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宋代四川叙州进士、刑部尚书程公许《沧洲尘缶编》诗脉探源‖陈明本

作者:陈明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04 20:21:20 浏览次数: 【字体:

宋代四川叙州进士、刑部尚书程公许

《沧洲尘缶编》诗脉探源

陈明本

【摘 要】程公许《沧洲尘缶编》中的诗词,在传承前人风格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韵脉。其诗脉源于对蜀中以四川眉山丹陵李氏后人李璧、李埴诗风的耳濡目染,源于对北宋苏黄诗风的崇尚,源于对唐代诗人尤其是杜甫的顶礼膜拜。程公许的诗歌创作风格继承中不断创新,是南宋后期诗坛上一位富有才华、诗风独特、值得引起人们进一步关注的重要诗人。

【关键词】程公许;诗脉;探源

程公许(hǔ),生于1182年,卒于1251年,字季与,一字希颖,号沧洲。南宋叙州宣化(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观音镇合众村越溪河畔)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进士。历官著作郎、起居郎。后迁中书舍人,进礼部侍郎,官终刑部尚书。有文才,明《永乐大典》和清《四库全书》均将其诗文集《沧洲尘缶编》十四卷收入。

程公许是南宋后期诗坛上一位富有才华、诗风独特,却尚未引起人们关注的重要诗人。从2016年起,笔者开始着手校注程公许的《沧洲尘缶编》,目前已校注完毕(共十四卷)。在阅读和校注这1080首诗词的过程中,程公许《沧洲尘缶编》的诗脉源流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笔者脑海,现分述于后。

出仕蜀中,是《沧洲尘缶编》中程公许诗歌创作的开始。蜀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程公许于1211年考中进士,调温江尉,未上,丁母忧。待到守丧期满,授成都府华阳县尉,正式踏上仕途。华阳尉位在县令之下,他主管治安,勤政爱民,恪尽职守,虽初涉政事,但治绩斐然。待两届将满,赋诗作结:“唱第八年久,折腰三考书。上官容我拙,朴学与时疏。冷落随阳雁,蹒跚上竹鱼。平生经世志,穷达岂关渠。”①诗中“三考书”是宋代官吏考绩制度,三年一考,九年三考,按结果决定升降奖惩。

1220年,崔与之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次年,程公许出任绵州教授。这是由朝廷任命掌管用儒家经典教导诸生,并掌课试等的学官。他以门生身份请从朝廷退休归来的刘光祖为诸生讲经,写了《上后溪刘先生左使》等诗。80高龄的刘光祖在绵州讲学一年,次年病逝。程公许悲痛万分,作《幽思赋》以悼念。

绵州教授3年任满,程公许回成都入崔与之幕府,辅佐其理财,调整粮食征收办法,发展边境贸易,使四川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安定局面。崔与之颇为器赏程公许文字、政事,遂荐公许知崇宁县(县城位于今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辖域含今成都市郫都区西北部及都江堰市、彭州市部分区域,1958年撤销)。

程公许在冬季巡视辖境内都江堰灌溉水渠,曾夜宿于今成都市温江区金马镇。白天亲自督促维修水渠,指挥用笼石之法加固堤堰: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用竹笼装石,当地人称“笼石”“石蛇”,筑堰堵水,以备来年春耕。他写有《三伏中积雨如秋》《雨晴催客行》《穿江概秦守》《喜雨上西清崔先生》等。

他在崇宁任上写的《县斋秋怀八首》中说:“每负伐檀耻,欲期尽心偿。”伐檀是《诗·魏风》篇名。程公许以“伐檀”这个讥刺贪鄙者尸位素餐的典故,警示自己要清正廉洁,担当有为。他在崇宁施政有方,蠲预借,免抑配,人甚德之,届满后调任简洲通判。

1231年,程公许任施州(今湖北恩施)通判,兼办理对户部公事。1234年,程公许被召授大理司直,迁太常博士。1241年,程公许迁秘书少监,轮对,言蜀事十条,拜太常少卿。后又知袁州(今江西宜春市),在袁州3年任上,勤政爱民,兴学校,聘宿儒为诸生讲经,有政声。返回朝廷后,进礼部侍郎,官终刑部尚书,晚年与郑清之等投降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公元1251年,程公许病逝。

师友于二李(李璧、李埴),是程公许诗脉源泉之一。

程公许对诗词写作的了解与喜爱,得益于师友间的耳濡目染,尤其是与蜀中李焘(号巽岩)之子李璧、李埴的亲密师友关系及交往。李焘博览史籍,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作《续资治通鉴长编》,为宋代史学名家。公许受学于李壁,又从李埴游,故而十分自觉地尊尚从李焘到李壁、李埴父子递相授受的诗歌创作家学传统。

李璧(1158—1222),字季章,号石林,又号雁湖居士。南宋历史学家李焘之子,李埴之兄。仕至礼部尚书、参知政事等。李璧在因父亲功名入仕之前,曾有一段时间在程公许老家越溪河畔蟠龙书院讲学,公许诗文得李璧耳提面命。当李壁寿辰时,程公许撰《拟九颂》《述九颂》《代寿李参预雁湖先生五十韵》及《雁湖先生揆初在旦某以家藏唐书炽盛光如来像一轴祝先生寿稽首说偈云》等诗贺之。另有《和雁湖先生病起自警八章》。

程公许在为李壁祝寿诗《代寿李参预雁湖先生五十韵》中,先追述李氏世系渊源:“仙李蝉嫣系绪长,丹崖谱牒自曹王。”即言李家出自唐皇室曹王之后,其后代则以经学、史学世代传家:“陵井已偕儒术显,巽岩尤擅史才良。”

接着公许赞扬李璧博洽精深的学术造诣,任职馆阁翰苑时讨论朝廷典制,制诏典雅厚重有古风:“秘馆翻书推博洽,著庭紬史极精详……议礼挽回周典制,代言直似汉文章。”

然后,他赞扬李璧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屡遭非议而“精忠报国”之志不渝的政治操守:“一朝谁作兵端启,万里应劳使指将……公论在人元不泯,精忠报国谅难忘。”

最后,是期待李璧进一步致力于整顿朝纲、收复中原:“九世陵园无复理,百年玉帛不能偿。鸾旗龙驭犹西浙,貂帽狐裘满大梁……勤恤民心延命脉,精搜人物整朝纲。”

程公许在《述九颂》之《经文》章中,称颂李璧文学:“天不椓兮斯文,寄命脉兮哲人。”所谓“斯文”,是以深厚的学术素养为根基,而以文采为羽翼:“言不文兮行不远,义欲正兮词欲赡。学之荒兮气之浮,匪艰深兮必蹇浅。”

在《过房公湖临发广文载酒登南楼听隐士陈希逸弹琴读雁湖先生诗及悦斋先生赋》中,他称李璧“得句陵子美,高世犹房公”,《又上座主李左史八十韵》“有梦骞鹏浪,无心玩翠苕”两句,亦指李璧诗而言,用杜诗《戏为六绝句》之四“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之意,指笔力雄健与新巧纤丽两种诗歌风格或境界。可见,称李璧“得句陵子美”并非泛言溢美之虚词,而是体现了程公许与其老师共同的文学审美取向。

李埴(1161—1238),字季允,学者称悦斋先生,李焘之子,李璧之弟。程公许与其交游甚密。公许《枫桥寺小憩序》称:“追忆丙申维夏与悦斋先生会,流连三日而别。”丙申为端平三年(1236),“维夏”即四月,其时程公许任职京城尝拜会李埴。此外,程公许还有几首为悦斋先生祝寿的诗作。程公许对李埴亦崇拜有加:“平生一知己,瓣香无愧以。”(《送悦斋先生》)“悦斋先生天下士,琬琰琮璜国镇瑞。”(《寿悦斋李先生》)。

程公许对北宋诗人苏轼、黄庭坚倾心仰慕,自觉寻踪学习苏、黄风范,是其诗脉的另一源泉。

宋诗之有苏黄,犹唐诗之有李杜,苏轼、黄庭坚二人对后代诗坛影响巨大。程公许或追踪苏、黄诗歌的文采风流,或与苏、黄前辈的子嗣及后学交游,表现出了浓厚的推从苏、黄情结。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与程公许虽生活时代不同,但家乡却都在岷江下游。苏轼的雄才巨笔,使程公许对这位前辈大家推崇备至,他在《同振之德久分韵赋坐石东坡得坡字》中写道:“千年间气落岷峨,惊世声名镇不磨。吟咏西湖虽有案,经年儋耳却无波。细看据石横藜坐,想见骑龙跨海过。山谷老人犹剩语,是非元不到东坡。”

程公许《游下岩崇封院》之四:“二苏屐齿尚班日,憔悴涪翁窜逐还。卧虎跳龙遗笔墨,祗今精悍满江山。”《游下岩崇封院》之五:“清虚堂里话襟期,友似苏黄从可知。墨宝惜无人爱惜,漫今绕寺见残碑。”

程公许诗中“苏黄”并称,他对北宋末年被贬谪到戎州的先辈黄庭坚推崇备至。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因任太史时作《神宗实录》,遭诬陷被贬涪洲别驾,黔洲安置,1098年,为避表兄张向之嫌,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戎州生活三年里,黄庭坚在程公许家乡留下了近70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程公许对黄庭坚诗歌的赞赏可看《赠修水黄君子行》:“君家太史公,以文瑞吾宋。崛奇庄骚语,雅淡商周颂。学力探窅深,天巧妙机综。风流被诸孙,璆琳富包贡。”诗题中的“黄君子行”,乃黄庭坚从孙,号逢瓮。公许此诗赞扬黄子行之家学渊源,即曾任史官的黄庭坚,其诗兼有“崛奇”“淡雅”之风,而又具深厚的学术造诣,其家风亦能绵延不绝,代有俊才。

传承唐代杜甫等诗人的风格,是程公许诗脉的又一源泉。

对宋代诗人来说,唐诗在前,如巍巍高山,难以攀越。虽然宋诗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我国诗歌史的又一高峰,但宋代诗人往往对于唐代诗歌发自内心地崇敬,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唐诗都被作为评价本朝诗人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

在此情况下,对唐诗的学习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宋代诗人不变的传统,这种学习即使在宋人致力于开拓创新时也未中断。可以说,对唐诗的学习是宋诗形成的一大动力。在150余年的南宋文学史上,南宋诗人对于唐诗的尊崇,不仅较北宋诗人更为鲜明与更为强烈,而且由于历史原因,其针对性也较北宋诗人更为明显与更为具体。

程公许受唐诗的影响直接而自觉,在他的诗歌中,很容易看到唐诗的影子。如:“千里因人作远游,一番风景酿清秋……壁间唐律须扬榷,却恨宗风隔果州。”(《宿驿亭和前韵末句属可道》)又如,《八月十日夜梦登青城最高峰醮仙官醮罢同羽士二三人散策月下濯足涧水意甚适也推枕惘然纪以唐律》。两诗所谓“唐律”均指近体七律而言。

在唐代诗人中对程公许影响最为深远的,便是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759年杜甫入川,在成都西郊草堂先后居住过约5年,流寓梓洲、阆洲2年。他虽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其诗被称为“诗史”。

程公许与杜甫一样身处动荡的乱世,自然传承杜诗风格。他在《东川怀古》中云:“欲呼千载醉魂起,那复少陵诗句遒。”《借东西巷钱庄寓居》:“少陵有句须参透,政藉幽居拙养尊。”《丙子重阳触事有赋得绝句七首》:“一秋偏识端居位,余事何妨读杜诗。”程公许每见老杜遗迹,辄兴起感叹及怀念之情,并形诸诗咏:“恨无佳句子,唤醒少陵翁”(《雨中送客观鱼阁(即少陵东津观鱼赋诗处也)》),“诗翁旧游处,有句不堪呈”(《三江晓渡》)。

程公许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推崇,除了自北宋中期以来诗坛接受杜诗的深刻影响外,其所处晚宋时代背景及个人阅历是更重要的因素。公许对疆土日狭和国运日蹙的忧患意识,是与杜甫其人的忧国忧民和杜诗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一致的。正如王迈为程公许所作的《沧洲尘缶编序》中所说:“旋罹兵祸,脱身豺虎中,冒瞿唐、滟滪而东下也,念家怀土,雪涕行涂,前有《思治行》,后有《感怀成都十绝》,可与《北征》同工异曲。他如‘大地众生愁暍死,清风一壑可能专’等句,叠见层书,极其恻怛,谓非从‘穷年忧黎园,叹息肠内热’得乎?”程公许诗歌关心国计民生、感讽时事政治的写实笔法与“诗史”精神,其诗脉莫不自杜诗传承。

从上可见,程公许出仕蜀中后的人生阅历,对蜀中以丹陵李氏后人李壁、李埴诗风的耳濡目染,对北宋苏黄诗风的崇尚,对先唐诗人尤其是杜甫的顶礼膜拜,拓宽了程公许的诗歌创作文化视野,使其能站在更高层面上继承传统优秀诗风。

文学的发展是在广泛吸收前代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历史继承性。从《沧洲尘缶编》中,我们可比较清晰地发现程公许诗歌脉络之源中前人的影子。同时,他的诗歌创作取材广泛,表现手法继承中不断创新,是南宋后期诗坛上一位富有才华、诗风独特、值得引起人们进一步关注的重要诗人。

【注释】

①文中诗文均引自程公许《沧洲尘缶编》卷一至十二(见《钦定四库全书·沧洲尘缶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明本(四川宜宾人,1958年生,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馆特约馆员,民盟四川省委文史委副主任,中共宜宾市委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社会事业组副组长)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