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民国时期旺苍坝的集市风情 ‖ 蔡勇

作者:蔡 勇(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0-13 18:39:26 浏览次数: 【字体:

民国时期旺苍坝的集市风情

蔡 勇

旺苍坝现通称“旺苍老城”,又名“红军城”,由文昌街、王庙街、龙潭街三条主要街道和木市巷、何家巷等小巷构成,最宽处只有4米多,清一色的一楼一底青瓦木板房,延续了川北清代、民国时期典型的穿斗式木构建筑风格。

老城集市,宋时名“百社”。从清乾隆、嘉庆开始,未兴场以前,市场在复兴濠(原儿童乐园处),清道光年间迁至老城。按民国县政府档案记载,旺苍坝市场兴于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距今已两百年。

这里陆路东通南江、巴中,西通广元,北通陕西、甘肃。水路上通双河,下通苍溪、阆中、南充、重庆。煤铁和农副产品丰富,商业兴旺,市场繁荣,旧有“小保宁(阆中)”之称。

据民国《重修广元县志》载:“旺苍坝为广元四十八场之最,水陆交通,煤铁盐布甚盛”。又“旺苍日日为市,贸易不减,有城市之象”。

轮流转 日日市

民国时期,旺苍坝最大特点是轮流在三街设集市,日日为市。

其轮次是每年正月十五日开市,第一天集市设王庙街(南极街)王爷庙前戏楼边大坝。第二天设文昌街(北极街、文庙街)文昌宫前大坝(原机面社一带),第三天设龙潭街(东升街)财神庙(原五峰区公所驻地)前大坝,第四天又设南极街。反复轮流,周而复始,每年腊月的最后一场,必须收归南极街。起止集市日都归南极街,竟从何俗,无从考究。

川剧团旧址

旺苍坝的猪市、竹木市、柴草市等也有专设地址。

猪市设河街头沿东河一线(原王庙街头道班招待所门前),猪只以大小头数计价,鸡鸭以只计价,禽蛋以个计价。

屠宰鲜肉市设木市巷(原工商局门口、理发店前一带)。

油行(青油、桐油、棬油)设王庙街罗国璋家(原缝纫社)。

竹木市设木市巷(原幼儿园、电影院一带),木架上架满了房料、檩子、椽子、普班、船板、楼板、桨脚、桡子、扎脚、床枋、门枋等,堆积如山;交易办法是通过行户或场头或买卖双方协商;船板以包蹬计价,房料以排扇计价,装板楼板以团计价,単购以根或对计价;竹子以捆计价。

木市巷

棺材市设木市巷鲁班庙(原市管会南面)内外,放满了有待价而沽的枋料(棺材料),还有分文不取的施舍棺材。

柴草市设木市巷原尹连成、昝绍雨住宅旁;燃料木材以把(五根为一把)或者以背计价。

蔬菜市设十字街南杨泽沛住宅东小巷。

商贩随三街轮流粮食集市而摆摊设点。

打斗市 吃角市

有集市就有交易。

旺苍坝粮食交易的地方叫斗市,买卖双方成交后,需要到规定的地方量数量。管理这项工作的人,通称打斗市的,他设有大簸箕两个,小簸箕一个,大木升一个,小合升一个(过去粮食用升斗量,1升约16斤,1合约1.6斤);一个大簸盖量细粮,另一个大簸盖量粗粮。大升放入小簸中。卖方将粮倾入升中,管理人用手前后左右使劲荡平,以升口为度,这荡法很有深义。

推进大簸盖的粮食归公。

掉进小簸盖内的粮,他又来一个大旋转,如泰山压顶之势,往升中一倾,不少的粮食又飞泻于大簸盖,仍应归公,管理人员一天得粮不少。

有些农民为了少受打斗市的剥削,干脆于途中卖掉,可又遇上个别黑心人,特制木升,一升要装二十多斤,三升粮食被他两升就量光,农民吃亏不少。

过去市场上的牲畜,土特产品价格,完全由集市中的行户、场头、吃角(读各)市的主宰,他可以硬性定价,卖方非卖不可(行户、场头、吃角市都是商场中搞中间剥削,调停物价的人,一般都是游民充任)。当时市场议价习俗是打手势,摸价(买卖双方或行户、场头,双方伸出右手于某方衣袖中或衣襟下,用手摸价,指头代表某数),不公开宣扬价格。场头或行户先与卖方摸价,再由场头或行户出面与买方摸价。价格高于卖方要价。成交后,多出来的价金归行户或场头;成交后买卖双方还得给行户、场头付酬金。在场协助行户、场头撮合买卖双方成交的人,也分一点酬金,这叫吃角市。

商品买卖中无现金支付时,可以赊销。屠户售完肉后马上给养猪户付款,买肉户当场买肉可以下场付款;造船工卖了木船再付材料钱等。只要讲信用,什么商品都可赊销。每个商店都挂有一张粉木板,专记赊欠账目,非常方便。

歇干号 吃干饭

有集市就少不了吃、住。

旺苍坝有名旅馆是王庙街雪村旅馆,该旅馆可容纳30多人吃住。

王庙街

一般旅店门前都挂有纸糊四方或长方形灯笼,用清油杯作照明,这叫檐灯,亦是旅店的招牌。灯面四边墨写大字有:“某某旅栈”,或书“紫薇高招照”,或小楷书写“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或书“未晚先投二十八,鸡鸣早看三十三”等语。客厅内四周贴有近似格言的标语,内容大体是:“各照衣帽”“休谈国事”“爱护公共卫生”“敬人者人恒敬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静坐常思己过、闲谈毋论人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

旅店供食宿,住旅店不吃旅店饭的叫歇干号。

人力背挑的旅客,人称背老二或背二哥。背二哥为了少花钱,多自带口粮和下饭菜。店主人帮忙煮,只给火号(即燃料费)、住宿费。

在旅店吃饭只有干饭。有两种习俗,一是吃碗儿饭,吃一碗算一碗。碗儿饭又分冒儿头和平碗两种。冒儿头即尖尖一碗,相当现在的六两干饭,饭价约20世纪80年代初(下同)人民币两分钱;平碗即平平一碗,合三两米干饭,饭价约人民币一分钱,下饭菜是泡菜、豆腐或酸菜,只收饭钱,米汤由你喝。二是顿儿饭,即吃饭讲顿数计价,不管你吃多吃少。民国时期经济条件稍好的旅客,多爱吃顿儿饭,因为顿儿饭有三个菜(含汤),其菜也不外乎豆腐、豆芽汤,或炒豆芽、炕豆腐、豆瓣、泡菜之类,价格也较划算,一次顿儿饭约值人民币一角二分。

在春节期停留旺苍坝,你若是第一个开张旅客,包你吃肉不要钱,只给饭钱。若长住顾客,年三十夜团年、正月初一至初五,店主连续请你同桌赴宴,不收分文。

听川剧 看大戏

旺苍坝集市文化娱乐也是丰富多彩的,仅戏楼就有两幢。一是王庙街温祖庙戏楼,建筑雄伟,画栋雕梁,两边有厢楼,可容120多人观戏,戏楼前是宽扩的大坝,大坝前是宏敞的正殿,可容七八百人观赏戏剧。每逢过年过节盛会,都请有外来戏班演戏。二是王庙街王爷庙前的戏楼,两边也有厢楼,但容纳观众不多,戏场小于温祖庙,且当街心,影响行人通行,故此楼演戏较少。

王爷庙旧址

每逢三月清明节或七月半亡人节,都有个别大族请戏班演戏的习惯。

除此,每年春节,五月初五的蒲节,五月十五的瘟祖,六月初六的王爷等神会或久旱祈雨,旺苍坝会首都要筹资请外地戏班或本地玩友班,于温祖庙戏楼演戏。观众不付戏钱,任人饱赏。

1942年后,旺苍坝街上由义字袍哥帮会成立了怡乐社(玩友戏班组织),平时晚上,与三街有点名气的茶馆坐唱(俗呼打围鼓),年节盛会时,于木市巷搭台化装演出川剧,有时还到邻乡镇演出。

1942年、1945年,温祖庙分别为旺苍设治局、旺苍县政府所在地后,凡年节盛会演戏,都临时搭露天戏台于木市巷。旺苍坝人喜爱川剧,凡演戏期,远道的人自带干粮,火把或寄宿亲友家,近道的或住亲友家开戏即到,戏完则归,扶老携幼,不辞辛苦,一睹为快。

1938年,抗日战争激战期,旺苍坝人这才第一次在温祖庙看到无声电影。

文昌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蔡 勇(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供稿:旺苍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