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张岚 ‖ 五月初五 登高顺阳——今日端午

作者:张岚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6-07 08:53:19 浏览次数: 【字体:

犹记得那一年端午,厨房里多了如珍珠般的糯米,饱满鲜艳的红豆以及粽叶氤氲的香气。我和妈妈坐在厨房一角包粽子。只见妈妈伸手取过粽叶,挽成一个小喇叭,抓一把米、几粒红豆,指间翻转的一瞬间,一只活灵活现的粽子已呈现在眼前,我不由得为妈妈精妙的技艺而感叹。由此,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对端午节的深刻印迹,也在我内心埋下了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探寻的种子。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节日简介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等。

历史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民间活动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且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因此产生了众多不同的节名,过节习俗也不尽相同。其中,以划龙舟形式祭龙祖是端午节俗的核心内容,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活动有: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环节。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食粽

端午节食粽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饮雄黄酒

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习俗。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岚(四川年鉴社)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