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留学日本期间的郭沫若:读西洋书受东洋气 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喷发

来源:成都方志 发布时间:2020-09-15 14:53:05 浏览次数: 【字体:

1914年1月,郭沫若抵达东京;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这时的日本已是一个侵略欲正炽的帝国主义国家,郭沫若在那里“读的是西洋书,受的是东洋气”。1915年5月,他得悉日本在向北洋政府下的“最后通牒”中提出二十一条秘密条款,不禁义愤填膺,作为留学生代表,他连夜回国抗议。1915年9月,他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虽身居海外,仍心怀祖国。这一时期,他经常用旧体写诗抒怀,表达他的爱国义愤:“痴心念家国,忍复就人寰”“有国等于零,日见干戈扰”“万恨推肺肝,泪流达宵晓”…这些诗句,深刻反映了一个爱国青年身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下的极端沉痛的心境。

郭沫若

郭沫若在冈山的3年间,通过学习英文、德文,得以和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浪漫主义诗潮接触而产生强烈共呜。1916年,他偶然从英文课外读物读到泰戈尔的《新月集》,惊喜若狂,那清新的思想和活泼的形式,令他“感受着诗美以上的喜悦”。以后,他又如饥似渴地读了歌德、海涅、雪莱的诗和莎士比亚、易卜生、梅特灵克的戏剧,以及斯实诺沙的哲学著作。1916年暑假,他与圣路加医院的护士安娜结识并于年底结婚。婚后,兴奋的爱情生活又激发了他的诗兴,他又写了一些新诗。《新月与白云》《别离》《维奴司》等就是他早期的新诗创作。这一时期的诗风,明显受到泰戈尔的影响。

郭沫若与妻子安娜

1918年8月,郭沫若在冈山六高毕业,升入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人民,世界革命运动掀起了高潮,也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要求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正在蓬勃兴起。

1919年1月,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进一步激起了五四”运动的高潮,要科学、要民主、要求振兴中华的呼声震撼了中国大地。郭沫若多年郁积的爱国热情也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1919年6月,他同福冈的中国留学生组织了爱国抗日团体“夏社”,响应国内的运动,将日本某些报刊上登载的鼓吹侵略中国的言论和资料搜集起来,译成中文,油印分发投寄上海的报馆,进行反对日本侵略的政治宣传:同时创作了以朝鲜沦亡悲剧为题材的《牧羊哀话》——他的第一篇小说。也就是在这前后他接触到惠特曼的《草叶集》和华格纳的歌剧。“尤其是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旧套摆脱于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这样,在时代风云的激荡和革命潮流的冲击下,他的创作热情越渐强烈。抒发他眷恋祖国深情的《炉中煤》,把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对祖国、对人民的赞颂交织在一起的《地球,我的母亲》,热情呼唤不断毁灭、不断创造的伟力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歌颂古今中外一切革命者和革新者的《匪徒颂》,象征旧中国的毁灭和新中国的诞生的《风凰涅槃》……这些震动诗坛的名作相继发表,形成了郭沫若诗歌创作的爆发期。

惠特曼《草叶集》

诗的风格,一反从前的恬淡、苦闷、焦虑,转向开朗、高昂、激越,表现出渴望自由、追求光明、反抗强暴、绝不妥协的强烈意志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呼唤人们用血与火来摧毁黑暗腐朽的社会,迎接中国的再生。这些诗在艺术形式上受到惠特曼自由诗的影响—不受格律的限制,常以急促紧凑的节奏和重叠反复的句式造成爆炸式的呐喊和呼应的效果,使诗人的激情如火山喷发、瀑流飞湍,声势夺人:其思想内容融会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我国古代诗人的浪漫主义和爱国主义传统、泛神论的个性解放要求,并通过丰富的想象把这一切纳入对大自然的赞颂之中,开创了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1921年8月,郭沫若将这些诗篇集成《女神》出版,成为“五四”新文学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新诗集。它那爱国主义热情和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那种在形式上彻底摆脱格律束缚的独创精神和汪洋恣肄的自由创造,起到了开一代诗风的作用。因此,周扬认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以称得起伟大的诗人。”

郭沫若与日本妻子安娜及孩子在一起(图片来自网络)

留日学习期间,郭沫若还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和《少年维特之烦恼》《鲁拜集》《茵梦湖》等书的翻译,在读者中也有广泛影响。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成都方志,原标题: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写了哪些诗

来源: 成都方志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