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2 17:09:11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何坤 ‖ 突破交通与产业“瓶颈” ——我的驻村工作经历

作者:何 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1-15 15:31:41 浏览次数: 【字体:

e3ae51e32513436c9cb82fdc978ce783.jpg

突破交通与产业“瓶颈”

——我的驻村工作经历

何 坤

我叫何坤,是屏山县文广旅游局下派到书楼镇高田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2015年3月到村扶贫,到现在已5年了。5年的驻村经历,有太多的扶贫故事,最难忘的就是帮扶乡亲们“修路子、找票子”。

何坤(图片来源:屏山发布)

五年前,我受组织选派驻村精准扶贫。初到高田时,第一印象就是交通相当不便,车辆只能开到楼安路,然后就只有沿着坑坑洼洼、崎岖陡峭的山路走一个多小时到村。当时村上的通村硬化路一公里都没有。豪不夸张地说,当时的高田村可用9个字来形容:“路难走,产业无,钱难挣”。还有一首5句民谣唱到:“高田坎儿一片坡(全村耕地面积不足1000亩,荒山荒坡到处可见,比如娃娃山、蔡家坡、百家坡),磨儿不叫不烧锅(农村推的磨子,少粮食吃,只有推点包谷等粗粮开锅),出门一双筒筒靴(高山高寒地方,下一次雨,路面几天乃至十来天才可能干),上街一个烂背篓(反映了当时生产条件的落后),十指伸出黑黢黢(高田的冬天很冷,几乎每年都要下雪,大家都要手提一个火兜儿烤火,手烤火以及经常接触炭火,所以灰不楼怂、黑黢黢的”。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正是因为交通不便,物资难以运输,以至于村里漫山遍野的竹林在村民眼中甚至都算不上什么资源。当时听一些村民说:竹笋没人买、竹子运不出,每年间伐的竹子也只能当做柴火用。1万多亩的楠竹林,因为当时交通闭塞,林木资源不能转换为资本,甚至是资金。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则产业兴。当时我们工作队和村两委把解决群众“想修路”这个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对上争取,在书楼镇党委政府、县级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帮扶单位县文广旅游局全力帮扶下,高田村的水泥路从零起步,一直建到了现在的15公里。通行条件的改善,村民看在眼中、乐在心里。村民殷章玉说:“村里以前就是一点茅草路,晴天一身灰,雨田一身泥,自从扶贫工作开展以来,2015年修了7.5公里的硬化路到村公所,2016年又修了6.5公里的通组路连接到组,2019年就连“最后一公里”的联村路也开始动工硬化了,现在雨天出门再也不用穿筒靴了,晴天穿一双毛拖鞋就能赶书楼集镇了。”2017年,我们多方争取,建立了3公里的彩虹骑游道,每逢周末,水富、宜宾等周边的游客都到村上来骑行游、康体游。5年来,我们村里陆续建了26公里的产业路、入户便民路,如今山坡上、竹林下、田间边,寻找山货、捕捉金蝉、收割粮食的小货车、三轮车、摩托车也越来越多。

血管通了,血流变得顺畅,脱贫奔康的产业发展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十一年前,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如今学有所用,因地制宜推进高田村旅游扶贫专项行动。依托帮扶单位的行业优势,积极争取旅游扶贫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16年,打造了星空1号露营基地,每到烈日当空,酷暑难熬的炎炎夏天,来高田村消夏避暑、休闲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白天享受“自然空调房”,晚上照金蝉(知了的幼虫、俗称恩儿,7、8月份一到晚上,1000多人到高田村的竹林里逮金蝉,简直就像宜宾东街的夜市一样热闹非凡。这个金蝉去年卖到了70元一斤,非常适合下酒、冷淡杯,巴适得板,也是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收入来源,这几年我帮贫困户销售的金蝉收入至少在3万元)、数星星、捉萤火虫、露天烧烤不亦说乎。我听乡村旅游经营户袁益湘笑嘻嘻地对我说:“何书记,那些城里的游客一家人来耍一天、住一晚、一人花一百、我家致富奔康就能早一年了噢”。今年55岁的的喻家祥原本是高田村的一名贫困户,自从发现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便在工作队帮助下办起农家乐,体会到了自力更生、脱贫奔康的自信和自豪。他说:“我们先看后干,驻村工作队把我们带到成都、长宁等地方去学农家乐经营,开展乡村旅游、民宿发展专题培训,使我开拓了视野,学到了实用技术技能。现在我已开办农家乐两年了,每年稳定收入2万元以上。

2017年,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高田村成为东西扶贫协作的首个项目村,浙江嘉兴市海盐县帮助村里不仅新建了聚居点、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解决了18户贫困户61人的安全住房问题,还配套了后续发展产业,建起了扶贫车间——竹产品加工厂。随着运输的便利,以前不值钱的楠竹现在已成了高田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屏山县书楼镇高田村聚居点(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得那是2018年8月28日,一个忙碌、充实、喜庆的日子。那天,高田村扶贫车间——精扶竹业加工厂开工运营,是我们村贫困户在家门口进厂上班挣工资的第一天。我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我走进扶贫车间,只见大伙儿都忙得热火朝天,机器的运转声、乡亲们工作的“扎劲”声、窗外竹林摇曳的清脆声交汇在一起,婉转动听,犹如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摘帽的胜利号角,振奋人心。

俗话说:“机器一响,黄金万两”。两条生产线上有20名工人,其中18人是建卡贫困户,有的是锯竹工,有的是破竹工,有的是造型工。他们就业1人就能实现脱贫1户。贫困户李家旭说:“现在安逸了,我不用外出务工了,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挣票子了,工资每月2000元以上,还能照看家里,陪伴老人和孩子”。贫困户唐世万说:“我家20亩楠竹,以前卖不出去,价额低得离谱,2元钱一根都没有人要。现在村里建了这个竹加工厂,一根就能卖到10元左右,一年卖楠竹就能收入1万元多”,听不少村民朋友们说:这个竹业加工厂真的好,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保底分红15万元,62户贫困户每户分红1206元,同时覆盖185户非贫困户产业发展,每户发放10只鸡苗,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做好竹文章,携手齐奔康。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的重要指示精神,省、市、县高度重视加快竹产业发展,提出了让竹产业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开启现代建设新征程的富民产业、绿色产业。我想结合高田村竹资源丰富、竹产业初具规模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实现“小竹林,大增收”,确保贫困户稳定可持续增收有三方面思考:一是城乡融合,以明年书楼——鸭池旅游大道竣工通车为契机,争取将高田金沙竹海庄园融入川南旅游环线重要节点;二是产销融合,丰富竹雕、竹叶酒、竹饮料、蝉花鸡(在竹林里找蝉花吃长大的鸡,味道鲜美,可以说是一阵风吹十里香,去年供不应求,全村出售了3万多只)等特色旅游产品,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三是竹旅融合,以高田村“清新的空气、清甜的泉水、清香的菜肴”为市场卖点,做优做强“美景、美食、美宿”业态,吸引游客到村“养生、养心、养魂”。

村民挖到的蝉花,可入药(喻熹 摄,图片来源:宜宾新闻网)

时光飞逝,光阴如梭。五年来,我始终初心不改,带着乡愁、带着情怀,用心、用情驻村帮扶;回想过往,思绪万千,感慨万分。

这几年,说句心里话,我们过得特别充实。很多时候周六休息不保证,周日保证不休息,有时家人只有偶尔到村看望陪伴我们,女儿时常问我:爸爸,我想当你的贫困户,那样你就可以多陪陪我。

这几年,我们过得很忙碌,常开会,开常会,不在扶贫,就在扶贫的路上。然而,这几年我们却收获满满:收获了并肩作战的战友情,收获了真诚帮扶的感恩情,收获了刻骨铭心的乡愁情。

这几年,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了扶贫干部的初心——解决困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困难问题,完成了阶段性使命——顺利通过省、市脱贫摘帽验收评估。

这几年,我们一起见证了高田村累计减贫62户234人,贫困发生率至0%,2017年实现整村退出的脱贫成效。一起分享了高田村2016年成功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2017年成功创建禅海原乡国家2A级景区、2018年被评为省级四好村、2019年高田支部被省委表彰为屏山县唯一一个先进党组织的诸多殊荣。

日月不肯迟,脱贫摘帽时。脱贫奔康依然在路上,如何建立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做好脱贫奔康的“后半篇”文章,我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驻村扶贫的一千多个日夜,我已把高田村当作第二故乡,与高田的村组干部、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我想再过几十年,当我老了的时候,再踏上高田这片热土,依然会有一种“来过,不曾离开”的幸福感、获得感。

高田村易地扶贫搬迁(图片来源:屏山县人民政府网)

战友们,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曾经历战火硝烟,不曾经历波澜壮阔;但我们很庆幸共同参与了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我们一起描绘了时代变迁、沧桑巨变,我们能像当年上过战场的战士一样,感到无比自豪!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何 坤(四川省屏山县书楼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高田村第一书记)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