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5 09:14:25

何一民:陈寿开创范式著三国

作者:何一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8-03 14:38:15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陈寿开创范式著三国

何一民

 在中国文化传统里,著书修史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尚书》《春秋》到《史记》,这些史书无一不成为今人探寻当初那段风云的依据。19世纪,法国雨果在《笑面人》中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而在西晋时期,陈寿选择著史书,以教化劝诫世人。

 西山之巅,万卷楼后,陈寿的塑像屹立于此,久久凝望着巴蜀大地。作为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陈寿以一部《三国志》,拉开了三国风云变幻的历史帷幕,为后人了解三国历史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南充市西山万卷楼陈寿铜像

 陈寿出生在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是三国时期蜀汉及西晋时期著名史学家。他自幼好学,拜同郡谯周为师,研读《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他一生屡经逆境,多遭贬黜,但始终自强不息潜心史学。

 “学富五车,会通古今,书写三国史事,探究历史演变。”四川大学教授何一民研究陈寿多年,在他看来,《三国志》流传千年的背后,不仅体现了陈寿的学识,更体现了他的人品。

 “陈寿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宦官黄皓弄权、大臣多巴结附从的时代,但陈寿作为一个小小的官员却坚决不肯屈从黄皓。“他有傲骨而无媚骨”,即便多遭贬官,他依旧坚持原则。

 同样,这种原则也体现在《三国志》中。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陈寿之父在马谡手下任职,因街亭失守受到诸葛亮惩罚。因此,有人说陈寿在“书中时有曲笔”,对刘备、诸葛亮的笔墨总显偏颇。

 何一民对此提出反驳。他提到,且不说陈寿之父是否被诸葛亮惩罚,单单研读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全文,可以发现他非常肯定诸葛亮。“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并且,陈寿《进表》一文中也写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由此可见,对诸葛亮公允记述的陈寿,担得起一代良史这个称号。

甘肃省天水市的诸葛亮雕像

 “陈寿是一个创新意识很强的人。”他首创纪传体断代国别史体例体裁,以新范式书写三国历史,为后人留下一部研究三国风云的可靠凭据。《华阳国志·陈寿传》中记载,陈寿还“上《官司论》七篇,依据典故,议所因革。”可见,他主张制度改革,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

 陈寿修《三国志》的原因比较复杂。何一民提到,陈寿受老师谯周的影响很大。谯周是蜀中儒学大家,一向重视历史记录和文献归纳。其次,陈寿自身经历过蜀国灭亡这一历史事件,也见证过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有能力写出这段历史。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潮流。如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陈寿则是受到时代变幻与老师谯周的影响,有意识地收集资料写作史书。此外,古代知识分子还有这样一种意识:以写史匡君正世、教化大众。陈寿自幼博学多才,著史更是他潜心治学、传达理念的一种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古时写书难度非同一般。陈寿是私人修史,并无官方资金、资料援助,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如史料搜集、实地考察、资料筛选等繁杂工作。正是如此,陈寿写作一本《三国志》,耗费了10年之功,且因文字严谨极具参考价值,《三国志》还被列为“二十四史”之一。

 此外,何一民还提到,从陈寿身上可以看到蜀人的特质——开放包容。“民族多元融合形成了古蜀人开放的性格,陈寿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他思维活跃,开放包容,并不是说自己是蜀人就只写蜀国。”他以公允的态度记录三国史实的同时,也怀着对故土的深情记载了蜀地的儒学、历史文化等。

 作为四川历史名人,陈寿与《三国志》值得继续深挖。根据四川历史名人传承创新工程的六大要求:“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国民教育,宣传普及,创新发展,传播交流。”何一民提出了对陈寿遗产传承创新的举措:比如,传播交流可以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三国文化是四川的一张名片,可以将散落在四川全境的三国景点串起来,形成三国文化圈以吸引游客。“我们可以围绕这几个方向,继续深挖陈寿,深挖《三国志》。”

Q

您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城市发展概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国近代史方面,又是什么机缘巧合研究陈寿?

A

 我是四川人,涉及到四川文化方面的代表人物,也会有意识去了解。陈寿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作品《三国志》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非常出名。而且我对三国文化感兴趣,所以对陈寿有一定了解。

Q

此次写作文稿,侧重写陈寿哪方面?从哪个角度切入?

A

  我没有太过于学术性,主要是基于大众传播角度写,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陈寿这个人。

Q

您研究陈寿,对他印象最深刻的点在哪里?

A

  有三点。

  首先,陈寿聪明智慧、学富五车,很有学问。许多经典名句都出自《三国志》,比如说:“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等。他描写的历史人物可能没有《史记》那么生动,但他简约干净的风格,可谓文简而事丰。

  其次,他治学严谨。我们要真正了解三国历史,都要查阅《三国志》。作为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这本书的地位不言而喻。可见,陈寿写的《三国志》确实是经受住了历史考证。

  第三,陈寿很有个性。蜀汉时期,诸葛亮去世之后,黄皓专政,蜀汉大臣都巴结他,唯独陈寿绝不。他宁肯受冷落,也不巴结别人升官,是一个很有骨气、底线的人。他的品质、特点,代表古代知识分子的刚正不阿。

Q

 多数人看陈寿,只道“陈寿《三国志》,创新体例”,他有没有比较鲜活真实的一面?

A

  历史上有关陈寿的资料特别少。鲜活的内容一般都在野史,我们不能随意采用。

Q

有一种说法,说陈寿“书中时有曲笔,多所回护”,特别是对诸葛亮。您在研究过程中怎么看?

A

 不同朝代对陈寿的看法是不同的。今天,大家从更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如果仔细研究阅读陈寿的作品,就能发现这就是对他的误会。陈寿对诸葛亮更多的是赞扬。当时陈寿父亲在马谡手下做官,因为街亭失守受到诸葛亮惩罚,但陈寿没有记仇,研读《三国志·诸葛亮传》,可以发现他非常肯定诸葛亮这个人。“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陈寿《进表》一文中也写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由此可见,陈寿是担得起一代良史称号的。

Q

陈寿为什么要写《三国志》?

A

 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重视历史、重视修史,陈寿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而且,陈寿的老师谯周本身也研究史学,他势必受到老师影响。古代知识分子要施展抱负、流芳千古,可能就要寄托于文学作品之上。像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每一个朝代,其文化都有一定的特征。陈寿那个时代,三国时期风云变幻,有许多人和事都值得被记录。所以写史,也有一定的时代原因。

Q

 陈寿写作《三国志》在当时有多大的影响力?

A

  一经面世,广受好评。陈寿能留下名,就是靠《三国志》。

  他还有其他作品,但是流传比较少。古代文化传播不像现在,古代比较闭塞,不是好东西根本流传不下来。陈寿那个时候主要靠手抄,不像现在印刷这么方便。从另一方面来说,好东西就是传播迅速,有个成语叫“洛阳纸贵”,形容《三国志》就非常恰当。可见《三国志》的影响力多大。

Q

当时陈寿写作《三国志》面临哪些困难?

A

 搜集资料困难。比如蜀地许多事都鲜少被记载,找资料难度不小。陈寿属私人修史,没有国家官方的支持和协助,主要靠一己之力完成编纂。修史需要博览群书、实地调研,陈寿不可能走遍天下,但也需要实打实考察一些地方,然后查阅史料时,会基于实地考察等,对史料进行核实。在古代,写作难度很大,几十万字可能要写几十年,所以陈寿耗费10年才完成《三国志》。

Q

陈寿被评选为四川历史名人有哪些积极意义?

A

 陈寿身上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点。第一,他有创新精神。不拘一格,敢破旧制,这非常难得。《三国志》首创纪传体断代国别史体例体裁,以新范式书写了三国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

 第二,他治学严谨。就像之前所说,他对诸葛亮的着墨,可以看出他有史学家的风范。他考察史料、沉下心做事,非常值得当代人学习。

 第三,做人有原则。陈寿是一个非常有底线的人。不管别人怎么巴结宦官黄皓,陈寿就是不为所动。他没有为一己私利讨好别人、丢掉自己的人格。古人强调气节,做学先做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重要内容。

第四,他格局大。民族多元融合形成了古蜀人开放的性格,陈寿就是其中的典型。他思维活跃、开放包容,并不是说自己是蜀人就只写蜀国。相反,他是囊括当时3个政权,写了《三国志》。这也体现了蜀地文人开放包容的品格。

Q

 陈寿被评选为四川历史名人后,怎么继续挖掘其特色、亮点?

A

根据文件规定的六大现实举措:“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国民教育、宣传普及、创新发展、传播交流。”我们可以围绕这6个方向,精学《三国志》,深挖陈寿。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作者简介

何一民,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城市史、中国近现代史、区域文化史。代表作有《中国城市通史》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何一民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