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5 09:14:25

陶武先 ‖ 博学奇才 实诚贤士——杨升庵人生瞻念(三)

作者:陶武先 来源:《四川日报》(2019年7月12日第11版) 发布时间:2019-07-18 10:56:08 浏览次数: 【字体:

杨升庵塑像

三、溢彩人生,因守方位

出彩的人生并不以道路坎坷为前提,历史的长河却一再验证:不迷失方位的舟船才能避免搁浅沙滩的宿命。杨升庵的精彩,贵在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皆能直面现实而尽力所及,笃守进取儒士、坦荡君子、诚信凡人的方位。

儒士的修齐指向。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杨升庵没有因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选择性取向,而是无论穷达,都笃定“修齐”为“本”、“治平”为“用”的方位。修身齐家固本。未齐一家,不能言治国;未修其身,不能言济天下。做良好家风的继承者、弘扬者,在杨升庵的修齐实践中,举足轻重。“天知、神知、子知、我知”“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读书登科是第二事,修身齐家乃第一事”的祖训,深植其心,印证其行。乡试夺魁后完婚,操办“清素一如田家礼”。返乡居家丁继母忧时,已名高状元,品至翰林,身为内阁首辅之子,毫无春风得意的浮躁,“礼不忘乎口诵,义每绝于币交”“居家读《礼》,同馆世好赙赠一无所受”,对待故交一同往日,无居高临下之骄倨;对待欲攀附者,不悖常情、止于礼仪。远戍滇南,致书劝妻子:“休想高楼大厦”“休想鹅掌豚蹄”“休想花容月貌”,唯求“温良恭俭”“安分守己”“孝顺忠厚”。走到人生尽头,还谆谆告诫后人“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谅无补于事业,要不负于君亲”,让良好家风世代赓续。惠泽天下致用。骨子里深藏教养且执念济世,不做“独善其身”的闲读书者,无论地位尊卑、处境顺逆,皆竭力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真儒士,倾其所学,发挥作用,乃其经世实践之路径。为经筵讲官,专作《正心》《君使臣,臣事君》讲章,竭力于本分,兢兢业业授学,以期世宗成为善治天下、善驭群臣的明主。为殿试受卷官,以选拔治世有用之才为己任,“所取多知名士,官至馆阁台省者若干人”⑥。谪戍期间,虽偶尔放浪形骸,但并未消极颓废,不在其位难谋其政,便积极参与修史以资治世,著书立说以资教化,辟馆授学以育人才。仅从传道授业来看,“滇之东西,地以数千里计,及门而授业者恒千百人。脱颖而登科甲,居魁选者,蔼蔼然吉士也”⑥。其力促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踪影,可见一斑。不管个人境遇如何,皆能一如既往完善自我以惠及时世,皆能奋发进取、尽力本分而致用他人,仅此而言,似已实现对一般儒者的卓然超越。

君子的义利选择。“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坚持义利统一,义利矛盾则先义后利,不可得兼则重义轻利,绝不以私利而弃大义,是杨升庵的“道德律”。无论环境如何变迁、角色如何转化,其义利选择皆未摇摆。任翰林院修撰,参与纂修《武宗实录》,事必直书,不文过饰非,以修史求信为大义。任经筵讲官,针对佞臣本该被判死罪,却因贿赂而破例获赦之事,专引《尚书》为世宗解析:“圣人赎刑之制,用于小过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嫉恶如仇,凛然无畏。“议大礼”之争,直谏世宗勿“任私恩而弃大义”,大呼“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约集众臣哭谏于朝门。戍边之处,逢少数民族首领安铨、凤朝文纠众发动叛乱,虽身为罪臣、位卑戍卒,而义气凛然,慷慨陈词:“此吾效国之日也”,主动组织家童和百余戍卒,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赶到木密戍所,协助守将并施计成功退敌。“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知我罪我《春秋》笔,今吾故吾《逍遥》篇。”贬谪终生,其深知宵小之辈的构陷是原因,却依然故我,秉持春秋大义、抱定浩然正气,从未有“此一时彼一时”的变通。“知有可为有可不为”,“临利”则先人后己,“见义”能舍生忘死,其遭遇值得同情,风姿值得仰慕。

凡人的诚信内蕴。历来贤哲,本于平凡。为子、为夫、为父、为士,状元才子也好,罪臣戍卒也罢,每一途程、每一角色,杨升庵都抱守凡人的诚信和敦厚。为子尽孝道。年方十二,生母去世,“极其悲号,废食骨立”,丧母之痛,现于形神。身在戍所,闻父亲患病,骑马疾驰十九日,千里迢迢从戍所赶回探望,其父喜见其面,大病竟愈。父病逝,告假回籍奔丧之请被驳回,念及无缘与父亲生死之别的最后一面,失声恸哭直至泣血,云南巡抚“哀其不幸,怜其纯孝”,上疏世宗,乃获准假。作为人子,为完成父亲未竟之业而不遗余力。他深知父亲的治世主张,虽理解其来信告诫缄口的苦心,却依然在“议大礼”之际明知不可为而为。奔波蜀滇之暇,为不让父亲对四川艺文志的研究心血淹没历史尘埃,精心编纂《全蜀艺文志》。为夫贵真情。敬妻如宾,相濡以沫。对发妻王安人情深意重,《亡妻王安人墓志铭》和《九月三日见新月》《送终安人王氏葬恩波阡》等悼亡、忆旧诗文,字字铭心,催人泪下,不忍卒读。视续妻黄峨如知己,爱其人惜其才而激发其趣,同心从事散曲创作,有《杨升庵夫妇散曲》遗世,黄峨以“曲中李易安”闻名,应有其玉成之力。尽管三十余载身各东西,但情如磐石,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足以见证。成婚六年便遭贬谪,江陵驿站分别之际,杨升庵情辞凄楚:“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离别愁。”回到桂湖,有感物是人非,黄峨的思念之情百转千回:“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二人相怜相惜的凄美爱情,堪称千古佳话。为父重严慈。远在滇南,或利用返乡之机身教示范,或利用书信往来言传教诲,尽严教子女之责。据传,其妻黄峨自滇归蜀之际,专门手书《四足歌》(另说:《四足歌》为清道光年间四川布政使苏廷玉假托杨升庵之口而作)令其捎回,“茅屋是吾居……但得个不漏足矣。淡饭充吾饥……但得个不饥足矣。丑妇是吾妻……但得个贤惠足矣。蠢子是吾儿……但得个孝顺足矣。”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教育子女不要追求画栋雕梁、膏粱珍馐、俊俏妖娆、聪明刚强,而是要奋发进取、洁身自好,本于朴实、安分知足。或许,只有饱历沧桑的人,才能透彻生活的真实内涵。其不着意于子女如何延续书香门第、贵胄世家的虚荣,而是严守好本分,足见其严得真切、严得踏实。颠沛流离中,幼子染疾而夭折,切责自己无力救治,深痛老年丧孺子,数日茶饭不思、老泪双悬,足见其慈也朴素、慈也恳切。为士讲操守。得意,足够清醒;失意,少有沉沦,看似平凡却出尘。观其得志于少年,手不释卷;奉职于廷阙,诤言直谏;谪居于边远,孜孜求索,无非士子本分。流放数十年,交游遍天下,每到之处都有诗酒酬唱,尽显文人率性。存诗两千五百余首,“思乡”“思归”主题占三分之一,皆是游子共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官宦世家子弟,极力主张天下“无贵族”,质疑人才血统论、“官人以世”、任人唯亲;作为科举状元,直言“科举为破坏人才之具”,深切学历至上的官员选拔标准、“八股取士”的应试教育时弊。勇于跳出维护既得利益的俗套,不断校正方位以更好面对实际,无疑是平凡中展示的风采。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杨升庵饱历坎坷,毕生精彩,或因真才实学,或因至情正义,或因方位笃定。人们至今仰慕的,岂止“升庵科第”的名头?

           (全文完)

参考文献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杨慎传》(中华书局,1974)

②明·李贽《续焚书》(中华书局,1974)

③李贽《续藏书·文学名臣修撰杨公慎传》(中华书局,1974)

④明·顾起元《升庵外集序》(明·杨慎《升庵外集》,中华书局,1986)

⑤明·杨慎《丹铅别录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⑥明·游居敬《翰林修撰升庵杨公墓志铭》(清·黄宗羲《明文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⑦陈寅恪《陈寅恪文集》(蒋天枢整理、校勘,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⑧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⑨清·王夫之《明诗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⑩明·周逊《刻词品序》(清·黄宗羲《明文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1.爱尔兰·萧伯纳语

12.钱穆《国史大纲·元明之部》(商务印书馆,2010)

13.杨士云、李元阳、张含、王廷表、胡廷禄、唐锜、吴懋

14.明·杨慎《丹铅续录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5.德国·歌德语

16.明·杨慎《太史升庵文集》(简称《升庵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17.明·杨廷和《水仙子·八月十六日有怀寄京师两儿》(杨崇焕《杨文忠公年谱》,杨升庵博物馆馆藏本)

18.明·杨慎《升庵七十行戍稿》(倪宗新编校《杨升庵诗词》,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9.明·杨慎《二十一史弹词》(严迪昌《金元明清词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0.明·尹守衡《明史窃·杨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1.明·杨慎《临终绝笔自赞》(清·黄宗羲《明文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2.倪宗新《杨升庵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23.德国·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

24.明·杨慎《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5.明·黄峨《寄外》(明·俞宪《盛明百家诗》,齐鲁书社,1997)

26.唐·杜甫《梦李白》(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

来源:《四川日报》(2019年7月12日第11版)

作者:陶武先

来源: 《四川日报》(2019年7月12日第11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