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7 16:08:56

王俞德 ‖ 四川化工:沧桑百年

作者:王俞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11-20 16:17:20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其磷、硫、盐卤、天然气等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化学工业的基础条件。有记载表明,早在战国时期 , 四川就已采用土漆和桐油制作涂料。尽管如此,四川化工以产业形态出现是在清末民初。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纷纷迁川,使四川化工产业在艰难时局之下有了初步 发展。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化学工业才赢得崭新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化学工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普光气田(图片来自网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近 70 年发展,四川化工已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化工生产和研发基地,实现了产学研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1. 艰难国势中的兴起与初步发展

发展“西蜀丹青不为采。”秦朝李斯《谏逐客书》中劝谏秦王嬴政不应逐客时说,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西蜀的丹青也不应被秦国作为彩饰。即是说当时四川以丹青矿石制成红色颜料已驰名远近。汉唐时代 四川已用五棓子、胭脂红、石碌、地黄等矿、植物作染料。南北朝时 已凿井取卤生产芒硝。北宋时期宋祁《益州方物》云 :“石硫磺出资,荣州山中。”这是四川生产硫磺的最早记载。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是 1965 年“三线建设”内迁来川单位,图为建业初期肩挑背扛的建设场面(作者供图)

四川人民很早就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了利用自然资源采用古法制作和应用颜料、油漆、农药、染料、硫磺、芒硝、草木灰碱、火硝、黑火药等生产生活用品的的实践经验。只是长期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束缚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清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外国列强以船坚炮利轰开中国大门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清末民初国力衰微、生民凋敝和列强掠夺造成中国积贫积弱,但随着西方列强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输入,特别是日常生活品、工业资材洋货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和科学知识与技术的传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包括化工产业的兴起奠定了一定基础。到20 世纪初 ,中国纺织、造纸、玻璃工业以及冶金、化工等重工业 都有了初步发展。

清末民初,四川纺织、造纸、玻璃、肥皂、火柴等工业陆续发展,促进了四川近代化学工业的兴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尹尊三私人集资开设于重庆的镪水公司,是四川最早的近代化学工业。民国元年(1912),周紫庭集资在彭山县(今眉山市彭山区)建立同益曹达厂 ,这是国内最早兴办的纯碱厂。民国初期,相继开办了私营制碱厂、油漆厂等多家化工企业。

四川化工自起步即存在与洋货竞争、备受挤压的困境,惨淡经营,步履维艰。如民国 20 1931)创办的重庆油漆厂,生产“飞凤牌”脂胶磁漆、厚漆、凡立水等产品。受当时日本“鸡牌”油漆挤压,挣扎到民国25 年(1936)因亏损严重而被迫歇业。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四川有私营化工企业 86 家 大多为手工业作坊。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四川成为抗日大后方。天津、上海、桂林、武汉等地部分化工企业内迁四川,加之战时需要,新开办了一些化工企业,因此 日战争期间四川化工得到较大发展。抗日战争开始后 中国民族化工产业的两大巨头“南吴北范”相继把企业迁川。吴蕴初创办的上海天原电化厂、天圣陶瓷厂和天厨味精厂 ,内迁重庆 名重庆天原电化厂,民国29年(1940)建成投产 主产烧碱、盐酸、漂白粉,随后又在宜宾建成宜宾天原。范旭东创办的南京水利硫酸铔厂迁乐山五通桥,名永利川厂,利用当地芒硝、石灰石等原料,生产出优质的纯碱产品,并在民国 30年(1941)研发成功制碱新工艺“侯氏制碱法”。范旭东创办的久大制盐、天津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迁自贡。久大盐业公司自贡制盐厂,利用天然卤水生产优质井盐,并于民国 30 年(1941)12 月建成中国第一座以天然卤水制盐母液为原料的化工厂——久大自贡制盐厂副产品厂,接着又建成久大贡井副产品厂,从制盐母液中提取氯化钾、溴素、硼酸、硼砂等重要产品。

自贡老盐业(图片来自网络)

同期内迁入川的主要化工企业 还有上海中国工业炼气公司 迁长寿 名长寿电炼厂 生产灯用电石。上海工商橡胶厂迁重庆 名重庆利华橡胶厂,主产胶鞋及橡胶杂件。从河南巩县迁川的23兵工厂,所属硫酸分厂产硫酸、烧碱、盐酸。这些内迁化工企业为抗战和国计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四川现代化工企业的基础。

此外,为抗战需要,国民政府分别在重庆市郊沙坪坝和长寿县开办了以生产军用品为主的动力油料厂和第 26 兵工厂。前者建于民国271938),系用植物油作原料裂解生产柴油和润滑油 ;后者建于民国30年(1941),主要生产制造炸药用的氯酸钾。私人集资相继新开办有涉及颜料、橡胶、油漆、制碱等多领域的化工企业。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四川化工企业曾达370多家,职工1.6 万多人 ;其中公营25家 绝大部分为私营企业。新增产品品种主要有化学农药、烧碱、轮胎、合成染料、试剂、黄磷、赤磷、氯酸钾以及溴素、碘素等,但多系手工作坊 设备简陋 产量很小。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迁工厂纷纷迁返,美国商品充斥市场,更因国民政府政治腐败,发动内战,通货膨胀,经济崩溃。到1949 年底,全省化工企业仅存 17 家 职工1000 余人,全年产值193 万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恢复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化学工业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四川化工迎来前所未有的曙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四川化工发展非常关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真、李先念、胡耀邦等中央领导曾先后视察四川部分重点化工企业,极大地鼓舞了四川化工产业的发展。

1949 年底 党和人民政府通过接管改造原国民政府的官办企业、发展公私合营企业、扶持私营企业等政策和措施大力开展经济恢复工作。与此同时,国家安排建设泸州化工厂年产 1000 吨滴滴涕农药装置、乐山磷肥厂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项目,建成后不仅供应农业所需 并及时供应抗美援朝前线。经过3年恢复,到1952 年底 全省共有化工企业283户,职工6529人,全年总产值2625万元。

“一五”期间,国家对四川化工投资总计达6812万元,建设长寿化工厂、四川化工厂等重点项目,分别生产合成材料和化肥,成为四川化工的骨干企业。到1957 年底,全省化工企业由1952 年的 283 个合并调整为106个 ;新增产品碳酸钾、立德粉、硝铵、氯化钡等10 多种,当年实现总产值9436 万元 比 1952 年增长 258%。此后到改革开放前,虽受“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干扰,但得益于“三线建设”,仍然获得较大发展。

3. “三线建设”推动四川化工产业发展

1958 年, 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中小并举、土洋并举等一整套“两条腿走路”以及大搞群众运动的方针 , 掀起了“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 , 全面跃进”的新高潮。1958年底,形成了以大搞土化肥、土农药、小硫酸、小烧碱、小纯碱为中心的化工“小土群”运动,高潮时全川包括季节性生产在内的化工“小土群”曾达到20 多万个。

1960 年 1 月起,为巩固“小土群”,逐步向“小洋群”过渡,三年“大跃进“中兴办起来的化 工小土群 , 数量多 , 规模小 , 设备简陋,工艺落后 , 生产条件不配套 , 技术力量薄弱 , 管理不善,致使 产品消耗高质量低、成本高亏损大、污染严重。当年底,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 全省在“大跃进”中大办起来的化工“小土群” 基本停办。

不可否认的是,四川在“大跃进”期间 工行业受高指标、浮夸风影响 ,基建项目失控 子铺得过大。1958 年计划安排 38 个项目 实际安322 个 ;1960 年计划安排项目不到 30 个,实际也近 300 个。因资金、设备不落实 技术不过关等原因,不少项目成为“半拉子”工程而报废。

三年“大跃进”期间,四川化学工业虽因盲目冒进损失较大,但确有明显发展:“一五”时期国家安排建设的长寿化工厂第二期扩建工程氯丁橡胶,重庆棓酸塑料厂新上的合成树脂,四川化工厂合成氨以及配套的硫酸、硫铵装置、硝酸及硝铵装置,自贡鸿鹤化工厂、重庆轮胎厂、自贡炭黑厂等多个重点项目陆续建成,省、地(市)也建成 10 多个化工企业 ;化工部在成都新建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四川省先后建立 个天然气化工研究所。由于新建企业的建成投产 新增主要化工产品有氯丁橡胶、硫酸铵、硝铵、钙镁磷肥、氨基树脂、苯酚等 其中钙镁磷肥的研制成功并投入工业生产 在全国尚属首创。

1964 年, 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战略部署。四川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在此期间着重发 展国防化工和支农化工,新建项目规划安排 43 个 , 实际建设28个,累计投资近 25 亿元。其间虽受“文化大革命”干扰破坏 , 但这些项目的建成 , 大大增强了四川化工实力 , 填补了某些化工产品的空白 , 为国防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化工产品。特别是内迁的一大批化工科研和经营管理人才, 是四川化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

“三线建设”开始后 内迁人员增多 战略地位增强。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要求 川化学工业把立足点“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把发展支农化工产品作为战略任务,在强化国防化工的同时 大力发展化肥、化学农药、聚氯乙树脂、炸药、拉机轮胎和力车胎等支农化工产品。

继四川化工厂投产之后 泸州天然气化工厂从英国、荷兰引进年产 10 万吨合成氨、16 万吨尿素装置于 1966 年 10 月建成投产。1972 年全国引进 13 套具有 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化肥装置,其中的 2套分别建在四川化工厂和泸州天然气化工厂 均为年产30万吨合成氨配套。与此同时还兴建了一大批小磷肥和小氮肥企业、农药与农用薄膜项目、民爆与橡胶项目。

“三线建设”项目是以国防化工为主体的高新技术化工产品,也带动了基本化工原料、化工机械厂、农用化工的发展。到1978年 全省化工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 已由1964 年的75个增至279个;1978年实现总产值16.8亿元,1964年增长4.8倍 ;实现利润 3.12 亿元 增长 7.2 倍 ;产品品种由1964 年的158 种增至 324 种。化工科研方面 特别是天然气的利用研究 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主要有天然气制乙炔、制氢氰酸、硝基甲烷天然气间歇催化转化制合成氨原料气、提氦气等。这些成果 ,对四川天然气的化工利用推动很大。

4.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面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 四川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四川化肥产量从1980 年以来一直居全国首位,到1985 年 已形成有化学矿采选、基本化工原料、化学肥料、化学农药、有机化工原料、染料涂料、试剂催化剂、橡胶制品、合成材料、民用爆破器材、化工机械以及化工科研、教育、设计、建筑安装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四川化工已成为全国化工重要生产基地和四川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长期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更显突出。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配置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足、产业开放度不高、区位限制等等。四川省委、省政府,把四川化工纳入“工业强省”战略,四川化工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强力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积极发展高端精细化学品和生物化工,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四川化工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对全省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柱性作用。全省化工行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 820 亿元,为“十五”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 4.5倍 ; 竣工投产重点项目80项,有50项获省科技进步奖,有机氟工程技术国内领先,氟橡胶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确定的主要目标。

从“十二五”开始,四川化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精细化发展、循环发展和节能减排等方面下功夫,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新兴领域,由粗放式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全面协调发展的轨道。2015 年,油气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318 亿元,工业增加值 1641 亿元,利税总额 331 亿元, 利润总额 163 亿元。

进入“十三五”以来,四川化工以加快转型 升级为主题、以转变油气化工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制订实施以合成氨、黄磷、磷铵、电石、铬盐、烧碱、纯碱等7个行业为重点的绿色发展技术路线,实现四川油气化工产业集约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内涵式发展。

2017 年,四川传统化工所占比例由过去的 60% 下降到 20%,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传统化工只占 10%。一批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产品生产企业发展迅速,其中化工新材料实现销售收入占油气化工产业销售收入的 23%,精细化工产值已占四川省化工产值的 47%,成为四川油气化工产业新的增长点。2017 年,四川油气化工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4886.9 亿元、利润 278.2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0%、12.5%,在全省七大优势产业中居第 3 位。

2018 年,四川油气化工规模以上企业为1078家,四川化工产业经济总量居国内同行业第6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954 亿元 , 同比增长 10.9% ;实现利润 270 亿元 , 同比增长 21.6%, 行业利润较上年增长9.1个百分点 , 创7年来新高 ;2018 年,四川化工产业经济总量居国内同行业第 6 位。

2018 年,宜宾天原、开元集团,乐山福华、云图控股等 19 家化工企业入围 2018 年全国石化企业 500 强。全省化工企业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5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108 家 ;中国成达工程公司等 19 项科技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 项、二等奖 项、三等奖13 项 ;成都硅宝公司的“硅宝 106 装配式建筑专用密封胶”被认定为国内首批次新材料,蓝星新材料公司、北方红光等企业的“芳纶Ⅱ纤维”等 10 种产品被认定为省内首批次产品 ;乐山福华的草甘膦原药被工信部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银河化学、四川金象、乐山福华等 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达州玖源化工有限公司、广元天然气净化公司等 家企业被评为省级节水型企业示范单位 ;美丰化工科技、中石化普光气田等11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工厂 ;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被评为省级绿色园区。四川化工已形成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磷硫化工、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化工生产和研发基地,实现了产学研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四川把化工发展作为全省五大支柱产业,列入“5+1”现代产业体系、四川省打造的万亿集群之一,确立到2020年,全省绿色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00亿元 ;到202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0亿元的发展目标。

(载《巴蜀史志》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王俞德(富顺县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