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绾毂渝泸云峰关 ‖ 刘德元

作者:刘德元(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0-19 18:39:46 浏览次数: 【字体:

绾毂渝泸云峰关

刘德元

“绾毂”是汉语词汇,作控扼解;渝泸即重庆、泸州。云峰关恰好在从成都东去重庆、南下泸州的“丁”字路口,即今成渝高速公路隆昌段,距隆昌市区不到3公里。古代,从成都到重庆、到泸州,必经此关。

成渝高速公路

四川自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巴蜀之地设置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称“川陕四路”)始,到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朝廷诏书中正式使用“四川”这个词,再到20世纪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第一次直辖,巴蜀延续了800余年的合治。从此,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不管是重庆人还是成都人(四川人),不管是出川还是出国,凡有人问及,都会毫不含糊地说:“我是四川人”。

然而,古代四川,以成都为起点,向西及周边是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向东上龙泉山,绵延起伏的川中丘陵,虽说山不甚雄,但惟余莽莽、荆棘丛生,成都至重庆之交通,除岷江水路外,主要还是仰仗陆路。故而,在漫长的人力交通的作用下,一条从西到东纵贯四川全境的东大路逐渐形成。东大路全程八百多华里,沿途设五驿、四镇、三街、七十二场,共十站路程。五驿为龙泉驿、南津驿、双凤驿、来凤驿、白市驿,四镇为银山镇、椑木镇、李市镇、太平镇,三街为杨家街、史家街、迎祥街。驿站间分设铺,每十里至三十里复设铺司,步递州县公文。

云峰关

云峰关即古双凤驿,史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746—805年)于唐德宗贞元年初创。其后历经宋元,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原址基础上置隆桥驿。明《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载:“而大士阁倚其端,龙潭、瀑布二水口交其下;一山之脉络,皆以兹为绾毂云。”即道明云峰关,出“立体史书”石牌坊,过“五驿”之一的双凤老街……成渝古驿道,在隆昌境内全长50多公里。清同治《隆昌县志》载,康熙二年(1663年),隆昌县奉令再设隆桥驿站,配备马十二匹、马夫六名。康熙四十一年,抽调马六匹、马夫三名,安设隆桥驿南路驿站,马六匹,每年支出草粮银一百二十七两四钱四分……隆桥驿原设扛夫十六名,康熙五十五年抽调四名补入南路驿站,至雍正十年(1733年)裁汰。可见,隆桥驿当年规模不小。

古东大路双凤驿

今天,隆昌人民意在恢复隆桥驿旧址,打造云峰关景区。经多方论证还原:云峰关海拔300余米,门楼坐北朝南,青砖砌垒,呈弧形,通高7.8米,门高4.9米、宽3.95米,上书“云峰关”三个擘窠大字,左题“署隆昌县事李德润题”,右题“大清道光七年重建”。关外约20米处石刻题“绾毂渝泸”四个大字,意为扼控渝(东大路东段)泸(川滇古道)的门户锁匙。

云峰关口有云峰塔。据考初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塔身用白石灰涂抹,俗称“白塔”。

关于云峰塔的修建,有很多曲折和传说。首先是传说白塔建成后,有一天半夜,白塔突然通体发光,玲珑剔透,光照四野。于是每到晚上,隆昌百姓扶老携幼前来观看奇景,更有家境贫寒的读书人,没钱点灯,遂到白塔前踏石夜读,成就了“一门三元坊”的奇迹,让隆昌出了不少秀才举人。后来塔毁于雷击。直到清道光元年(1821年),张聘三复知隆昌(张聘三两任隆昌知县),想起昔日云峰塔之美景,决心重修云峰塔,遂集乡绅名流,文人雅士,能工巧匠,集思广益。正准备动工,张知县却奉旨调任,修塔之事只好搁浅。

道光五年(1825年),举人高兰孙知隆昌,重提修塔之事,遂得各方支持,上至官府衙门,下至黎民百姓,有钱的慷慨解囊,无钱的出力即可。可是只修到了三层,高知县又离任。到道光六年(1826年),云南举人李德润知隆昌,《县志》说他“勤勉务实,案牍不扰,县风廉洁”,应邑人之请再修云峰塔。几个月后,一座巍峨壮观的云峰塔矗立云峰关。塔基座为隆昌本地优质青石材。塔高40米,7层砖石密檐式结构,取“七级浮屠”之意;塔顶为珠宝刹尖,寓为纪念美丽的传说;塔身为六面形状,每面塔基宽为6.2米,砖砌塔体,每层6面都开有圆形小窗;塔门坐南朝北,拱形塔门仍按当年知县张聘三题写的“云峰塔”复制(一说李德润题);塔内入门分左右两个阶梯盘旋而上,第二层塔身外北面,有“天开文运”匾额镶嵌其上,登七十六级阶梯直上塔顶;塔侧有一石碑,刻有《重建云峰塔落成碑记》,故称“重建云峰塔碑”。碑文为清嘉庆戊午科进士、隆昌人耿履端撰文。至此,云峰塔经四任知县(李德润两任)、历七载始成,云峰关、云峰塔交相辉映,塔关并存,蔚然成景,为巴蜀古驿道上至今唯一幸存的古代关隘。

云峰塔

“上通省府,下达贵广,夔渝咽喉,巴蜀唇门,六路之冲,四塞要津……”(《隆昌县志》)云峰关虽处弹丸之地,却记载着千年战争烽火云烟。在近现代史上,讨袁护国、护法战争、北伐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有关云峰关战事的记载颇多:1913年冬,袁世凯在四川的代理人胡景伊,暗中支持川军第一师师长周骏,与熊克武的讨袁军在隆昌反复争夺云峰关,发生激烈大战。1917年底,滇、川两军,一攻一守,反复争夺云峰关,拉锯战况尤为激烈。1920年8月,朱德旅与两倍于己之敌,战于云峰关隘,壮怀激烈。1923年秋,刘伯承驻守隆昌城,敌军经土地坎(云峰关)直逼隆昌城下,发起进攻。刘伯承带领部队及城内百姓固守城池,避实击虚,迫使敌人退却,并追踪至云峰关大获全胜。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隆昌,进军路线由川南泸州境北上,至云峰关进驻隆昌城。如今,在云峰塔的塔身,可一窥多次战争留下的弹痕。除战争外,千百年来云峰关车马川流不息,也留下大量文人墨客的诗句,如明代邑人姜懋勋诗云:“山势雄城堞,门栏胜甲兵。金汤千载固,驿道庆清平。”清隆昌知县朱云骏诗云:“摹岩钟工法,鸣泉竿籁音。登临缅名胜,驻马一沉铃。”

隆昌以道兴城,因驿置县。这座城市的兴衰与成渝泸交往密不可分。在这里,泛着岁月光影的石板路,遗留着商队车辙,填满了移民屐痕;因路而兴的古镇古村,呢喃着黄复生、郭士杰、林名合(电视剧《凌汤圆》的原型)等人物传奇;高大雄伟的石牌坊群,描绘出巴蜀文化的演变史,“六路之冲”的云峰关金戈铁马,英雄迭出……

依托云峰关厚重的历史文脉,作为川东门户的隆昌市目前正在建设云峰关森林公园,将新建生活美学馆、抗战英雄纪念园,以及广场、湿地、廊桥等设施,为市民游客再添一个集休闲、旅游、商务于一体的好去处。伫立云峰关,新隆昌市城区高楼林立,一派生机,欣欣向荣;徜徉在隆昌南关成渝古驿道上,远远望去,石牌坊群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些牌坊多为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所建,现存十三座,平均面宽9米、通高11米,依次排列,气势恢宏,分为节孝坊、贞节坊、功德坊、德政坊、百寿坊等,其数量、规模、工艺和门类之巨、之细,堪称“中国石牌坊之冠”。

隆昌石牌坊群

功德坊,叹千年清官情结;节孝坊,藏华夏孝道美德;贞节坊,压抑多少人性;朝廷旌表,又扭曲多少灵魂……一座牌坊,一个故事,一部史书,化作坚固的石头典籍,供后人述评。

石牌坊群内容广泛、记载详实,且保存完整、造型精美、雕刻细腻,是集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美学、力学为一体的明清建筑精粹,具有极高历史文化和艺术审美价值。2001年,隆昌石牌坊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托这一人文精粹,隆昌已成功打造云峰关——石牌坊古镇——北关景区——古宇湖一体化旅游景区,进而建设成为“世界石牌坊之乡”。

风雨如刀,岁月如锥。今天,当我们一行伫立云峰关口,登高望远,清风徐来,古关隘已然失去昔日的刀光剑影,唯云峰古塔巍然屹立,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如一道白光直冲云霄。塔顶上方白云来去,一只鹰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古道西风,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

(注: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德元(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