹣氯苯乙烷、2﹣氯苯乙烷,故C错误;
D.碳碳双键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聚反应,该物质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在催化剂条件下可以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苯乙烯,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涉及苯及烯烃的性质,明确官能团与性质关系是解本题关键,熟练常见有机物官能团,题目难度不大。
4.(6分)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 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考点】U5: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A.Zn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Cu,Zn、Cu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
B.强酸与强碱的滴定可以采用酚酞或甲基橙;弱酸与强碱的滴定用酚酞,因为弱酸与强碱恰好反应时溶液显碱性(生成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酚酞在碱性范围变色;反之强酸与弱碱的滴定用甲基橙可以减少误差;
C.钠元素的焰色反应呈黄色;
D.超过容积的时液体沸腾后,可能会有液体从支管口处溅出。
【解答】解:A.Zn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Cu,Zn、Cu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加快Zn的腐蚀,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A不选;
B.强酸与强碱的滴定可以采用酚酞或甲基橙;弱酸与强碱的滴定用酚酞,因为弱酸与强碱恰好反应时溶液显碱性(生成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酚酞在碱性范围变色;反之强酸与弱碱的滴定用甲基橙可以减少误差,碳酸氢钠呈弱碱性,所以应该选取甲基橙作指示剂,故B选;
C.钠元素的焰色反应呈黄色,该实验蘸取的溶液为盐溶液,焰色反应呈黄色,说明溶液中含有钠离子,故C不选;
D.超过容积的时液体沸腾后,可能会有液体从支管口处溅出,易产生安全事故,故D不选;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评价,涉及焰色反应、甲基橙的选取、原电池原理等知识点,侧重考查学生实验操作、实验原理等,明确实验原理、物质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题目难度不大。
5.(6分)一种可充电锂﹣空气电池如图所示。当电池放电时,O2与Li+在多孔碳材料电极处生成Li2O2﹣x(x=0或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考点】BL:化学电源新型电池.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A.电池放电池,O2中O的化合价降低,过程为得电子的过程;
B.放电时,Li转化为Li+,电子经外电路从锂电极流向多孔碳材料;
C.充电时,装置为电解池,原电池正负极分别接外电路阳极和阴极,Li+需得电子重新生成Li;
D.充电时,相当于电解Li2O2﹣x重新得到Li和O2。
【解答】解:A.电池放电池,O2中O的化合价降低,过程为得电子的过程,所以放电时,多孔碳材料电极为正极,故A错误;
B.放电时,Li转化为Li+,电子经外电路从锂电极流向多孔碳材料,故B错误;
C.充电时,装置为电解池,原电池正负极分别接外电路阳极和阴极,Li+需得电子重新生成Li,所以电解质溶液中Li+向阴极移动,即向锂电极区迁移,故C错误;
D.充电时,相当于电解Li2O2﹣x重新得到Li和O2,所以电池总反应为:Li2O2﹣x═2Li+(1﹣)O2,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知识,明确电极反应和电子的流向是解题的关键,整体难度不大,是基础题。
6.(6分)用0.100 mol•L﹣1 AgNO3滴定50.0 mL0.0500 mol•L﹣1 Cl﹣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根据曲线数据计算可知Ksp(AgCl)的数量级为10﹣10
B.曲线上各点的溶液满足关系式c(Ag+)•c(Cl﹣)=Ksp(AgCl)
C.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400mol•L﹣1 Cl﹣,反应终点c移到a
D.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500 mol•L﹣1 Br﹣,反应终点c向b方向移动
【考点】DH: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A.沉淀滴定时到达滴定终点时曲线斜率突变,图中c点为滴定终点,此处﹣lgc(Cl﹣)=5,据此计算;
B.曲线上的点是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点,满足c(Ag+)•c(Cl﹣)=Ksp(AgCl);
C.溶度积常数只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改变滴定反应液浓度不改变溶度积常数;
D.AgBr比AgCl更难溶,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Br﹣的浓度更低。
【解答】解:A.沉淀滴定时到达滴定终点时曲线斜率突变,图中c点为滴定终点,此处﹣lgc(Cl﹣)=5,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c(Ag+)=c(Cl﹣)=10﹣5mol/L,所以根据曲线数据计算可知Ksp(AgCl)的数量级为10﹣10,故A正确;
B.曲线上的点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点,Qc=c(Ag+)c(Cl﹣)=Ksp(AgCl),故B正确;
C.溶度积常数只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改变滴定反应液浓度不改变溶度积常数,所以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400mol•L﹣1 Cl﹣,则所需AgNO3溶液体积就变为=20mL,故C错误;
D.AgBr比AgCl更难溶,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Br﹣的浓度更低,则﹣lgc(Br﹣)值更大,消耗AgNO3溶液的体积不变,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沉淀溶解平衡相关知识,明确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的关系式,把握图象反应的信息,题目难度不大,是基础题。
7.(6分)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X和Z同族。盐YZW与浓盐酸反应,有黄绿色气体产生,此气体同冷烧碱溶液作用,可得到含YZW的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考点】8J: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X和Z同族,盐YZW与浓盐酸反应,有黄绿色气体产生,该气体是Cl2,此气体同冷烧碱溶液作用,可得到含YZW的溶液,氯气和NaOH反应生成NaCl和NaClO,YZW应该是NaClO,则Y是Na、Z是Cl、W是O元素,X和Z同一族且为短周期元素,则X为F元素;
A.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其原子半径越大,同一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
B.X的氢化物为HF、Z的氢化物为HCl,氢氟酸是弱酸、盐酸是强酸;
C.Y2W2、ZW2分别是Na2O2、ClO2,同一种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非极性键;
D.标况下,氟气、氧气都是气态。
【解答】解: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X和Z同族,盐YZW与浓盐酸反应,有黄绿色气体产生,该气体是Cl2,此气体同冷烧碱溶液作用,可得到含YZW的溶液,氯气和NaOH反应生成NaCl和NaClO,YZW应该是NaClO,则Y是Na、Z是Cl、W是O元素,X和Z同一族且为短周期元素,则X为F元素;
A.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其原子半径越大,同一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F<O<Cl<Na,即X<W<Z<Y,故A错误;
B.X的氢化物为HF、Z的氢化物为HCl,氢氟酸是弱酸、盐酸是强酸,所以其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X弱于Z,故B错误;
C.Y2W2、ZW2分别是Na2O2、ClO2,同一种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非极性键,前者含有非极性键,后者不含非极性键,故C错误;
D.标况下,氟气、氧气都是气态,所以标况下W和X的单质状态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关系,侧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正确判断YZW物质是解本题关键,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结构、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即可,题目难度不大。
二、非选择题
8.(14分)硫代硫酸钠晶体(Na2S2O3•5H2O,M=248g•mol﹣1)可用作定影剂、还原剂。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Ksp(BaSO4)=1.1×10﹣10,Ksp(BaS2O3)=4.1×10﹣5.市售硫代硫酸钠中常含有硫酸根杂质,选用下列试剂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检验:
试剂:稀盐酸、稀H2SO4、BaCl2溶液、Na2CO3溶液、H2O2溶液
实验步骤 | 现象 |
①取少量样品,加入除氧蒸馏水 | ②固体完全溶解得无色澄清溶液 |
③ 向①中溶液加入足量稀盐酸 | ④ 有乳白色或淡黄色沉淀生成 ,有刺激性气体产生 |
⑤静置, 取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几滴氯化钡溶液 | ⑥ 有白色沉淀生成 |
(2)利用K2Cr2O7标准溶液定量测定硫代硫酸钠的纯度。测定步骤如下:
①溶液配制:称取1.2000g某硫代硫酸钠晶体样品,用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在 烧杯 中溶解,完全溶解后,全部转移至100 mL的 容量瓶 中,加蒸馏水至 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平 。
②滴定:取0.00950 mol•L﹣1的K2Cr2O7标准溶液20.00 mL,硫酸酸化后加入过量KI,发生反应:Cr2O72﹣+6I﹣+14H+=3I2+2Cr3++7H2O.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样品溶液滴定至淡黄绿色,发生反应:I2+2S2O32﹣=S4O62﹣+2I﹣.加入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继续滴定,当溶液 由蓝色变化为淡黄绿色且半分钟不变化 ,即为终点。平行滴定3次,样品溶液的平均用量为24.80mL,则样品纯度为 95.0 %(保留1位小数)。
【考点】P8: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Na2S2O3和盐酸反应生成硫单质、二氧化硫和水,所以在检验硫酸根离子时,需要先加入盐酸将S2O32﹣除去,再加入氯化钡溶液进行检验;
(2)①溶液配制需要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转移、定容、摇匀等步骤,结合配制过程选择需要的仪器;
②用硫代硫酸钠样品溶液滴定至淡黄绿色,发生反应:I2+2S2O32﹣=S4O62﹣+2I﹣.加入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继续滴定到反应终点,碘单质反应后溶液蓝色褪去且半分钟不变,结合化学方程式定量关系计算,Cr2O72﹣+6I﹣+14H+=3I2+2Cr3++7H2O,I2+2S2O32﹣=S4O62﹣+2I﹣,得到Cr2O72﹣~3I2+~6S2O32﹣,据此计算。
【解答】解:(1)取少量样品,加入除氧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得无色澄清溶液,向①中溶液加入足量稀盐酸,有乳白色或淡黄色沉淀硫单质生成,有刺激性气体产生为二氧化硫气体,静置,取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几滴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含硫酸根离子,
故答案为:向①中溶液加入足量稀盐酸;有乳白色或淡黄色沉淀生成;取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几滴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①溶液配制需要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转移、定容、摇匀等步骤,结合配制过程选择需要的仪器,称取1.2000g某硫代硫酸钠晶体样品,用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在烧杯中中溶解,完全溶解后,全部转移至100 mL的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平,
故答案为:烧杯;容量瓶;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平;
②取0.00950 mol•L﹣1的K2Cr2O7标准溶液20.00 mL,硫酸酸化后加入过量KI,发生反应:Cr2O72﹣+6I﹣+14H+=3I2+2Cr3++7H2O.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样品溶液滴定至淡黄绿色,发生反应:I2+2S2O32﹣=S4O62﹣+2I﹣.加入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继续滴定,到反应终点,碘单质反应后溶液蓝色褪去且半分钟不变,说明反应到达滴定终点,平行滴定3次,样品溶液的平均用量为24.80mL,
用硫代硫酸钠样品溶液滴定至淡黄绿色,发生反应:I2+2S2O32﹣=S4O62﹣+2I﹣.加入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继续滴定到反应终点,碘单质反应后溶液蓝色褪去淡黄绿色且半分钟不变,结合化学方程式定量关系计算,Cr2O72﹣+6I﹣+14H+=3I2+2Cr3++7H2O,I2+2S2O32﹣=S4O62﹣+2I﹣,
得到 Cr2O72﹣~3I2+~6S2O32﹣,
1 6
0.0095mol/L×0.02L n
样品溶液的平均用量为24.80mL,溶液中硫代硫酸根离子物质的量n=0.0095mol/L×0.02L×6=0.00114mol,配制100ml溶液中
n(S2O32﹣)=0.00114 mol×=0.0046mol,
则样品纯度=×100%=95.0%
故答案为:由蓝色变化为淡黄绿色且半分钟不变化;95.0。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方案的设计、离子检验、物质含量测定、滴定实验的过程分析等知识点,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9.(14分)KIO3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可作为食盐中的补碘剂。回答下列问题:
(1)KIO3的化学名称是 碘酸钾 。
(2)利用“KClO3氧化法”制备KIO3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酸化反应”所得产物有KH(IO3)2、Cl2和KCI.“逐Cl2”采用的方法是 加热 。“滤液”中的溶质主要是
KCl 。“调pH”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KH(IO3)2+KOH═2KIO3+H2O 。
(3)KIO3也可采用“电解法”制备,装置如图所示。
①写出电解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 2H2O+2e﹣═2OH﹣+H2↑ 。
②电解过程中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的离子主要为 K+ ,其迁移方向是 a到b 。
③与“电解法”相比,“KClO3氧化法”的主要不足之处有 产生Cl2易污染环境 (写出一点)。
【考点】DI:电解原理;U3: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KIO3的化学名称是碘酸钾;
(2)气体在加热的过程中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可采取此法驱逐气体,实验流程是用KClO3氧化法制备KIO3,反应物是KClO3和I2,在酸性条件下ClO3﹣可以氧化I2生成IO3﹣,根据已知条件,还原产物含有Cl2和Cl﹣,驱逐Cl2后结晶产物应为KCl,相当于是除杂步骤,调节pH过程中产生KIO3,则是由KH(IO3)2得来,据此分析;
(3)①电解池阴极为KOH溶液,电解质溶液呈碱性,电解池阴极发生还原反应,过程应为H2O转化为H2,据此写出阴极电极反应;
②隔膜是阳离子交换膜,起主要交换的离子应为K+,电解池工作时,阳离子向阴极移动;
③电解法过程中,阳极发生反应I2﹣10e﹣+12OH﹣═2IO3﹣+6H2O制备KIO3,整个电解池装置没有产生氧化法过程中的Cl2,即没有产生污染大气环境的有毒气体。
【解答】解:(1)KIO3的化学名称是碘酸钾,
故答案为:碘酸钾;
(2)气体在加热的过程中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可采取此法驱逐气体,所以逐Cl2”采用的方法是:加热,
根据已知条件,还原产物含有Cl2和Cl﹣,驱逐Cl2后结晶产物应为KCl,相当于是除杂步骤,所以滤液”中的溶质主要是KCl,
调节pH过程中产生KIO3,则是由KH(IO3)2得来,则“调pH”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H(IO3)2+KOH═2KIO3+H2O,或者写成HIO3+KOH═KIO3+H2O,但考虑到题中告知酸化产物是KH(IO3)2,因此写前者更为合理,
故答案为:加热;KCl;KH(IO3)2+KOH═2KIO3+H2O;
(3)①电解池阴极为KOH溶液,电解质溶液呈碱性,电解池阴极发生还原反应,过程应为H2O转化为H2,所以阴极的电极反应为:2H2O+2e﹣═2OH﹣+H2↑,
故答案为:2H2O+2e﹣═2OH﹣+H2↑;
②隔膜是阳离子交换膜,起主要交换的离子应为K+,
电解池工作时,阳离子向阴极移动,所以K+的移动方向应为从a到b,
故答案为:K+;a到b;
③电解法过程中,阳极发生反应I2﹣10e﹣+12OH﹣═2IO3﹣+6H2O制备KIO3,电解池装置产生的气体是H2,氧化法过程则产生Cl2,Cl2是有毒气体会污染大气,因此氧化法的不足之处是产生Cl2易污染环境,
故答案为:产生Cl2易污染环境。
【点评】本题以KIO3为考查背景,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流程分析,电解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及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均为高频考点,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本题整体难度中等,试题有助于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15分)三氯氢硅( SiHCl3)是制备硅烷、多晶硅的重要原料。回答下列问题:
(1)SiHCl3在常温常压下为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遇潮气时发烟生成(HSiO)2O等,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SiHCl3+3H2O=(HSiO)2O+6HCl 。
(2)SiHCl3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
2SiHCl3(g)=SiH2Cl2(g)+SiCl4(g)△H=48 KJ•mol﹣1
3SiH2Cl2(g)=SiH4(g)+2SiHCl3(g)△H=﹣30 KJ•mol﹣1
则反应4SiHCl3(g)=SiH4(g)+3SiCl4(g)的△H为 +114 kJ•mol﹣1。
(3)对于反应2SiHCl3(g)=SiH2Cl2(g)+SiCl4(g),采用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在323K和343K时 SiHCl3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图所示。
①343K时反应的平衡转化率α= 22 %.平衡常数K343K= 0.02 (保留2位小数)。
②在343K下:要提高 SiHCl3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及时分离出产物 ;要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有 增大压强 、 使用催化剂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等 。
③比较a、b处反应速率大小:va 大于 v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速率v=v正﹣v逆=k正x﹣k逆xx,k正、k逆分别为正、逆向反应速率常数,x为物质的量分数,计算a处的= 1.3 (保留1位小数)
【考点】CP:化学平衡的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重点是抓住关键词“遇潮气时发烟”说明反应物是SiHCl3和水反应,根据元素可知产物应有HCl,写出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2)已知反应:①2SiHCl3(g)=SiH2Cl2(g)+SiCl4(g)△H1=48 KJ•mol﹣1;②3SiH2Cl2(g)=SiH4(g)+2SiHCl3(g)△H2=﹣30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可知,由3☓①+②得反应4SiHCl3(g)=SiH4(g)+3SiCl4(g),据此计算△H的值;
(3)①直接观察即可知343K时的平衡转化率,再根据转化率列出三段式,进而求出平衡常数K;
②影响平衡的因素有温度、压强及浓度等,可根据反应条件判断促进平衡正向移动,提高转化率的方法;要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需要提高反应速率,而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压强及催化剂等。
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由图象观察a处和b处的温度大小比较即可;反应速率v=v正﹣v逆=k正x﹣k逆xx,k正、k逆分别为正、逆向反应速率常数,则a点时v正=k正x,v逆=k逆xx,由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可得出K正/K逆=K(平衡常数),再结合此温度下的平衡状态,计算出平衡常数K即可计算。
【解答】解:(1)SiHCl3遇潮气时发烟生成(HsiO)2O和HCl,结合原子守恒可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iHCl3+3H2O=(HsiO)2O+6HCl,
故答案为:2SiHCl3+3H2O=(HsiO)2O+6HCl;
(2)已知反应:①2SiHCl3(g)=SiH2Cl2(g)+SiCl4(g)△H1=+48 KJ•mol﹣1;②3SiH2Cl2(g)=SiH4(g)+2SiHCl3(g)△H2=﹣30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可知,由3☓①+②得反应4SiHCl3(g)=SiH4(g)+3SiCl4(g),则△H=(+48 KJ•mol﹣1)×3+(﹣30 KJ•mol﹣1)=+114 KJ•mol﹣1,
故答案为:+114;
(3)①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图象中点a所在曲线为343K,由图示可知343K时反应2SiHCl3(g)=SiH2Cl2(g)+SiCl4(g)的平衡转化率α=22%,设SiHCl3的起始浓度为cmol/L,则
2SiHCl3(g)=SiH2Cl2(g)+SiCl4(g)
起始浓度(mol/L) c 0 0
变化浓度(mol/L) 0.22c 0.11c 0.11c
平衡浓度(mol/L) 0.78c 0.11c 0.11c
平衡常数K343K==≈0.02,
故答案为:22;0.02;
②由题目中前后反应气体体积不变,并且温度恒定,所以只能使用及时分离出产物的方法加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要缩短反应达到的时间,应增大反应速率,则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可采取的措施是:增大压强、使用催化剂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等,
故答案为:及时分离出产物;增大压强、使用催化剂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等;
③由图象可知,a的反应温度高于b,温度高反应速率快,所以a点的反应速率比b高;a点时转化率为20%,设起始时SiHCl3的物质的量为nmol,此时
2SiHCl3(g)=SiH2Cl2(g)+SiCl4(g)
起始物质的量(mol) n 0 0
变化物质的量(mol) 0.2n 0.1n 0.1n
终态物质的量(mol) 0.8n 0.1n 0.1n
则:XSiHCl3==0.8,x=x=0.1;
反应速率v=v正﹣v逆=k正x﹣k逆xx,k正、k逆分别为正、逆向反应速率常数,则a点时v正=k正x=0.82K正,v逆=k逆xx=0.01k逆,由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可得出=K(平衡常数),则==≈1.3,
故答案为:大于;1.3。
【点评】此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有根据题干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利用盖斯定律求算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焓变,依据化学平衡图象获取信息,进行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及解题能力。
[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11.(15分)锌在工业中有重要作用,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Zn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63s23p63d104s2或[Ar]3d104s2 。
(2)黄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合金之一,主要由Zn和Cu组成。
第一电离能I1(Zn) 大于 I1(Cu)(填“大于”或“小于”)。原因是 Zn原子轨道中电子处于全满状态,Cu失去一个电子内层电子达到全充满稳定状态 。
(3)ZnF2具有较高的熔点(872℃),其化学键类型是 离子键 ,ZnF2不溶于有机溶剂而ZnCl2、ZnBr2、ZnI2能够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原因是 ZnF2属于离子化合物而ZnCl2、ZnBr2、ZnI2为共价化合物,ZnCl2、ZnBr2、ZnI2为极性分子,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属于极性分子,即溶质、溶剂都属于极性分子,所以互溶 。
(4)《中华本草》等中医典籍中,记载了炉甘石(ZnCO3)入药,可用于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ZnCO3中,阴离子空间构型为 平面正三角形 ,C原子的杂化形式为 sp2 。
(5)金属Zn晶体中的原子堆积方式如图所示,这种堆积方式称为 六方最密堆积 。六棱柱底边边长为acm,高为ccm,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Zn的密度为 或 g•cm﹣3(列出计算式)。
【考点】98: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9I:晶胞的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1D: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1)Zn原子核外有30个电子,分别分布在1s、2s、2p、3s、3p、3d、4s能级上,根据构造原理书写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2)轨道中电子处于全满、全空、半满时较稳定,失去电子需要的能量较大;
(3)离子晶体熔沸点较高,离子晶体中含有离子键;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属于极性分子,极性分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的溶剂,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分析;
(4)ZnCO3中,阴离子CO32﹣中C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3+=3且不含孤电子对,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碳酸根离子空间构型及C原子的杂化形式;
(5)金属锌的这种堆积方式称为六方最密堆积,该晶胞中Zn原子个数=12×+2×+3=6,
六棱柱底边边长为acm,高为ccm,六棱柱体积=[(a×a×sin120°)×3×c]cm3,
晶胞密度=。
【解答】解:(1)Zn原子核外有30个电子,分别分布在1s、2s、2p、3s、3p、3d、4s能级上,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或[Ar]3d104s2,
故答案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或[Ar]3d104s2;
(2)轨道中电子处于全满、全空、半满时较稳定,失去电子需要的能量较大,Zn原子轨道中电子处于全满状态,Cu失去一个电子内层电子达到全充满稳定状态,所以Cu较Zn易失电子,则第一电离能Cu<Zn,
故答案为:大于;Zn原子轨道中电子处于全满状态,Cu失去一个电子内层电子达到全充满稳定状态;
(3)离子晶体熔沸点较高,熔沸点较高ZnF2,为离子晶体,离子晶体中含有离子键;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知,极性分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的溶剂,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属于极性分子,ZnF2属于离子化合物而ZnCl2、ZnBr2、ZnI2为共价化合物,ZnCl2、ZnBr2、ZnI2为极性分子,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属于极性分子,即溶质、溶剂都属于极性分子,所以互溶,
故答案为:离子键;ZnF2属于离子化合物而ZnCl2、ZnBr2、ZnI2为共价化合物,ZnCl2、ZnBr2、ZnI2为极性分子,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属于极性分子,即溶质、溶剂都属于极性分子,所以互溶;
(4)ZnCO3中,阴离子CO32﹣中C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3+=3且不含孤电子对,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碳酸根离子空间构型及C原子的杂化形式分别为平面正三角形、sp2杂化,
故答案为:平面正三角形;sp2;
(5)金属锌的这种堆积方式称为六方最密堆积,该晶胞中Zn原子个数=12×+2×+3=6,
六棱柱底边边长为acm,高为ccm,六棱柱体积=[(a×a×sin120°)×3×c]cm3,
晶胞密度==g/cm3=g/cm3或g/cm3,
故答案为:或。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结构和性质,涉及晶胞计算、微粒空间构型判断、原子杂化方式判断、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等知识点,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计算及空间想像能力,熟练掌握均摊分在晶胞计算中的正确运用、价层电子对个数的计算方法,注意:该晶胞中顶点上的原子被6个晶胞共用而不是8个,为易错点。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12.近来有报道,碘代化合物E与化合物H在Cr﹣Ni催化下可以发生偶联反应,合成一种多官能团的化合物Y,其合成路线如图:
已知:RCHO+CH3CHOR﹣CH=CH﹣CHO+H2O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是 丙炔 。
(2)B为单氯代烃,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 CH2ClC≡CH+NaCNNCCH2C≡CH+NaCl 。
(3)由A生成B、G生成H的反应类型分别是 取代反应 、 加成反应 。
(4)D的结构简式为 HC≡CCH2COOCH2CH3 。
(5)Y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 羟基、酯基 。
(6)E与F在Cr﹣Ni催化下也可以发生偶联反应,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
(7)X与D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具有完全相同官能团。X的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其峰面积之比为3:3:2.写出3种符合上述条件的X的结构简式 CH3C≡CCH2COOCH3、CH3CH2C≡CCOOCH3、CH3C≡CCOOCH2CH3(合理即可) 。
【考点】HC:有机物的合成.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34: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分析】B为单氯代烃,说明光照条件下氯气和A发生取代反应生成B,则B为CH2ClC≡CH,根据C分子式知,生成C的反应为取代反应,则C为NCCH2C≡CH,C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HC≡CCH2COOH,然后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D为HC≡CCH2COOCH2CH3;D和HI发生加成反应生成E;
根据H结构简式及信息知,F为,G为,G发生加成反应生成H,H和E发生取代反应生成Y,结合题目分析解答。
【解答】解:B为单氯代烃,说明光照条件下氯气和A发生取代反应生成B,则B为CH2ClC≡CH,根据C分子式知,生成C的反应为取代反应,则C为NCCH2C≡CH,C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HC≡CCH2COOH,然后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D为HC≡CCH2COOCH2CH3;D和HI发生加成反应生成E;
根据H结构简式及信息知,F为,G为,G发生加成反应生成H,H和E发生取代反应生成Y,
(1)A的化学名称是丙炔,故答案为:丙炔;
(2)B为单氯代烃,B为CH2ClC≡CH,C为NCCH2C≡CH,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CH2ClC≡CH+NaCNC为NCCH2C≡CH+NaCl,
故答案为:CH2ClC≡CH+NaCNNCCH2C≡CH+NaCl;
(3)由A生成B、G生成H的反应类型分别是取代反应、加成反应,
故答案为:取代反应;加成反应;
(4)通过以上分析知,D的结构简式为HC≡CCH2COOCH2CH3,
故答案为:HC≡CCH2COOCH2CH3;
(5)Y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羟基、酯基,
故答案为:羟基、酯基;
(6)E与F在Cr﹣Ni催化下也可以发生偶联反应,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
(7)D为HC≡CCH2COOCH2CH3,X与D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具有完全相同官能团,说明含有碳碳三键和酯基,X的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其峰面积之比为3:3:2,
其结构简式有CH3C≡CCH2COOCH3、CH3CH2C≡CCOOCH3、CH3C≡CCOOCH2CH3(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CH3C≡CCH2COOCH3、CH3CH2C≡CCOOCH3、CH3C≡CCOOCH2CH3(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推断,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推断及获取信息、灵活运用信息能力,明确有机物官能团及其性质、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解本题关键,注意:名词“偶联反应”为大学知识点,但是该题中以隐含信息形式出现,为该题一个亮点,题目难度中等。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题共6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
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
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2.(6分)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B.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中都含有磷元素
C.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D.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可逆
3.(6分)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4.(6分)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B.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C.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
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5.(6分)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B.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
D.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
6.(6分)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二、非选择题
7.(9分)回答下列问题:
(1)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叶绿体的 上,该物质主要捕获可见光中的 。
(2)植物的叶面积与产量关系密切,叶面积系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总和)与植物群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干物质积累速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面积系数小于a时,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均 。当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其原因是 。
(3)通常,与阳生植物相比,阴生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 (填“高”或“低”)。
8.(10分)回答下列与蛋白质相关的问题:
(1)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 ,在细胞中合成蛋白质时,肽键是在 这一细胞器上形成的。合成的蛋白质中有些是分泌蛋白,如 (填“胃蛋白酶”“逆转录酶”或“酪氨酸酶”)。分泌蛋白从合成至分泌到细胞外需要经过高尔基体,此过程中高尔基体的功能是 。
(2)通常,细胞内具有正常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需要有正确的氢基酸序列和 结构。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可以导致蛋白质变性,通常,变性的蛋白质易被蛋白酶水解,原因是 。
(3)如果DNA分子发生突变,导致编码正常血红蛋白多肽链的mRNA序列中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但未引起血红蛋白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其原因可能是 。
9.(10分)某小组利用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进行两组杂交实验,杂交涉及的四对相对性状分别是:红果(红)与黄果(黄),子房二室(二)与多室(多),圆形果(圆)与长形果(长),单一花序(单)与复状花序(复)。实验数据如下表。
组别 | 杂交组合 | F1表现型 | F2表现型及个体数 |
甲 | 红二×黄多 | 红二 | 450红二、160红多、150黄二、50黄多 |
红多×黄二 | 红二 | 460红二、150红多、160黄二、50黄多 | |
乙 | 圆单×长复 | 圆单 | 660圆单、90圆复、90长单、160长复 |
圆复×长单 | 圆单 | 510圆单、240圆复、240长单、10长复 |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上,依据是 ;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 。
(2)某同学若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1进行杂交,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其子代的统计结果不符合 的比例。
10.(10分)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 。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3﹣,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是通过 运输完成的。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11.(15分)回答下列与酵母菌有关的问题:
(1)分离培养酵母菌通常使用 (填“牛肉膏蛋白胨”“MS”或“麦芽汁琼脂”)培养基,该培养基应采用 灭菌法灭菌。若将酵母菌划线接种在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观察菌落,菌落的含义是 。
(2)酵母菌液体培养时,若通入氧气,可促进 (填“菌体快速增殖”“乙醇产生”或“乳酸产生”);若进行厌氧培养,可促进 (填“菌体快速增殖”“乙醇产生”或“乳酸产生”)。
(3)制作面包时,为使面包松软通常要在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菌,酵母菌引起面包松软的原因是 。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12.2018年《细胞》期刊报道,中国科学家率先成功地应用体细胞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克隆,获得两只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回答下列问题:
(1)“中中”和“华华”的获得涉及核移植过程,核移植是指 。通过核移植方法获得的克隆猴,与核供体相比,克隆猴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填“减半”“加倍”或“不变”)。
(2)哺乳动物的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细胞核移植获得克隆动物的难度 (填“大于”或“小于”)体细胞核移植,其原因是 。
(3)在哺乳动物核移植的过程中,若分别以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作为核供体,通常,所得到的两个克隆动物体细胞的常染色体数目 (填“相同”或“不同”),染色体组合 (填“相同”或“不同”)。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6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
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
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2.(6分)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B.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中都含有磷元素
C.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D.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可逆
3.(6分)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4.(6分)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B.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C.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
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5.(6分)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B.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
D.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
6.(6分)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考点】3G:光合作用的发现史;3J: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7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7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81:孟德尔遗传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41:正推法;51C: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526: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1、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2、孟德尔乙豌豆为实验材料,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两大遗传定律;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实验):
(1)转化的概念:转化是指受体细胞直接摄取供体细胞的遗传物质(DNA片段),将其同源部分进行碱基配对,组合到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供体细胞的某些遗传性状,这种变异现象,称为转化。
(2)肺炎双球菌
| S型细菌 | R型细菌 |
菌落 | 光滑 | 粗糙 |
菌体 | 有多糖类荚膜 | 无多糖类荚膜 |
毒性 | 有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 无毒性 |
(3)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1)研究者: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
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
3)实验原理:S型肺炎双球菌使小鼠患败血病死亡;R型肺炎双球菌是无毒性的。
4)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4)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1)研究者: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
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细菌培养基等。
3)实验设计思路:把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
4)实验结论:①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②同时还直接证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4、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时间 | 国家 | 科学家 (实验) | 结论或发现 |
1771年 | 英国 | 普利斯特利 |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1779年 | 荷兰 | 英格豪斯 | 植物更新空气的条件是绿叶,且在光照下。 |
1845年 | 德国 | 梅耶 | 光能转换成化学能。 |
1864年 | 德国 | 萨克斯 |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
1880年 | 美国 | 恩格尔曼 |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
1939年 | 美国 | 鲁宾、卡门 | 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 组向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 C18O2,释放的是O2.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
20世纪40年代 | 美国 | 卡尔文 | 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探究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为CO2→C3→ CH2O. |
【解答】解: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是奥地利帝国的生物学家﹣孟德尔,A错误;
B、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是美国生物化学家﹣卡尔文,B错误;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是美国的艾弗里和克里克,C错误;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我国科学家,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科学发现史,涉及课本上的经典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综合性强,难度适中。
2.(6分)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考点】24:细胞膜的功能;51:细胞的分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15:生物膜系统;51F: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分析】1、有关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特征: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
(3)意义: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4)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2、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解答】解:A、无论是成熟个体还是幼嫩个体,细胞的增殖都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都具有生物膜,而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其中磷脂中含有P元素,B正确;
C、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如精细胞和卵细胞的直接接触,C正确;
D、在整体状态下,细胞分化具有渐变性、持久性、不可逆性,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分化的特点、生物膜系统、细胞膜的功能,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
3.(6分)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考点】D6: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41:正推法;53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神经细胞内K+明显高于膜外,而膜外Na+明显高于膜内。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多于膜内,所以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外侧,所以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内K+明显高于膜外,从而造成K+外流;而Na+正好相反,膜外Na+明显高于膜内。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生理基础的理解,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造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原因。
4.(6分)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考点】47: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61:细胞的减数分裂.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44:对比分析法;51E:有丝分裂;521:减数分裂.
【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发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A正确;
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有丝分裂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发生,B错误;
C、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都是一次复制,C正确;
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的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6分)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考点】3O: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41:正推法;51C: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1、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2C2H5OH(酒精)+2CO2
或2C3H4O3(丙酮酸)+4[H]2C3H6O3(乳酸)
【解答】解:A、细胞呼吸与光照无关,所以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通过自身呼吸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B正确;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二氧化碳、水和乳酸或酒精、二氧化碳,C错误;
D、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细胞呼吸及其应用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6.(6分)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考点】F3: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G3:生态系统的结构;G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41:正推法;537:生态系统.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
【解答】解: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捕昆虫,C正确;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捕昆虫,统计昆虫的种群数量,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解答关键是理解掌握不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和要求。
二、非选择题
7.(9分)回答下列问题:
(1)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叶绿体的 类囊体膜 上,该物质主要捕获可见光中的 蓝紫光和红光 。
(2)植物的叶面积与产量关系密切,叶面积系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总和)与植物群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干物质积累速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面积系数小于a时,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均 增加 。当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其原因是 群体光合速率不变,但群体呼吸速率仍在增加,故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 。
(3)通常,与阳生植物相比,阴生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 低 (填“高”或“低”)。
【考点】3H: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3J: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3L: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3O: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2:图像坐标类简答题;51C: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1、叶绿体由外膜、内膜、基粒(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和基质组成,其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可见光,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2、干物质量表示净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实际量=净光合作用量+呼吸量。
【解答】解:(1)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该物质主要捕获可见光中的蓝紫光和红光。
(2)根据曲线分析可知,面积系数小于a时,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增加,都呈上升趋势。当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群体光合速率不变,但群体呼吸速率仍在增加,故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
(3)通常情况下,阳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都比阴生植物高,所以与阳生植物相比,阴生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低。
故答案为:
(1)类囊体膜 蓝紫光和红光
(2)增加 群体光合速率不变,但群体呼吸速率仍在增加,故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
(3)低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叶绿体中的色素的分布及作用以及光合速率与叶面积的关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答问题的能力。
8.(10分)回答下列与蛋白质相关的问题:
(1)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 氨基酸 ,在细胞中合成蛋白质时,肽键是在 核糖体 这一细胞器上形成的。合成的蛋白质中有些是分泌蛋白,如 胃蛋白酶 (填“胃蛋白酶”“逆转录酶”或“酪氨酸酶”)。分泌蛋白从合成至分泌到细胞外需要经过高尔基体,此过程中高尔基体的功能是 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 。
(2)通常,细胞内具有正常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需要有正确的氢基酸序列和 空间 结构。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可以导致蛋白质变性,通常,变性的蛋白质易被蛋白酶水解,原因是 蛋白质变性使肽键暴露,暴露的肽键易与蛋白酶接触,使蛋白质降解 。
(3)如果DNA分子发生突变,导致编码正常血红蛋白多肽链的mRNA序列中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但未引起血红蛋白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其原因可能是 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 。
【考点】18: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1A: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2H: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92:基因突变的特征.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41:正推法;511:蛋白质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
3、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在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解答】解:(1)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在细胞中合成蛋白质时,肽键是在核糖体上通过脱水缩合方式形成的。合成的蛋白质中有些是分泌蛋白,如胃蛋白酶;有的是胞内蛋白,如逆转录酶、酪氨酸酶等。分泌蛋白从合成至分泌到细胞外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此过程中高尔基体的功能是对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进行再加工、分类和包装,然后形成囊泡分泌到细胞外。
(2)通常,细胞内具有正常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需要有正确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可以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肽键暴露,暴露的肽键易与蛋白酶接触,从而使蛋白质易被蛋白酶水解。
(3)由于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不同的密码子有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所以DNA分子发生突变,导致编码正常血红蛋白多肽链的mRNA序列中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但未引起血红蛋白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故答案为:
(1)氨基酸 核糖体 胃蛋白酶 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
(2)空间 蛋白质变性使肽键暴露,暴露的肽键易与蛋白酶接触,使蛋白质降解
(3)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
【点评】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明确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和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9.(10分)某小组利用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进行两组杂交实验,杂交涉及的四对相对性状分别是:红果(红)与黄果(黄),子房二室(二)与多室(多),圆形果(圆)与长形果(长),单一花序(单)与复状花序(复)。实验数据如下表。
组别 | 杂交组合 | F1表现型 | F2表现型及个体数 |
甲 | 红二×黄多 | 红二 | 450红二、160红多、150黄二、50黄多 |
红多×黄二 | 红二 | 460红二、150红多、160黄二、50黄多 | |
乙 | 圆单×长复 | 圆单 | 660圆单、90圆复、90长单、160长复 |
圆复×长单 | 圆单 | 510圆单、240圆复、240长单、10长复 |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非同源染色体 上,依据是 F2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 ;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一对 (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 F2圆:长=3:1、单:复=3:1,但未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但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
(2)某同学若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1进行杂交,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其子代的统计结果不符合 1:1:1:1 的比例。
【考点】87: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22:数据表格;527: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解答】解:(1)根据表中数据,甲组实验中F1表现型都为红二,F2表现型及比例为9:3:3:1,说明甲组中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乙组中F2圆:长=3:1、单:复=3:1,但未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但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说明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由表格数据分析,长复为隐性性状,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1进行杂交,因为乙组中的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所以子代的统计结果不符合1:1:1:1的比例。
故答案为:
(1)非同源染色体 F2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 一对 F2圆:长=3:1、单:复=3:1,但未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但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1:1:1:1
【点评】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0.(10分)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 有机物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 分解者的分解效率,生活垃圾的成分,分解者的培养条件 。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3﹣,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是通过 主动 运输完成的。
【考点】G3:生态系统的结构;UB:生态农业工程.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23:模式图;54C:生态工程.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农业生态系统,其中农作物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人是消费者,会产生生活垃圾;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蚓粪、残渣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蚯蚓的雌体可以制成动物蛋白;图中多途径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利用率。
【解答】解:(1)由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可知蚯蚓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从中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蚯蚓以及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都属于分解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生活垃圾的成分,分解者对生活垃圾的分解效率以及分解者需要的培养条件等,这些在利用分解者处理生活垃圾时都是应该需要考虑的因素。
(3)植物根系吸收NO3﹣等无机盐都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来完成的。
故答案为:
(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分解者的分解效率,生活垃圾的成分,分解者的培养条件
(3)主动
【点评】本题结合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考查农业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11.(15分)回答下列与酵母菌有关的问题:
(1)分离培养酵母菌通常使用 麦芽汁琼脂 (填“牛肉膏蛋白胨”“MS”或“麦芽汁琼脂”)培养基,该培养基应采用 高压蒸汽 灭菌法灭菌。若将酵母菌划线接种在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观察菌落,菌落的含义是 由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
(2)酵母菌液体培养时,若通入氧气,可促进 菌体快速增殖 (填“菌体快速增殖”“乙醇产生”或“乳酸产生”);若进行厌氧培养,可促进 乙醇产生 (填“菌体快速增殖”“乙醇产生”或“乳酸产生”)。
(3)制作面包时,为使面包松软通常要在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菌,酵母菌引起面包松软的原因是 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松软多孔 。
【考点】I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4:实验性简答题;541: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应用.
【分析】1、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或真菌集团)。
2、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解答】解:(1)酵母菌喜欢糖,因此分离培养酵母菌通常使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培养基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能够进行有氧呼吸并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3)制作面包时,为使面包松软通常要在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菌,这是由于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松软多孔。
故答案为:
(1)麦芽汁琼脂 高压蒸汽 由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菌体快速增殖 乙醇产生
(3)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松软多孔。
【点评】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以及果酒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方法,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识记菌落的概念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12.2018年《细胞》期刊报道,中国科学家率先成功地应用体细胞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克隆,获得两只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回答下列问题:
(1)“中中”和“华华”的获得涉及核移植过程,核移植是指 将供体细胞核移入除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 。通过核移植方法获得的克隆猴,与核供体相比,克隆猴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不变 (填“减半”“加倍”或“不变”)。
(2)哺乳动物的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细胞核移植获得克隆动物的难度 小于 (填“大于”或“小于”)体细胞核移植,其原因是 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其全能性更容易 。
(3)在哺乳动物核移植的过程中,若分别以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作为核供体,通常,所得到的两个克隆动物体细胞的常染色体数目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染色体组合 不同 (填“相同”或“不同”)。
【考点】RD: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41:正推法;549:克隆技术.
【分析】克隆是用体细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的细胞核移植,它利用了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的传统方式,没有经过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要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移植到雌性动物子宫内,就可以孕育出新的个体,中中”和“华华”的获得就是利用了克隆技术。
【解答】解:(1)核移植是指将供体细胞核移入除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通过核移植方法获得的克隆猴的细胞核由供体提供,所以与核供体相比,克隆猴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变。
(2)哺乳动物的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细胞核移植获得克隆动物的难度小于体细胞核移植,因为胚胎细胞的分化程度相对较低,恢复其全能性更加容易一些。
(3)哺乳动物核移植的过程中,分别以同种生物的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作为核供体,所得的两个克隆动物体细胞核中除了性染色体组成不同外,常染色体的组成是相同的。
故答案为:
(1)将供体细胞核移入除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 不变
(2)小于 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其全能性更容易
(3)相同 不同
【点评】对于克隆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的,应重点掌握,克隆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无性生殖的方式,克隆过程涉及到核移植,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核移植的具体过程和克隆中遗传物质主要来自细胞核,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作出准确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