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5 09:14:25

诸葛亮功盖三分国 ‖ 谭良啸

作者:谭良啸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4-20 14:45:01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诸葛亮(181—234年)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三国蜀汉贤相,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东汉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曾在隆中隐居,自公元213年入川,到234年病逝,治蜀施政达21年之久。他励精图治,革除弊政,广任贤才,注重法治;他首次在蜀地设置锦官和堰官,发展生产,务农殖谷,富国强兵,并对都江堰进行过有效的管理;他南征平叛,改善与西南各族关系;东和孙吴,多次出兵北伐曹魏,力图兴复汉室,一统天下。他曾5次北伐中原,病逝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刘禅即位封他为武乡侯,死后追谥为“忠武侯”,后 世尊称“武侯”。

诸葛亮功盖三分国

谭良啸

“相”在象棋开局摆放中,和“帅”仅有一子之隔,是防止主帅被攻破的外围防线。象棋有规则:“相”不可过楚河汉界,必须一直守在自己的国土。比起凌厉的“車”和灵巧的“炮”,只能飞田的“相”似乎有些笨拙,但真正的下棋高手,能够在棋子的杀伐进退间,将“相”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做到欲要保“帅”,不可缺“相”。在封建王朝的这盘大棋上,“相”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荀子·富国》中曾有这样的评价:“使百姓无冻餧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贤相紧跟在圣君之后,对解决老百姓挨饿受冻的生存问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足见贤相地位之高、责任之大。

诸葛亮就是能左右蜀汉国“存亡之秋”的贤相。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其形象多少有些被神化,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典故,小说的艺术成分较多,史实的根据较少。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或许并没有那么神机妙算,但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也不容抹杀。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曾毫不吝啬地称赞诸葛亮可以匹敌管仲、萧何,是“识治之良才”。

27岁出山后,诸葛亮鞠躬尽瘁,竭力推进匡扶汉室的大业。哪怕先主刘备病逝,他也一手撑起整个蜀汉,让三国中最弱的蜀汉政权得以续命。

诸葛亮为何要呕心沥血帮助当时“一无所有”的刘备收复天下?谭良啸表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诸葛亮和刘备有“兴复汉室”的共同奋斗目标;二是诸葛亮考察刘备后发现,只有刘备能给自己最好的发展平台;三是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精神感动,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其知遇之恩。

诸葛亮有过超然的隐居出世,也在儒家入世的政治理想下,一头扎进了天下纷争。他并不是单一的“纸片人”,他身上也有很多矛盾。诸葛亮的一生,若能按照《隆中对》稳步推进,如辅佐刘备取荆州、据益州,联合东吴政权,团结西南少数民族,北伐中原等,便再好不过。但偏偏,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生,断落在了“平天下”这一道大门槛上。

其实,比起对外征战,诸葛亮的内政更为瞩目。陈寿将其总结为:“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诸葛亮是廉政先锋,也是法律的坚定拥护者。主政蜀汉期间,诸葛亮力建清正廉明的法度,对他人严格,对自己更是严格。

诸葛亮在《自表后主》中说:“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他是中国历史上高级官员自报家产的第一人。“他还把自己的物质生活降低到普通官吏水平,节俭自律、甘于淡泊。”谭良啸表示,诸葛亮“申报财产”的行为,对现在也很有启发。衡量一个官员是否廉洁,不仅看其拥有财产的多寡,还要看其财产收入是否取之有道,看他对待财产的态度及所为是否符合法律道德规范。

此外,诸葛亮为促进蜀国经济发展,在多个方面作出努力。他首次在蜀国设置锦官和堰官,锦官负责蜀锦的工业化发展,堰官主管都江堰维护。此外,诸葛亮还积极推动川中井盐发展,大幅提升盐赋税收。

更鲜为人知的是,在历史上,诸葛亮也在蜀中积极治水。他曾组织民众大量兴建各类灌溉设施,时人称为“诸葛堰”“小诸葛堰”。同时,他安排人在各地筑堤以防水患,倾力保护他在《隆中对》所提的这片“天府之土”。

诸葛亮不仅为维护和发展益州作出卓越贡献,还为蜀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诸葛亮行事刚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洁、为国为民的为官品格,直到如今也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您研究诸葛亮的契机是什么?经历是什么

我研究诸葛亮的契机很简单。1974年秋天我调入成都武侯祠,接触到了诸葛亮。当时武侯祠还不是博物馆,而是叫武侯祠文物保护管理所,主要就是对武侯祠的文物进行保护。我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的是对武侯祠的研究保护,就必须要认识和研究诸葛亮。20世纪70年代,对诸葛亮的研究经历了一段曲折时期,粉碎“四人帮”后,才开始根据正确的史观实事求是地进行诸葛亮研究,我也开始深入研究诸葛亮,并一直在武侯祠工作了27年。在此期间,1984年,武侯祠文物保护管理所改名为现在的武侯祠博物馆。

您深入研究诸葛亮以后,发现他和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形象差别大吗?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我个人的研究习惯是:刚开始研究诸葛亮,绝不会看《三国演义》。因为我怕它混淆了我对诸葛亮的认识和了解。我先了解的是历史上的诸葛亮,然后再读《三国演义》。毛宗岗在《三国志·读法》序言中提出了“三绝”,说曹操是奸绝、关羽是义绝、诸葛亮是智绝,这就是“诸葛亮是智慧化身”之说的索本。他提出诸葛亮的智绝,达到了对诸葛亮评价的极致和顶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历史上的诸葛亮的差别,就是《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的智慧夸大到极致。诸葛亮有没有智慧?有!但没有那么极端。所以鲁迅先生才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我们应该注意,诸葛亮首先是一个政治家,然后才是一个军事家。但是《三国演义》夸大了诸葛亮在军事上取得的胜利,而忽略了他的政治家身份。其实我们所说的诸葛亮,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蜀汉国著名的忠臣贤相。

诸葛亮为什么会择主刘备?

首先诸葛亮和刘备有共同的理想——“兴复汉室”。这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写到的:“建立霸业,还于旧都。”而且诸葛亮还帮刘备把这个奋斗目标明确了下来。其次是因为刘备能给诸葛亮展示才华的舞台。诸葛亮隐居南阳期间,虽然嘴上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实际上,他是在观望和等待。当时诸葛亮的一些朋友到北方投靠曹操,他的大哥诸葛瑾也在东吴做官。北方曹操和东吴孙权麾下人才济济,周围有一批文臣武将,诸葛亮去投靠他们,可能并没有很好的展示平台。并且,诸葛亮选人很慎重。他扶持刘备,是基于对刘备有一定的了解和考察,他知道刘备是汉室后裔,和他理想相同;也了解刘备身边的人才多是武将,较少谋士。所以诸葛亮择主刘备,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再次是刘备的诚恳打动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时47岁,诸葛亮才27岁。刘备当时的身份是左将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省部级高官”,被曹操誉为“天下英雄”,名声在外,很有身份。但诸葛亮当时呢?只是布衣、白丁,不过他的才能确实受人称赞。

刘备拜访徐庶时,徐庶就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后来刘备拜访三国名士司马德操,司马德操也说:“识时务者在于俊杰。此间有伏龙、凤雏。”这个伏龙指的就是诸葛亮。刘备心中受到震撼,所以他一次二次三次地去顾访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这种屈尊下驾、诚恳邀请所感动。就是这三方面原因,诸葛亮会择主刘备,为其效力。

怎样理解诸葛亮“忠臣”的形象?

诸葛亮忠臣的形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诸葛亮的忠,首先是对自己承诺忠实地执行。刘备托孤时,诸葛亮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也就是说,我要以死来承诺你对我的托付。他并不是只对一家一姓愚忠,更多是忠于他的职责和担当。其次,他的忠更多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体现,是他对刘备的感恩。诸葛亮很有天分,也很勤奋,因为刘备三顾,才登上政治舞台。然后又有刘备托孤,让诸葛亮当上了朝廷的“一把手”,能够管理蜀国的内政和外交,事无巨细全靠他决断,他的才能得以全方面展示。因为这个感恩之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了他的一生。从这两方面来看诸葛亮“忠臣”的形象,或许就不会太过狭隘。

诸葛亮施政治蜀长达21年,为促进当时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国发展,他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作出过哪些努力?

在政治上,诸葛亮一是厉行法治,二是广任贤才。当时入蜀为什么要厉行法治呢?因为之前的刘焉和刘璋统治蜀地20多年,蜀地豪门大族徇情枉法、为非作歹。因此,诸葛亮治蜀,把“立法施度”作为当务之急,只有将整个法律制度建立起来,国家才能有序。并且诸葛亮很注意恩威并济:一方面是犯了法要处理;另一方面也要让你知道,作出贡献能够加官进爵。其次就是广任贤才。为广揽人才,诸葛亮实行“取人不限其方”的政策。蜀汉的官员不出自一方一派,而是来自各地和不同的割据集团。虽然重视人才、广揽智士,但诸葛亮并不是见才就用。在选才授任时实行“德才并重”标准,是诸葛亮施政用人的一个原则。在经济方面,诸葛亮发展生产力的举措很多,首先是农业。虽然史书具体记载不多,但诸葛亮强调“闭关息民”,不打仗、不折腾,让百姓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并对盐和铁进行专卖管理,留下很多关于盐铁管理的遗迹。诸葛亮还在蜀地首次设置锦官和堰官,对蜀锦和都江堰的保护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文化上,他也有很多措施,例如兴办学校、颁布恢复国学传统教育的这类政策。

诸葛亮曾首次在蜀地设置锦官,成都别名“锦官城”的由来似乎也与诸葛亮紧密相关

成都锦官城的得名确实与诸葛亮紧密相关。在汉代时,有盐官、铁官这些职位,但并没有锦官。据四川大学缪钺教授考证,锦官这一职位由诸葛亮首设。锦官的设置,有点类似现在的“工业开发区”,就是把织锦这个行业的工匠都集中起来,集中到一个区域。然后设锦官来管理他们。相当于把分散的个体户集中在一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产业化”生产,像一个“国家开发区”。另一方面,诸葛亮自己的庄园里也栽桑树养蚕,大力发展“蜀锦工业”,促成了成都锦官城的得名。

诸葛亮曾对都江堰进行过有效管理。为促进“天府之国”的形成,他都有哪些水利管理措施?

李冰修建都江堰后,诸葛亮首次设堰官管理都江堰,并为堰官配备一支1200人的专业修缮队伍,对都江堰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用专业的人来管理都江堰,对都江堰的保护和发展以及整个川西地区的安全,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换句话说,都江堰能够在现在还起作用,诸葛亮功不可没。诸葛亮设堰官管理都江堰的同时,还大量兴建各类灌溉设施,时人称为“诸葛堰”“小诸葛堰”,并在各地筑堤以防水患。据民国《成都志》记载:“九里堤在县西北,堤长九里,故老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促进了天府之国的形成。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杜甫曾写他:“两朝开济老臣心”“长使英雄泪满襟”,您觉得诸葛亮为什么被文人士大夫推崇?

士大夫对诸葛亮的推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诸葛亮得到刘备赏识。他们也希望当今的皇帝能像刘备一样,来三顾自己。所以他们对诸葛亮的推崇,一方面是对他才华、忠贞还有功绩的佩服,另一方面就是很羡慕他,能够得到刘备的信任,得到展示才华的平台和机会。因为中国士大夫的最高荣誉就是当皇帝的老师,他们都渴望被重用,这两点诸葛亮都做到了。所以他们推崇诸葛亮,实际上是有自己的心愿在里面,希望自己的政治抱负能得以展现和实施,有这样一个情结和心境。特别是杜甫,他当时进入四川时,就感受到四川老百姓对诸葛亮的缅怀和尊敬,很感慨。几百年过去了,四川百姓还在怀念诸葛亮,所以他觉得做一个好官能够百世流芳。杜甫有许多反复吟唱诸葛亮的诗,所有研究杜诗的人都知道,杜甫推崇诸葛亮,寄托了自己的情怀在其中。

您为什么会说诸葛亮是“中国官员之楷模”,您觉得今天研究诸葛亮的廉政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诸葛亮应该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向皇帝主动报告自己不动资产、流动资产和家人情况的丞相。他在《自表后主》中说得很到位:“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就是说诸葛亮所有财产都来自于官府,他死后家里什么财产都不能留下。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没有办公司、没有从事经营、没有集纳股票,所有财产都是公家的。而且他还把自己的物质生活降低到普通官吏的水平,节俭自律,甘于淡泊。他可以作为中国古代官员廉洁自律的一个典型代表,所以说他是中国官员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引用诸葛亮《自表后主》中的“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对领导干部提出要求。所以诸葛亮的廉政思想,很具有现实意义。当然,诸葛亮一生也很简朴,他执法公允的事情也很多,陈寿对他的评价很高,《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赏罚分明。

诸葛亮为官不徇私不包庇,著名的例子很多,例如挥泪斩马谡等等。所以诸葛亮在执法上的公正、严明、勤勉,生活上的严谨、简洁、朴素,都做到了极致。诸葛亮高尚的品格是中国士大夫的典范。对于当今的官员执政,也很有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谭良啸, 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原副馆长,潜心研究诸葛亮与三国文化逾40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原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作者:谭良啸(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原副馆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