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红军长征在四川>长征回忆>详细内容
2023-06-23 10:30:25

【新华社 记者再走长征路】夹金山上“马灯红”

作者:李䶮、康锦谦、薛笔犁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9-07-31 10:07:03 浏览次数: 【字体:

新华社成都7月30日电 题:夹金山上“马灯红”

新华社记者李䶮、康锦谦、薛笔犁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图文互动)(1)夹金山上“马灯红”

这是7月28日在四川省宝兴县拍摄的夹金山山顶一景。新华社发(唐文豪 摄)

在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脚下,一张藏族老伯的照片和一盏马灯陈列在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内,引来参观者驻足。照片上的人叫作马登洪,是当年红军翻越夹金山的向导。

1935年6月11日,一支部队走进四川雅安宝兴县,步伐整齐、纪律严明的他们一眼看上去就与本地土司武装和国民党军队截然不同。这便是飞夺泸定桥后继续北上的中央红军。

躲在山上的藏族群众悄悄观察着这支走进他们村子队伍,发现并不像谣传中的那样。终于,有几位胆子大的年轻人决定下山来看看。雅安市宝兴县居民马文礼的父亲马登洪就是其中之一。

“父亲说这些‘码米’(藏语音译,意为当兵的人)不简单,过夜需要生火,可他们不去动老乡家里面已经堆好的柴,反而自己上山去砍。”今年70岁的马文礼回忆说。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图文互动)(2)夹金山上“马灯红”

这是7月28日在四川省宝兴县拍摄的夹金山一景。新华社记者 吴壮 摄

夹金山海拔4000余米,山岭连绵,地势陡峭,横亘于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力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想要翻山,没有可靠的向导是不可能的。

当时,马登洪所在的村子只有十几户,隔着好几里地才能有户人家。而他的家就在夹金山脚下,距离大山不过百十米。“我父亲看到红军纪律严明,又接受了红军的宣传,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就答应了红军的邀请,带着另外两位同村的年轻人一起为红军带路。”马文礼说。

当时的夹金山上,最可怕的是当地人称为“雪塘”的山坳。这些山坳常年积雪,看起来和旁边的山路差不多,可人一旦踩上去,就要陷到雪窝子里。要避开这些雪塘,只能靠熟悉路的向导领着,沿着为标记雪塘而用石头垒起来的“望杆”行进。

马登洪等人还告诉红军指战员,要每人削一根“带路棍”用于探路。上了山要少说话,累了也要坚持跟着大部队往前走,千万不能休息,否则就再也站不起来了。由于当地地广人稀,红军实难备足御寒用具,只好向当地农户买了一些辣椒,打了些当地称为“麻窝子”的厚实一点的草鞋便上山了。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图文互动)(3)夹金山上“马灯红”

这是7月27日在四川省宝兴县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拍摄的红军当年翻越雪山时穿的草鞋。新华社发(王曦 摄)

夹金山的险峻和高寒给红军指战员们带来了令他们终生难忘的艰苦。一些将领在回忆录中写到“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有的人头晕脚软,一步一停,一步一喘”“有的同志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地倒下去就完了”。

红军不怕远征难,再困苦的自然条件也不能阻挡这支铁的队伍。

从1935年6月12日至18日,中央红军历经7天7夜,终于翻越夹金山,在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为了让红军顺利翻越夹金山,我的双亲都带过路。过山以后,红军送了一盏马灯给父亲,并叫他‘马灯红’。父亲后来便将自己名字改为了马登洪。”马文礼说。

随后,国民党追兵也来到了夹金山下,大肆搜捕给红军帮过忙的百姓。为了避难,马登洪一家也翻越夹金山,到山那边的懋功(今小金县)做了17年长工维持生计,直到当地解放后才回到了家乡。

1949年,马文礼出生了。马登洪给自己儿子取名为“上坤”(藏语音译,意为勇敢)。1968年,这名勇敢的青年在父亲的支持下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铁道兵战士,足迹遍布中原和西北多省。1985年,马文礼转业回乡,投身于公安事业,直到2009年退休。

“作为一名老战士,我觉得红军长征体现了一种彻底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马文礼说,“雅安宝兴县的藏族群众思想觉悟都很高,在汶川地震时,除宝兴外所有通向震中的路都断了,宝兴成了‘生命通道’,宝兴县硗碛乡藏族群众家家出动,在公路上摆着鸡蛋、肉包子、开水,免费提供给来往的救灾人员。”

马文礼说,红军精神要代代传承。今天,马家后代正在以不同的方式继承着红色家风。马登洪的孙子马树清现在夹金山下硗碛藏族乡泽根村里为村庄公益出力,孙女马花在夹金山干部学院讲军民鱼水情党课。“红军长征播下的种子将一直被传承。”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图文互动)(4)夹金山上“马灯红”

这是7月28日在四川省宝兴县拍摄的夹金山一景。新华社发(唐文豪 摄)

来源: 新华网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