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24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21 08:46:45 浏览次数: 【字体:

以史育人以文化人  以史促旅以文塑旅——用足史志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是在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喜迎党的二十大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省委书记王晓晖在大会作题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团结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的报告。会议明确了四川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提出要经过五年努力,让社会文明进步达到新高度,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

地方志纵贯古今,横陈百科,包罗万象,被誉为“一方之全史”和“一地之百科全书”,承担着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借史鉴今、启迪后人的光荣使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是重要的文化基础事业,是建设文化强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地一域的“精神名片”。推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地落实,实现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目标,要用足用活史志文化资源,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以史促旅、以文塑旅作用。

用足史志文化资源,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巴蜀文化。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根同源、相融相通。四川是目前全国收藏旧志最多的省区之一,有方志大省之称。要做好珍贵旧志、史料文献整理挖掘、开发利用,深入阐发古蜀文明、三国文化等特色文化,宣传杨雄、苏轼等文化巨匠,达观友善、仁义待人等传统美德,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等生活理念,发挥以文化人作用。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丰富。要做好藏羌彝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开发利用,推进研究阐释和创造性转化,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编纂好羌族通志等少数民族特色志鉴,展示绚烂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发挥以文促旅作用。要做好传统文化中有益思想、艺术价值的现代化表达,推出一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讲好四川故事、传播四川文化。

用足史志文化资源,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四川是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早期重要实践地,是红军长征三大主力经过地域最广、行程最远、时间最久的省区,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中区域范围最大、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是改革之乡,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保存在志书年鉴、史料文献中。要收集、整理发生在巴蜀大地上的红色故事、红色文化、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组织编纂红色历史、地方简史、地情概览、大事辑要、英烈传略等书籍,赓续精神血脉。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挖掘、整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四川篇章,持续推出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历史文章,推出一批有深度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用足史志文化资源,记录好、宣传好四川改革发展壮阔实践。地方志具有传承历史、展现当今、启引未来的作用。要紧跟时代步伐,直笔著信史、匠心写山河,记录好、宣传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功伟绩、四川推动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大踏步向前迈进的巨大成就,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要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等,组织编纂系列专题志鉴,记录好、宣传好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历程。要记录好、宣传好四川发展改革奋进历程,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编纂好乡镇(街道)志和村志,留存乡愁记忆、助力乡村振兴。记录好、宣传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成功实践,编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等“巴蜀一家亲”史志文化产品,启迪巴蜀儿女踔厉奋发。

用足史志文化资源,服务和推进全省文旅融合发展。要把“以史资治、服务社会”作为根本任务,聚焦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深挖巴蜀特色文旅资源,发挥以史促旅、以文塑旅作用。要充分发挥地方志在规划编制、旅游开发、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立足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核、精神内核,打造一批精品旅游路线。要服务巴蜀文旅全球推广,深挖三星堆—金沙、九寨沟—黄龙、大熊猫、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等重点文旅品牌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编纂好九寨沟图志等专题志鉴书籍,擦亮四川旅游金字招牌。要扎实开展名镇志、名街志、名村志、名桥志,名山志、名水志、名酒志、名茶志、名食志文化工程,让“川字号”文旅产品走出去、立得住、叫得响。


请点击查看全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24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谐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