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杨孟和 ‖ 回忆和“硬骨头六连”在一起的日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1-24 17:00:30 浏览次数: 【字体:

回忆和“硬骨头六连”在一起的日子

口述/ 杨孟和

“硬骨头六连”是闻名全军的英雄连队,是我军历史上唯一两次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英模连队。1977年1月,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学习“硬骨头六连”的号召。

2019年是硬骨头六连”组建80周年和中央军委授予连队荣誉称号55周年。2020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七十四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牢记强军目标,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我怀着对“硬骨头六连”崇敬的心情,拜访了熟知“硬骨头六连”历史的军队离休老干部杨孟和。

杨老今年91岁,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记忆力很好,声音洪亮,谈吐清晰,层次分明,满头银发和慈祥的笑容流露出军人特有的刚毅。杨老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第一师参加了扶眉战役等战斗;1953年1月参加抗美援朝……说起“硬骨头六连”来,他真是如数家珍,侃侃道来。

杨孟和接受采访

1958年10月,我随志愿军一军一师班师回国,驻防河南安阳。一天,师组织科通知我,根据毛主席“将军下连当兵”的指示,师党委决定师长徐文礼(老红军,1964年晋升少将,后任武汉军区副参谋长)、师保卫科干事史玉孝(后任广州军区政委,上将)和我(时任师侦察参谋)一起去六连下连当兵,并嘱咐我们要照顾好徐师长。接到命令,我高兴了几天。虽然我和六连同在一个师,在几年的战争中多有接触,但到六连当兵还是第一次。老师长徐文理更是兴奋不已,因为六连是他的老连队。六连的传奇战功,更是让我耳熟能详……

我记得,1939年3月中旬,在河北雄县的井口、上村两个村庄,连队以14名红军战士为骨干,正式组成了这支英雄的连队。第一任连长,是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陈万举,老师长徐文理当时就是14名红军战士中的一员,曾任六连指导员。六连这支队伍,从组建到抗美援朝回国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参加战役、战斗138次,涌现出“孤胆英雄”尹玉芬、“拼刺英雄”刘四虎、“特等英雄”李恩龙等15名全国战斗英雄,两次荣获“英勇善战杀敌先锋”“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战功赫赫的六连官兵曾6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我印象最深的是,抗美援朝时期六连在100号高地的阻击战。

“硬骨头六连”连长李学正(前中)、指导员杨守杰(前右)代表全体官兵接受国防部授予的荣誉

1953年6月,我师奉命在朝鲜高旺山一带驻防,准备向李承晚韩军第一师进攻。根据军指要求,我(时任师作战科见习参谋)随师副参谋长到六连所在的一团检查战前准备情况。在战前动员会上,部队士气旺盛,包括六连在内的连队代表表示,一定要用胜利把美军打回到谈判桌上。会后,我们目送他们进入预定阵地。六连的任务是攻占临津江边的100号高地,并阻击韩军第一师的进攻。战斗一打响,六连和兄弟连队一起,迅速占领了100号高地。很快,韩军发起了对100号高地阵地的争夺战。在反复的争夺中,六连顽强坚守100号高地近十多天。特别是二排阵地打得异常残酷激烈,全排官兵基本上都伤亡在阵地上,只剩下二班长赵继华(后被授予志愿军“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一人坚守在阵地。他毫不退缩,就象一枚钢钉牢牢地扎在阵地上。阵地虽多次易手,但始终牢牢地控制在六连手中,六连以顽强的战斗意志,连续击退了韩军的多次进攻。在兄弟连队配合下,六连牢牢地守住了100号高地,为保障我师取得战斗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1958年12月的一天,徐师长、史玉孝和我身着列兵制服,来到位于河南汤阴的六连驻地。

来到六连,我们下到一排。徐师长到了二班,史玉孝到了一班,我到了三班。六连所在的营区是原河南省军区独立师的营房,所有连队都睡通铺。我们六连挤在一间大房子里,只靠两只火炉取暖。每到夜深人静时,屋里弥漫着脚气、汗气、鼾声和水蒸气……这特殊的气味让我仿佛回到了战争年代的行军和宿营,真是找到了家的感觉!在六连,除连队干部外,都不知道我们的职务,只知道是下连当兵的干部。初到连队,战士们不知道怎么称呼我们,见了我们三位列兵都敬礼称首长。徐师长对时任连长张得胜说:“我们是来下连当兵的,年纪也比你们大,就叫我们老兵吧!”于是乎,全连官兵都亲切地称呼我们徐老兵、史老兵、杨老兵。

来到六连,时逢棉花丰收季节,营区外公社的棉田白茫茫一片。应附近生产队请求,连队全体官兵投入到帮助生产队抢摘棉花的劳动。战士们个个争先恐后,起起早贪黑地抢摘棉花。连队在抢摘棉花中还开展了劳动竞赛,战士们个个卯足了劲,人人都争当劳动模范。别说摘棉花是件轻松细活,但劳动强度一点不小,我每天摘完棉花都是腰酸腿疼。徐师长则承担了运输棉花的重活,每天运输棉花几十车。他还坚持拉中杠,战士们想给他换都不行。经过近一周的努力,我们帮助附近生产队将地里的棉花全都抢摘完了。

初冬的豫北天气乍冷乍热,夜间的气温会降到零下十几度,连长要求排里不给我们安排夜岗哨。我们说:“我们是来当兵的,就应该和战士们一视同仁,不能搞特殊。”连里拗不过,只好同意了。一天子夜后,轮到徐师长站两小时的夜岗哨。我和连长、史玉孝借查哨为名,想替换下徐师长。来到哨位,只见徐师长在凛冽寒风中警惕地观察防区内的动静。当我们把想法告诉他后,他坚决不同意,还把我们批评了一顿。徐师长坚持站到换岗的战士到后才下岗。下岗回到营房后,他又总是习惯性地为熟睡的战士掖被角、盖衣裳。

六连在朝鲜战场上减员较大,现在的战士大多数是朝鲜停战后补充到连队的,没有实战经验。根据现状,连队一直把军事训练当作重中之重来抓。在步兵连队,除了队列训练,看家本领就是军事五大技术,包括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和土工作业。从我们的战斗经验看,我军的短兵相接、刺刀见红和夺取阵地必靠步兵,这要求步兵学好每一项杀敌本领,投弹、刺杀更是近身杀敌的技术。在六连,每个人都知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想有硬功夫,只有通过严格、大运动量的训练。

投弹训练十分艰苦,在技术要领基本掌握的情况下,那就是多练。专门训练期间,一天要投上百次,业余时间还要练,练得个个吃饭拿筷子都困难。1斤多一点的手榴弹,新兵能投30米的很少,通过训练,绝大多数能投50米。我多年没有机会参加投弹训练,和十几、二十岁的战士比,我体能上没有优势,那只有笨鸟先飞了。除了正常的训练时间,我还加班增加单杠和俯卧撑体能训练时间。经过努力,我的投弹水平从当初的30几米提高到了50多米,通过了投弹考核。

六连对刺杀项目训练很重视,从单兵训练姿势要领,到双人穿护具捉对厮杀,每天都要训练很长时间。有一次,轮到徐师长和二班的一位战士捉对厮杀,在场的一位连干部害怕出意外,要换下那位战士。徐师长坚持不同意,他说:“我知道你是来走过场的,如果今天你让我过关,那战士们怎样看我?你以后怎样带兵?”徐师长的一席话批评得那位连干部心悦诚服。

作为步兵,很重要的训练还包括战术训练,先单兵(进攻、防御),再班排,最后再连合成练。你看看战士们的破烂的鞋和补丁衣服,就知道摸爬滚打有多艰辛了。一次,2班进行班战术训练,练了四、五次都不理想,在场的连干部考虑到徐师长40多岁了,而且身上有伤,便命令暂停训练,带回去总结后明天再训练。可二班长是头“犟驴”,他要求坚持继续训练。看到二班长的这股劲儿上来了,连领导也不好再说什么了。经多次训练,二班终于达到了战术训练标准。当我扶起满身是尘土的徐师长时,只见他满头大汗,汗水把冬天的单衣都湿透了,他却乐呵呵地连声说:“练得好!”“练得好!”

六连有一句老话:进了六连的门,就是六连的人。记得在下连的路上,徐师长再三嘱咐大家,下连当兵一定要放下“官”架子,接受班、排、连长领导,和战士打成一片,做到“五同”,不搞特殊,做战士的知心朋友。

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在战备训练、政治教育、执行任务中要身先士卒,真诚关爱基层干部和每个战士。随着时间推移,战士们逐渐知道了我们的身份,原来“徐老兵”就是身经百战的徐师长,他以普通一兵的身份下连当兵,受到全连官兵的敬重和爱戴。他在当兵过程中时时处处事事践行自己的诺言,保持普通一兵的政治本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当时,全军正在开展创“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活动,六连又是我师树立的先进典型,全连“双创”蔚然成风。徐师长利用下连当兵的机会,除体验连队的训练和生活外,还深入了解“双创”情况,指导连队搞好各项建设。在一次全连的军人大会上,他专门做了一场继承传统,加强连队建设,争创“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的宣讲。他从古田会议精神,讲到连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从他参加红军走上长征路的故事,讲到活着就要为理想和信仰去奋斗;从六连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的战斗历程,讲到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争创“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要结合当前的大练兵,做到练为战,不是练为看;现在随时要打仗,随时要准备打仗,把兵炼精,做到艺高人胆大;带好连队的关键,是思想、作风、军事、纪律要过得硬。徐师长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宣讲,全连官兵感同身受,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他还交给我们一个任务,就是注意调查研究,协助搞好连队建设。我和史玉孝在下连期间,很注意观察六连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也发现他们在连队优秀传统事迹教育方面不系统,不完整,普遍是口口相传,这可能与当时部队的文化水平较低有关。我和史玉孝根据在六连当兵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把六连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写进了下连当兵总结报告里,这也许就是现在的“建言献策”吧。后来,师里派专人到六连帮助撰写英模事迹、连史和总结战例,对宣传六连、教育部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结束一个月在六连下连当兵后,我们回到师机关。

1962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我师奉命入闽执行轮战备战训练。在一次下部队检查备战训练时,我又邂逅了六连。有一次部队看电影,在放映中,突然滂湃大雨倾盆入注,场地上观众出现了喧哗声,个别连队显得坐立不安。我突然发现六连全体官兵静静地在原地坐着,纹丝不动地任凭大雨浇注,一个个稳坐如钟,就像风雨中的一尊尊金刚。眼前的场景使我由衷地感到:英雄连队就是这样煅炼成的!后来,经各级领导机构多次暗访,发现无论是开会、看演出、观电影,只要是六连官兵站过或坐过的方块就是无纸屑、无烟头、无痰迹。

杨老告诉我,上世纪60年代中期,部队在完成入闽执行轮战备战训练后,归建河南安阳。他因伤病原因,经部队批准离职休养。虽然离开了部队,但他一直牵挂六连的成长,为六连的每一次进步感到高兴。他特别怀念和他一起下连当兵的老首长、老战友徐文礼和史玉孝。真是历史的巧合,六连两次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时,他们分别是一军的时任主官(分别时任一军的军长、军政委),他们一生为六连的成长和进步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深情地说,六连今天的成绩和荣誉,应归功于党和军队的教育和培养;六连的“三股劲”和“四个过硬”精神,是一代代六连官兵用理想、信仰和生命铸成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不忘初心跟党走,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安全保障,是军队第一位的使命,也是军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新时代,我们要不忘初心、坚守信仰,铁心向党、赤胆忠诚,艰苦奋斗、煅剑铸魂,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硬骨头六连”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马朝放、唐勇根据杨孟和老人口述材料整理,成都市锦江区老干部局组织采访)

杨孟和近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口述:杨孟和(91岁,军队离休干部)

整理:马朝放 唐 勇

微刊题字:蓝天果(中国文联文代会代表,商务部中欧协会青少年艺委会副会长,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毛笔工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蓝天书画院院长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