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百味之首”在成都的生产史

作者:成都方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7-20 10:20:53 浏览次数: 【字体:

“百味之首”

在成都的生产史

成都地区产盐历史悠久,盛名古今。据《华阳国志·蜀志》载:战国末期秦孝文王(公元前250年)时,蜀守李冰在总结民间咸泉煮盐的基础上,考察地质,研究盐卤资源分布,组织人力,用简单的凿井工具在广都(今成都市双流区)成功开凿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口盐井

至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广都已有盐井十余口。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又在临邛(今邛崃县)、蒲江等地开凿盐井廿余口。其时,盐井开凿极为艰苦,据《四川井盐史论丛》记述:以人力、用锹、铺、锤、锄直接在井下施工,挖掘泥土,击碎岩石,再从井口取出,然后培砌井壁,逐渐加深,直至发现卤水为止。若遇坚硬岩石,更要经长年累月地开凿。

《四川井盐史论丛》

当时制盐生产也很原始,据成都市金牛区出土的《汉代盐场生产画象砖》图像所示:井口置井架,汲卤工四人分站井架上下两层,用滑轮合力拽引绳索,两口木桶交相升降,汲卤上井。卤井旁安设盐灶,上置牢盆(盐锅),以竹制筴杆连接井架,汲卤工将汲上井口的卤水倾入筑窝,经苋杆输入牢盆。用柴、茅作燃料,煎煮成盐。其产量据《益州记》载:广都盐井中的“平井”,“官有两灶,二十八镇(锅),一日一夜收盐四石,如霜雪也”。

汉代制盐画像砖

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为充裕税源,再于成都地区开新井,但总量无显著增加。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秋,杜甫在成都郊游时,有诗云:“霜露晓凄凄,高天逐望低,远烟盐井上,斜景雪峰西。”描述了成都附近的盐井状况。唐朝后期,成都盐业或因井涸水枯,或因战乱和自然事故影响,逐步减少。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唐末,邛(崃)、眉(山)、嘉(定)三州,仅余盐井十三口。北宋时,临邛盐井略有增加。《川盐史论》载:临邛有盐井十四口,而且生产繁忙。苏东坡曾赋诗赞曰:“五行水本咸,安择江与井,如何不相入,此意谁复省?人心固难足,物理偶相逞,犹嫌取未多;井上无闲绠。”北宋末,据《文献通考》载:“临邛仅余九(盐)井,年煮盐250万斤;《太平环宇记》载:蒲江岁出课盐6.3万斤。余皆停废。明时又在金堂县境开凿新盐井,清朝初年,也因卤水枯涸而停歇。

成都地区火井(天然气井),最早发现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续汉书·郡国志》载:临邛用井火煮盐。《华阳国志·蜀国志》载:“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博物志》曾记述三国时诸葛亮亲至临邛视察火井情况为:火井位于县西部和南部,离县城约50里至100里之间。井为大口井,直径约五尺;浅井深数丈,深井六十余丈。有纯气井和气水北贝井两种,均属浅层天然气井。用时以火点燃,先发出引爆声,然后火焰冒出,夜间远处可见火光。用竹简盛满其气,可拽行终日不灭。故左思《三都赋·蜀都赋》称:“火井沉荧于幽泉”。

邛崃火井遗址

至今,邛崃县仍有少量天然气和盐卤,且有“火井镇”地名。同时还在邛崃城西25公里处,油榨乡西北黄临溪南岸“天纲祠”内,发现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癸未冬月所立的石碑,碑书“自唐时古火井处”

清朝初期,成都地区盐业生产先后停废,成都已不再产盐。相隔300余年后,1969年,大邑县再建国营大邑盐厂,成都又成为产盐区。1968年,在大邑安仁地区发现盐卤资源,埋藏较浅(仅距地面225米——440米之间),含卤层厚度较大,分布稳定,为原生封存水,赋存较好,品位高,且有碘(I)、硼(B)等元素伴生,具有良好保护层和一定承压性,分布面积约31平方公里。储量折盐57万吨,储碘量46万吨,属小型卤区,宜于地方生产。

大邑鸟瞰图

从安仁卤水地质特征显示,西起大邑苏场,东止新津;南临邛崃固驿,北抵温江、崇庆,均含卤砂岩发育,构造保存条件好,为今后寻找卤源提供了远景区。特别是在卤水层下130米至140米处,有储量达14.8亿吨的钙芒硝矿,属白垩世川西硫酸盐湖沉积的一部分。将来卤水开发枯竭,可熬硝制碱。

1969年,地方国营大邑盐厂在此基础上动工兴建,1971年正式投产,当年产盐687吨。其后陆续开钻新井,增扩平锅制盐设备,改用电动抽油机汲卤。1976年,产量提高到1596吨,质量达到轻工部颁QB346—63标准。1981年,产量达3805吨,完全满足了本县民食及工农业生产用盐需要,并少量调往毗邻县及昌都部队食用。

平锅制盐

1983年,四川省计划委员会和四川省盐务管理局投资175万元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将平锅手工制盐改建为年产5000吨的四效真空蒸发罐机械制盐,于1985年建成并试车成功。真空制盐能耗小、成本低、质最高,试车化验结果基本符合国家规定一级食用精盐标准(QB5461—85)。但因安仁卤水含钙芒硝重(14.32克/升),影响盐质提高,同年追加投资3万元,添置热法提硝设备一套,以期加以解决。

四效蒸发器

硝盐失控——成都盐业的危机

成都地区还产部分硝盐,硝盐对人体危害甚大。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认识局限,任其流入民间,特别是腌制肉品业,大量使用硝盐。

成都解放后,人民政府防止硝盐流入市场,但加工后可作交通建设的开山爆破炸药之用。经川西盐务局批准,于1951年设立成都硝盐加工厂,统一处理成都地区各硝户所产硝盐,采用相律法分离钾、钠。到1955年,共付产盐604吨。1955年后,硝盐由各地农业生产合作社就地收购,作为生产粒肥的钾素原料,因此加工厂同时停产。其后,仍发现硝盐流入市场,因此成都市盐业公司于1976年协助新都县社队企业兴办天元盐厂,专门加工硝盐及工业废盐。到1986年,10年间先后投资2.85万元,累计加工产盐2977吨,产值51.6万元。上交国家税金10.73万元,为社队集体创利16.8万元,效果明显。后因原料来源困难,燃料涨价,效益逐步降低,于1986年停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方志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