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在范长江纪念馆 看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奋斗求真路

作者:成博 来源:20210723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7-23 11:01:03 浏览次数: 【字体:

范长江纪念馆内的范长江塑像。

《塞上行》。

毛泽东写给范长江的书信扫描件。

对中国新闻人,范长江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从新闻学教育中必读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到在中国新闻界享有崇高声誉的“长江韬奋奖”,范长江对新闻工作者的成长影响深远。

范长江是谁?他有着怎样不平凡的经历?他在我国新闻事业上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正子村的范长江纪念馆。小小的庭院中,塑着一尊范长江立像,身穿标志性皮夹克的范长江目光炯炯,若有所思。1927年初,范长江就是从这里出发,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其后他几经辗转,先后去过武汉、南昌、南京、北平等地,从反帝反军阀到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在时代的召唤声中,走出书斋的范长江以笔为矛,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中国的西北角》

范长江第一个公开报道红军长征

范长江的新闻事业起步于1933年。这年的下半年,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由于他文笔精练、视角独特,很快引起了天津《大公报》的注意,大公报社总经理胡政之还亲自出马,请范长江为《大公报》撰稿。

范长江纪念馆收藏的多个版本的《中国的西北角》,正是范长江西北之行时为《大公报》撰写的新闻通讯汇编。据范长江纪念馆解说员徐一心介绍,在日本持续对中国进行侵略、全民族抗战难以避免的时刻,范长江以一个新闻记者的政治敏感,意识到中日一旦开战,沿海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因此,他迫切地希望到这些地方去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向全国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西北。”

1935年7月,25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著名的西北之行。他从成都出发,西至敦煌、北抵包头,实地考察了四川、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的许多地方,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等多方面情况和民情风俗。这趟旅程前后历时10个月、行程达数千公里。

范长江在西北一边行走,一边写旅行通讯。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政府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通讯所涉内容广泛,描绘的人物形形色色,既有军政要人,又有市井小民,涵盖了从社会上层至底层的各种人物的生活。更为可贵的是,范长江在他的西北通讯中,首次客观公正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这使他成为了第一个公开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

1936年8月,大公报社将他这次旅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此书一经发行就被抢购一空,一年之内连版了9次。与此同时,《中国的西北角》也在国外引起关注,日本学者松枝茂夫还于1938年翻译并出版《中国的西北角》日文版。这使范长江扬名海外,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力。”徐一心说。

关于范长江的这次西北之行,范长江夫人沈谱曾表示,它对范长江最大的意义是使他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他终于从一位进步的新闻记者转变成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20多年后,曾任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的范长江为新中国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只有人格健全、高尚的人才配做新闻工作者”,“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有无数有操守的记者,代表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这或许是从他去西北探索真相后形成的新闻思想。

西北之行结束后,返回天津的范长江,被大公报社聘为正式记者。

《塞上行》

面向国统区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与《中国的西北角》一样,《塞上行》也是范长江旅行通讯的汇编。取名“塞上”,与一次行程路线有关。

徐一心向记者还原了《塞上行》背后范长江的行程路线,“1936年8月至12月,范长江赴内蒙古、绥远等地采访,写了多篇通讯。西安事变发生后,他冒险从绥远前线取道宁夏、甘肃,于1937年2月2日到达西安。4日,见到周恩来,5日周恩来同他长谈,6日由博古、罗瑞卿陪同乘车至延安。9日晚间毛泽东同他长谈。毛泽东向他详细介绍了十年内战的经过,解释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这次延安之行,使范长江成为第一个进入延安采访的国内新闻记者。虽然他在延安只呆了一天时间,却深深感受到延安热土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范长江纪念馆,除了对多个版本的《塞上行》进行陈列,馆方还专门将毛泽东与范长江延安通宵谈话时的情景进行了还原。在一座窑洞里,两人隔着一张简易的方桌相对而坐,桌上摆着笔架和线装书。毛泽东挥动他的大手,正向来采访的记者范长江阐述中国革命的基本形势和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主张,而对面的范长江认真地聆听,并一手执笔一手拿着本子专注记录着。

1937年2月16日,在范长江到达上海的第二天,上海《大公报》发表了他写的时事述评专文《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此文在国统区引起巨大震动。随后他又写了《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等多篇通讯。毛泽东看到范长江发表的文章后非常兴奋,于3月29日写信给范长江说:“你的文章我们都看过了,深致谢意!”记者在范长江纪念馆展陈的这封信的复制件上看到,为了表示对范长江冲破重重阻碍揭露真相行为的敬意,在落款时,年长范长江16岁的毛泽东特意在其名字前加上了一个“弟”字,这一个“弟”字既体现了毛泽东对范长江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毛泽东的伟人胸怀。

1937年,《大公报》将范长江内蒙古、西安和延安之行的通讯汇编成了著名的《塞上行》。该书报道了百灵庙战役、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前后西北地区的政治、民族动向,批评了封建王朝及民国政府传统狭义的消极的民族政策,提出了解决边疆问题的新途径。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对于范长江的通讯作品,编写者们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长江’名噪一时,《大公报》也销数陡增。这些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其中有些已成为传世名篇。”

《人民日报》(北平版)创刊号

从进步记者到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

在报道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党人的持续接触中,范长江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也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作为新闻记者的使命和任务。

1937年11月8日,范长江、胡愈之、夏衍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记协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38年3月15日更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1月8日这一天,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记者节”。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青记”努力团结国统区的进步新闻工作者,积极争取民主、争取新闻自由和开展抗战宣传。此外,在周恩来的指导下,范长江还以“青记”骨干为基础,于1938年9月在汉口筹办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国际新闻社。

1939年5月,在国民党特务机关严密监视下的重庆曾家岩五十号“周公馆”里,由周恩来作为介绍人,范长江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周恩来是范长江党内的单线联系人。自此,范长江从一个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者,进入了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行列。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和平谈判代表团由重庆迁往南京,范长江被周恩来指名由华中解放区飞抵南京,任代表团新闻处处长,并担任国共谈判的中共对外发言人。“此时,他不仅要经常发布代表团的各种宣言,还要接见频频来访的各界人士,向他们解释中共中央的政策和回答各种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和平的一个窗口。”

范长江纪念馆收藏着一份1949年2月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北平版)创刊号。这份由时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钱江捐赠的文物,成为后人认识范长江对我国新闻事业所作贡献的一个重要物件。

当时,由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与《晋察冀日报》于1948年6月15日合并而成的《人民日报》是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后,时任新华社总编辑的范长江带领一批“新闻兵”,随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奉命接管国民党在北平的各新闻单位,并组建了北平解放后的第一张党报——《人民日报》(北平版)。

1949年3月14日,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由河北平山县迁入北平市出版,《人民日报》(北平版)停刊。至此,《人民日报》(北平版)共出版了41期。

徐一心告诉记者,当时,有人提出组织刚刚进城,事情很多,人手不够,设想《人民日报》(北平版)先出对开两版,以后再出四版。范长江等人却认为,国民党的《华北日报》尚且出对开四版,作为胜利者一方的《人民日报》(北平版),无论如何不能少于四版,而且两版容量太少,内容很多不好安排。为此,他立下了出四版的军令状:保证报纸不出大错误,保证每天只睡4小时,完不成任务愿受处分。

凭借着对党的新闻事业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热情,范长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办报工作中,对年轻记者的文稿,他在政治思想、方针政策上严格斟酌,文理逻辑上认真推敲,字都要求写得工工整整,而“他要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徐一心说。

1950年1月,范长江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社长。(本文图据范长江纪念馆)

来源: 20210723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