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书评】刘小革 ‖ 沿路赏花——田闻一《沿路折花》读后

作者:刘小革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3-16 15:22:34 浏览次数: 【字体:

沿路赏花

——田闻一《沿路折花》读后

刘小革

不久前,喜得田闻一老师赠书。一看书名:《沿路折花》,又见那花径弯弯通向远方,眼前便出现明媚的春光下,田闻一老师走在五彩缤纷的花丛中的背影,心中怡然。

既然有田闻一老师沿路摘花,我便踩着他的足迹,沿路赏花,不亦乐乎!

《沿路折花》是田闻一老师2020年新出版的一本散文集。而我印象中的田闻一老师,是以写历史小说、纪实小说见长的。他已出版《未遂政变》《成都残梦》《成都巷战》《争霸四川》《川军出峡》《赵尔丰——雪域将星梦》《张献忠:大西皇帝梦》《辛亥大都督尹昌衡》《八千里路云追月》《黑幕低垂》《东北帝国梦》《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10天》《梦回宽巷子》等20多部小说,并获省以上多种奖项。

《沿路折花》, 田闻一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认识田闻一老师,是在他任《四川政协报》副刊部主任时,我曾去报社送过稿。他是大编辑,我是小作者,并无深交。多年后,在四川省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我们再次相遇,交流之间甚感神合,便成为微信好友。不过,在我看来,我只是一个小小写作者,与这位真正的作家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但田闻一老师没有把我们的距离放在心上,在送我书时客气地问我:读后是否可以写一篇比较系统的评论?我哪敢言评论,但读一本书,总会有感受,我是习惯写读后感的。读到一本好书,记下它的精华,写下对我的启迪,正所谓开卷有益。即便感觉不怎样的书,有几句批评,也是对自己写作的告诫。

翻开第一辑《人物画廊》开篇《王火,当代“谈迁”的另一面》,我的眼睛就离不开那些文字了,一口气将俞恩梅、贾题韬、罗念一、万钟等不同领域大师们的小传统统揽于眼底。我不能不感叹作者不愧写人物传记的高手,短短一两万字,就浓缩了每一个人的精彩人生,将人物生命中最耀眼的闪光点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比如作家王火我是较熟悉的,对其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道路都有所了解,因此,在读田闻一老师的文章时,更能感受到他撰写人物传记的娴熟与游刃有余。

著名作家王火

而且,田老师是饱含着对人物的敬仰之情写作的,写人物的天才与成就,写他们的品格,写他们的坚韧不拔。他也是怀着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而写作的,让读者在他客观平静的叙述中,看到了时代对人物命运的不可避免的影响。让读者看到,一个好的时代是培育天才的摇篮,而一个恶的时代则是扼杀天才的魔鬼。作者笔下都是特别有天赋的人才,可他们都是不幸的,曾经的那些错误运动把他们逼到死亡的边沿;但他们也是幸运的,终于等来了清明的时代,才让他们的天赋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让我们先看看几位大师人生之成就吧。

王火,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初出茅庐就出版了《新闻事业关系论》专著。上海刚解放就出任上海劳动出版社副总编辑,创办《工人》半月刊……他一生出版了几十部文学著作,而确立王火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是他的长篇巨著《战争和人》。这套150万余字的三部曲,曾获得炎黄杯人民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等殊荣。

王火著《战争和人》

俞恩梅,田闻一称她为“中国第一位献镭者”。我原以为是一位物理学家,不然,她是一位医学家,是中国唯一以个人资金买镭针回到祖国的镭疗专家,无偿地用其高超的镭疗技术,让许多癌症患者奇迹般重获新生。

俞恩梅博士

贾题韬,以其象棋经典著作《象棋指归》《象棋残局新论》和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突破、高度、贡献,成了我国象棋界带有传奇色彩的,无人能够超越的“棋王”“棋神”。让人惊诧的是,他并非职业棋手,他是一个多面手,特别是在佛学上颇有研究和贡献,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就。他曾在我高层人物的邀请下入藏,在针灸、藏医学方面都有挖掘、贡献。

罗念一,是几位人物中我最早熟悉的,我们这一代恐怕没有人没唱过这位音乐家的歌。至今,他的代表作《洗衣歌》、成名作《叫我怎么不歌唱》及《请你喝杯酥油茶》等歌曲,许多人还都能随口唱出。而田闻一为我们演奏了这位音乐家三起三落的命运交响曲。

音乐家罗念一

田闻一最后推出了蝶画家 万钟。这位鲜为人知的画家一生专攻画蝴蝶,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早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的蝶画在重庆就享有盛誉,1962年又被选送出国,参加了布达拉国际大展。

万钟绘《百蝶图》

然而,仅仅有人物的闪光点,是不足以吸引读者的,作者准确地掌握了读者心理,写出了每一个人物命运的传奇色彩,才更加让读者欲罢不能。

我们先看看王火的命运吧。在“文革”前,他就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多年的夙愿:写一部全面反映我国抗日战争的小说,从1936年的西安事变一直写到抗战胜利,填补我国文学著作的一项空白。这部《一去不复返的时代》,共120万字,也就是后来的《战争和人》。可是,就中国青年出版社已经确定出版该书之时,那场文化浩劫到来了。王火万念俱灰,躲开造反派,亲手将书稿化为了灰烬,他的心也随书稿而去。

王火没有想到,浩劫过去,中国青年出版社又来信索要这部书稿。他既十分感动,又无不遗憾地告诉书稿已焚毁了。谁知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十分关注这部书稿,再三鼓励他重写。此时正逢我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一切欣欣向荣,这让人振奋的时代重新点燃了王火创作的热情。可惜他公务繁忙,依然只能业余写作。最不幸的是,期间他又因救一个小女孩而身负重伤,偏偏又出了医疗事故,使他失去了左眼,右眼也只能勉强用,他不得不离休了。

可是,重写《战争和人》还没有完成,他怎么可能休息?

他原本是可用电脑写作的,但视力已经差得连光标都看不见了,只能退回用手写。写作时,右手握笔,左手还需端着放大镜罩在400度的老花镜前才勉强看得清。就这样完成了长达150万字的大部头,这需要多顽强的毅力啊!

王火赠黄国凯书法

诚然,王火的《战争和人》的浴火重生已经是如此的令人唏嘘不已。而他与爱妻凌起凤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更加让人感动。那是穿透人间一切坚冰的最热烈的爱情,是最纯粹高洁的爱情!

王火之妻凌起凤,原名凌庶华,是辛亥革命元老国民党上层人物凌铁庵最小的女儿。他们早在抗战胜利前就在长辈的祝福下,订下终身。可是上海解放前,凌庶华随着父亲去了台湾,他们的婚事突然变成严重的政治问题。

王火、凌起凤夫妇与女儿(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早已担当了党内相当职务的王火,面对“你是要爱情还是要事业”的诘问,毫不犹豫回答:“我两样都要!”并多次拒绝其他才貌双全的女同志的追求:“我心中已有爱人,非她不娶!”他接连写信给未婚妻,希望她回大陆。而海峡对岸的凌庶华却面临两难的决定:她是年迈父亲身边唯一的女儿,这一走,就是永别!况且她又在台湾最高检察院工作,而大陆正在搞镇压反革命运动,回大陆不是往枪口上撞吗?再加从台湾到香港还要两家保人。可如果不回大陆,就要和心爱的人永世相别,那更是她不能忍受的痛苦啊!

最后,在慈父的支持下,她忍痛别父,抱着为爱赴死的决心,于1952年“五一”节前夕到了香港,随身带了一瓶安眠药。如果有人把她当“反革命”,她就自杀。能见到心上人一面足矣!

可到了香港,她仍是进退两难。如果真走了,一定会害了她的老父亲和两个“保人”,万般焦虑压得她一病不起。

王火知情后也忧心如焚。在这危急关头,他的母亲挺身而出了。我不能不感叹伟大母爱的超能力,会使一个平常的母亲变得无比勇敢和聪慧。为了儿子,王火母亲只身 “偷渡”到了香港。又策划让儿媳上演了一出轰动香港的自杀事件,留下绝笔:我因身心交瘁,无限厌世,决定不再回台湾,在此跳海自尽。我之死,纯属自愿,与任何人无关,特此声明。

这样,凌庶华巧妙地避免了她父亲和“保人”被连累,更名凌起凤,随王火母亲回到了大陆。

这对有情人从此开始了长达60余年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生活。

此间,“文革”中王火烧毁书稿之后,想用爱妻当年从香港带回的安眠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爱妻没劝阻他,只是平静地说:这样的日子,确实生不如死,我愿意和你一起死!但我们死了,两个女儿怎么办?我们死不起的!

是她的话,让王火清醒过来,是她的爱,让王火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才有了后来创作的巅峰,才使中国文学史上多了一部辉煌巨著——《战争和人》。

王火、 凌起凤夫妇

俞恩梅之奇,在于她由一位贫家女却凭聪明和努力成为中国和美国双料医学博士;在于她甘为事业而终身不婚;在于她为了祖国医学甘愿抛弃一切物质和名誉;更在于她陷入人生的泥潭,依然不失一颗仁爱之心,治病救人!

出生贫寒的她,原本是上不起学的。但她凭聪明执著考进了不收学费的教会“冯氏女校”,然后就上金陵女子大学、南京协和女子医学院,一路读成医学女博士,这是在1930年啊,这难道不奇吗?26岁的女博士,身姿曼妙,容貌清俊,引来许多学者、权贵的追求,可她却决定终身不婚,把一生献给医学。她于而立之年到了美国,在费城、霍必根、纽约的三所医科大学系统学习了妇外科、病理科和肿瘤科,再获博士学位。

美国许多医疗机构和大学热情留她,但为了效力于祖国医学,她回到上海。这时全面抗战爆发,她立即投身抗战当战地医生,上海沦陷后才转到重庆一家教会医院做妇产科主任。抗战胜利后,她在国内医学界已颇有声望,又再次赴美深造掌握了最新的镭疗法,并在美国高水平医学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又有多家医院、大学邀请她加入。但她毅然拒绝了高薪,别墅、小车、终身教授头衔等物质和名誉,还倾其所有买了十根比金子还贵的镭针带回祖国。不久,就迎来了新中国,她将镭针献给了国家。因镭针有强烈的放射性,所有医院都有顾忌,所以仍让她保管,她只能把放着镭针的铅盒随身带在身边。在新中国的歌声中,她怀着莫大的喜悦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然而,1951年劳动节的前一天,一辆小车接她去讲学,这是常有的事,因此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一去就是27年,直到“文革”结束后1978年才获得自由。这时的她已经成为一个72岁的老妪了。原来,当年仅仅是因她是从美国回来的,并没有任何证据,就被打成美国特务锒铛入狱了!

我不禁寻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把这牢底坐穿?

在监狱中,每天只有一小盆水,墙角的便桶臭气熏天,这对一个酷爱干净的医生,是多大的折磨啊!而且,没有一个人对话,她几乎不会说话了。这样的与世隔绝,是要把人逼疯的。但她没有疯!她每天在脑子里复习医学知识,复习镭疗要点,不让自己有时间去想当下恶劣的境遇。后来,她被送到马边劳改农场,一阵子做劳改医生,一阵子又被打入大牢,一阵子又做医生。只要准许她行医,她就尽心尽力地医治病人。她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冒着自己受镭射线杀伤的危险,为许多患癌症的妇女施行镭疗手术,挽救了她们的生命。于是,“劳改医生治癌症”的奇闻传遍了全川。

历经磨难的俞恩梅平反后去美国探亲,又把补发她27年的工资和亲友们的资助全部用来买回一大箱一大箱昂贵的医学书,捐赠给四川省卫生厅情报所。而在她生命的最后岁月,每个星期还要用两个半天专为残疾儿童免费义诊,直到90岁安祥离世。

2014年,俞恩梅特殊教育专业奖学金颁发现场

我终于找到了她能把牢底坐穿的答案:那就是爱!是她对祖国的爱,对医学事业的爱,对患者的爱。 爱,使她可以抵抗这个世界的一切邪恶!

我特别为俞恩梅扼腕叹息,她让我情不自禁想起我国誉满全球的女医学家林巧稚。我认为,如果不是长达27年的负辱含冤,断送了她的科研生命,以她的学养及钻研精神,是完全可能成为林巧稚第二的!

贾题韬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奇

奇之一,他是天生“棋才”。16岁就荣居太原市象棋冠军之位。抗战期间全国排名第一的棋王专程到成都向他挑战,他带病迎战,居然胜局居多。早在1941年就出版《象棋指归》,五十年后又完成《象棋残局新论》,2本书都成为我国象棋经典著作。虽然下棋只是他的一种嗜好,却打遍天下无敌手。

贾题韬著《象棋残局新论》

奇之二,不仅是“棋才”,在中国医学、气功、宗教领域,他都卓有建树。大学毕业二十出头,就出版了《逻辑学概论讲义》。抗战期间,就曾在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讲授哲学、逻辑学、伦理学。退休后又完成了《佛教与气功》,首印2万册被一抢而空。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特邀,到北京中国佛学院举办《论开悟》讲座,又名震京华。

奇之三,因其盛名,成都解放前夕国民党请他去台湾,他却把机票付之一炬。而解放后共产党请他进藏专事宗教工作,他则毫不犹豫离别妻儿随十八军进了藏。在西藏他不仅从事宗教上层工作,还用早年学的中医免费为藏民治病。随后又筹备经费办医学院,培养西藏医生,甚至亲自开设针灸课,多次现场治愈患者,连班禅大师也佩服得向他施礼致谢。

贾题韬著《象棋论坛》

贾题韬集象棋大师、佛教大师、医师于一身,这样的奇人,真是世间少有!

我们这一代人熟悉的音乐家罗念一,可我们并不知道,这只在雪域展翅高飞的雄鹰,是如何多次受到暴风雪的袭击!

罗念一17岁参军,进藏途中就显露出音乐天赋,创作出《运输支援忙》,被调到了文工团。1953年,刚刚20岁就谱写出著名女诗人杨星火作词的歌曲《叫我怎么不歌唱》而一举成名,唱遍全国。

罗念一

可就在这时,灾难却降临了,父亲无辜被错杀,他被勒令脱去了军装。幸好他的音乐才华救了他,三年后重返部队。谁知道,1957年罗念一再次受父亲问题连累,差点被划成右派分子,又从文工团下到连队参加平叛。

然而,他没有被灾难击倒,而是利用平叛战斗的间隙,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素材。因此后来重新回到文工团,他的作品如雪崩般喷射而出,势不可挡,创作了里程碑式的作品《洗衣歌》及《请你喝杯酥油茶》《美丽的西藏可爱的家乡》《阿哥,你何须说》等歌曲。

可是,“文革”又阻断了罗念一的创作之路,直到“文革”结束才再次登上艺术高峰,创作出《永远怀念周总理》《故乡,祖国》、舞剧《进军路上》等一大批音乐作品。

罗念一(右一)与战士们在一起歌唱

这只高原雄鹰,终于能展翅高飞了。

很难料到,长期蜗居在四川荣县老家,被张大千称作“蝶痴”的蝶画家万钟也逃不掉命运的磨难

抗战期间就因画蝶声誉鹊起的他,曾得到张大千先生主动赠画,这在当时是极大的殊荣。而且,一般不在别人的画作上留言的大千先生,却在万钟的《百蝶图》上留言:“物理、物情、物态三者俱足,真写生妙手。”

解放后,万钟在家乡荣县当一名美术老师,他人没有离开家乡,但他的蝶画常被送去参加各级画展,还飘洋过海参加国际画展,好评如潮。就是这样一位只知道画蝴蝶的“痴人”,“文革”中竟然也遭迫害。张大千先生送他的画、他花几十年心血创作的且上面有多个名家题词的《百蝶图》及其他珍贵画作,统统被造反派抄家烧毁,那都是他的命啊!

然而,蝶痴就是痴!5年后,在学校打杂的他,又悄悄拿起画笔画起了蝴蝶。还利用暑假,带着重新画的《百蝶图》去北京请多位国画大师鉴赏。大师们众口一词:“ 《百蝶图》之好之妙,无人能及!”驰名中外的荣宝斋要高价收购他的《百蝶图》,被他婉言谢绝。

万钟虽已誉满京城,可并不满足,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画《百花百蝶图》,让百花与百蝶交相辉映。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画蝶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万钟在创作中

几位大师的成就 ,如涓涓细流,汇入中华文明的长河,成为了滋养中华民族灵魂的精神源泉。

这本散文集还有《家居在线》《国外游踪》《心香一瓣》《山川屐痕》等四辑。均有可圈可点之处,限于篇幅,我只能略加点评。

作者的旅游文章有自己的特色,可能是出于一种习惯,旅行中他很善于观察人,比如导游、司机、路人。我特别喜欢他写这些人的段落。

他写印度的一位导游小牧,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这个导游一上车就明目张胆索要额外小费,惹得旅客很反感。可后来却发现,他主动为旅客买水果,付上厕所的钱,这些钱全都取之于旅客,用之于旅客了。搞得旅客都过意不去,主动要他不要再“穷大方”了。

印度导游小牧(田闻一 摄)

作者还写了一个长得像一截枯柴似的司机,向旅客要一支圆珠笔却意外得到一美元,竟感激得作揖。几句描写,就把司机贫困的生活状态展现给了读者。

他们曾遇到一对几岁的越南小兄妹,衣衫破旧,紧紧跟随他们,给了糖果也不肯离开。原来是想让他们给拍一张照片,看到小兄妹得到照片向他们鞠躬,兴高采烈,读者心中却难免十分酸楚。

作者在旅行中有一些感受也很发人深思:“富得流油的哥德堡,一路之上,也不见富人区,也不见开豪车的……我想,在哥德堡、瑞典乃至整个北欧,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我们中国有两个很有哲理的词汇:克勤克俭、崇俭戒奢。但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这段话我读出的潜台词是:我们却没有做到!

瑞典哥德堡风光

书中还有一些文章,是作者个人传记的一部分,其中不乏离奇的故事,颇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他名牌大学毕业,却近乎天真,政治上十分幼稚的父亲,明明是清白之人,偏偏在解放前夕,居然为了到神农架寻找野人,去当了一个小县的税捐处长,结果生生把自己整成专政对象。而他母亲参加革命工作,先是搞土改,后来当老师,向来先进,是四川省第一届人大代表,这有多么不易,却正因为丈夫的问题,没有少受牵连。

这些地方,作者虽然写的是他家独特的故事,却也折射出时代的大背景,颇能引起读者共鸣。

总之,田闻一的《沿路折花》,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刘小革,女,笔名牛牛、秋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理论部部长。主编四川省散文学会理论部评论文集《读你》、赵先前散文集《雪崩》。著有散文集《迟到》《有一种痛》。散文《真资格的巴山秀才》获首届四川散文奖;方言小品《卫生妈妈》获四川省首届戏剧小品作品比赛二等奖;散文《废墟上站立起的红白镇》获中国散文学会第十届《中华颂》大赛一等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刘小革(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理论部部长)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