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5 09:14:25

彭邦本:地方公学第一人——文翁

作者:彭邦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8-09 14:28:53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彭邦本:地方公学第一人——文翁

《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

“公学始祖兴教化,汉代循吏第一人。”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彭邦本对文翁的这个评价,极其精准,十数余字,概括出文翁对蜀地教育事业的巨大作用。

文翁画像(梅凯 作,四川省方志馆藏)

因群山环绕,远离中原纷争,古蜀文明相对独立且自成体系。但是秦灭巴蜀,导致古蜀文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断层。因而西汉景帝末年,文翁到蜀地赴任后,发现相对于中原文化,蜀地文化较为落后。为提升蜀地文化教育水平,文翁“谨身帅先,居以廉平”,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

文翁兴教化,从地方小官吏着手。主政蜀郡后,文翁削减郡府用度,选拔机敏而有资质的郡县小官员到京城太学学习。蜀生学成归来后,文翁均委以重任,依次察举,大大提高了蜀官质量。

改革举措取得成效后,文翁还积极推广公学。他勇于创新,善于举一反三。汉景帝末年、汉武帝初年,中国古代社会正处于第一次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文化政策逐步确立。汉景帝时,为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官方在京城设立太学,以教授儒家四书五经,为学子提供入仕道路。

文翁深受这一主流政策影响,“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实行“有教无类”的招生办学方针。何为“有教无类”?彭邦本解释说:“就是招生不受家庭出身尤其是身份贵贱限制。这最早是由孔子提出和实践的思想,但孔子创办的是私学,文翁则率先在公学中实践了这一伟大思想。”

学官的生源多样,主要来自成都以外的下县”,大部分都是平民子弟。文翁把成都周边诸县学生选招为“学官弟子”,体现了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

生源确定后,怎么吸引学生入学?“文翁会给学官弟子免除一定徭役。”古代徭役是重要的统治手段,一度是压在百姓头上的大山,甚至作为导火线,引发了中国第一场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文翁以减免徭役为条件,吸引许多下县学生入学。察举制是汉代推行的选官制度,学生从学官毕业后,优异者可以被推荐到郡县做官,稍落后的也能做教授孝悌的乡官。如此多管齐下,不几年,蜀郡百姓“争欲为学官弟子”,富贵之家甚至主动出钱到学官学习。

文翁兴学,使蜀地在全国政治和文化上的地位都有所提升。文翁兴学前,蜀地尚属“辟陋有蛮夷风”的边陲之地。文翁兴学后,蜀官数量大增,向学者甚众,“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班固甚至在《汉书·循吏传》中写道:“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能入选《汉书·循吏传》的官员,无一不清廉勤政,政声斐扬于天下。彭邦本认为,文翁能被班固写为《汉书·循吏传》第一人,是因为他有四大功绩。

其一,在天下率先引领思想文化转型,发挥引领时代的历史作用。

其二,选拔机敏的青年官员到京城太学学习经学和法律,培养了一批蜀地官员,提高了蜀地官员数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蜀地的政治和文化地位。

其三,他创办的地方学官,得到汉武帝认可。“汉武帝把他的这一套办学方式推广到全天下,在整个汉王朝的疆域内实行,成为一个制度。所以这个意义就非同一般,非常了不起。”

其四,文翁守蜀期间,还积极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载:文翁任职期间,带领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读史方舆纪要》载:“灌口山,在灌县东北二十六里,汉文翁穿灌江口灌溉平陆处地,亦曰金灌口,以春耕时需水如金而名。”《益州记》云:蜀中“沃野千里,世为陆海,谓为天府也”。

文翁将蜀中水利工程体系拓展至湔江(沱江)流域,弘扬发展了李冰以来蜀地优秀治水文化传统,促进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的形成。

文翁逝于蜀中后,蜀中百姓为其建祠堂,“岁时祭祀不绝”。彭邦本提到,文翁勤政爱民、奉公廉洁、崇教尚文,而且勇于、善于创新的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意义。

Q

您主攻方向是古文字和先秦历史,是怎么接触到并开始研究文翁这个人物的?

A

我的主攻方向是先秦史,但我的导师徐中舒先生,除了研究先秦史、古文字以外,也研究巴蜀文化。我认为作为生活工作在巴蜀地区的学者,有责任把巴蜀地区文化当作自己的研究任务。我们要向老先生学习,既以古文字、先秦史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也将巴蜀文化作为另一个研究方向。我所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是这两个方向。研究巴蜀文化,绕不开文翁这个历史人物,因为他对巴蜀文化影响很大。所以在刚开始研究巴蜀文化时就接触到文翁,已有很长时间。

近两年,四川省在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评选工作中,四川省委宣传部就把文翁推荐材料交给我来撰写。我就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系统地翻阅文献,查阅从《汉书》以来,历代对文翁的记载,写了一份推荐文章。

Q

您认为文翁最大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A

文翁这个人思维和性格上是很有特点的。他是一个学者型官员。根据《汉书·文翁传》记载,他精通《春秋》。《春秋》这部书是汉代经学的主干。虽然说古代传统中国文化是多元的,但是仍然以儒家学说为主导,儒家学说又以经学为核心。通经,特别是通在汉代处于核心地位的“春秋”经,就掌握了一个核心知识体系。文翁以经学出仕,并且把儒家的这一套经典理论用到自己治国理政的实践上。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是古代社会第一个全方位转型时期,除了统治方式转型还有文化思想转型。在西汉初年,文化思想上主张黄老之道,但到汉武帝时,就转为“独尊儒术”。这样的转型,从今天来看,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是进步的。而文翁率先在蜀郡,推动了这样的转型,也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地方官员。

Q

文翁兴学前,因秦灭巴蜀,古蜀文明曾遭受断层,当时是怎样一种情况?

A

蜀地在上古时,有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非常辉煌。但在秦灭巴蜀之际,古蜀文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断裂。秦灭巴蜀时,蜀地进行了激烈的战争才被秦人兼并;秦灭巴蜀以后,蜀地又出现了几次反叛动荡,都被镇压下去。最后王子泮带着几万蜀人军队辗转迁徙到了越南北部,建立了安阳王国。这几万军队加上其家属,带过去不少人口,而且很多都是古蜀王国的精英。所以古蜀文明纵然辉煌,但仍然发生了一定的断裂。在东周时期出土的兵器中,可以看到,当时巴蜀地区已经有文字。但是巴蜀地区最早的文献《蜀王本纪》记载:古蜀人民“不晓文字,未有礼育”。我们今天看到的《蜀王本纪》,相传由扬雄撰写。从《蜀王本纪》可以看出,到西汉时,人们就不知道蜀地先秦是有文字的。说明文明确实发生了一定断裂。

三星堆青铜面具

Q

文翁兴学的举措有哪些?

A

文翁兴学的举措主要有两个。其一,削减官府用度,在蜀郡青年官员中,选拔一批聪敏有资质的年轻人,把他们送到长安跟随博士学习经学。我们今天的博士是学生,但在古代,博士是老师。这批蜀地青年官员跟随博士学习经学,符合文翁的教育理念。文翁本人正是因为通经学“出仕”,做了一方封疆大吏后,当然要把这一教育理念用在主政的这个平台上。除经学外,蜀地官员还跟着博士学当时的法律。这批人学成归来以后,文翁依次察举,均委以重任。有的人发展非常好,官至郡守、刺史,都是地方官中级别很高的。

其二,他不仅派人到长安进修,还干脆在蜀郡开办由地方政府最早开办的公立学校——郡学,有的文献叫学官,有的叫学宫。总之,这个学校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才。所授课程,主要就是经世致用的经学和法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方政府办学,在中国,甚至是世界教育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汉武帝后来把文翁开创的范例,推广到普天之下,所有地方政府、王国侯国都向蜀郡学习办郡学和国学。汉武帝把文翁这套办学方式推广到全国,在整个汉王朝疆域内实行,成为一个制度,所以这个意义就非同一般、非常了不起。

Q

文翁首开地方官学先河,吸纳平民子弟入学,您认为这是“有教无类”的体现吗?

A

文翁在蜀地办学,很大的特点就是有教无类。历史上最早实行有教无类的是孔子,什么是有教无类?就是不管学生的出身高贵还是贫贱,不问门第,不问出生,只要有向学之志,并缴纳不昂贵的学费,就可以上学。但孔子只是在私人办学中实现了这样的“招生政策”。文翁则不同,他率先在公立学校实现“有教无类”这一伟大思想实践。这个“有教无类”,确实是名副其实。主要体现在文翁将学生招进来以后,就免除他们的徭役。当时汉朝实行二十等级制,等级高的不用服徭役,服徭役的都是等级低的。所以说他招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要服徭役的平民子弟。这在教育史上是一个伟大的举措,说明教育和读书的平等被推行开来。这套制度影响很深远,后来的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样的原则和精神。

郡学培养出的人才大都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才,蜀地的社会风气和文化面貌因此发生很大变化。文翁刚入蜀时,据《汉书》记载,“蜀地有蛮夷风”,和中原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文翁兴学后,“蜀学比于齐鲁”,意思是蜀地向学之风,达到了孔孟之乡的水平。

Q

文翁不仅是教育专家,还曾带领人民穿湔江,您觉得文翁对于蜀地水利工程的贡献何在?

A

文翁在蜀地时曾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在今天以彭州为核心的沱江流域大建水利工程,把都江堰的那套生态水利工程模式,推广到更广阔的地区。今天在彭州市的关口,还能看到后人为纪念文翁而修建的文翁祠。关口是文翁治水的关键地,有点像李冰治水的宝瓶口。文翁学习李冰治理都江堰的经验,把湔江的水分流到龙门山以东和以南的平原以及丘陵地带,而且完全采用无坝引水,拓展了以李冰为代表的古蜀水利工程模式,促进了天府之国的形成。

新都博物馆的东汉农事画像砖

Q

文翁是“汉代循吏第一人”,汉代也有许多贤良大臣,您觉得班固为什么要把他放到这一位置?

A

循吏是指政绩突出、政声斐扬天下的清廉官员。文翁被列为“汉代循吏第一人”,主要是有四大功绩。一是在天下率先引领思想文化转型,比汉武帝独尊儒术还要早;二是选派优秀年轻官员到长安,学习儒家经典和国家法律,为治国理政选拔和储备人才;三是率先开办由地方政府创办的官方学校,实行“有教无类”教育方式;四是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天府之国的形成。从这四个功绩来总结文翁这个人,可知他是一个勤政爱民、善于创新、勇于实践的古代优秀官员。由于他政绩卓越、政声卓著,所以被汉书列为“汉代循吏第一人”,影响很大,文明天下。从今天来看,他的这些品质和作为代表的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列为四川历史名人,实至名归。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作者简介

彭邦本,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创生文化)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