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被西川七夕几回留住

作者:远近 来源:方志金牛 发布时间:2018-08-17 15:11: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七夕佳节,朋友圈一面有人激动不已欲过浪漫七夕,一面有朋友哀嚎此节狂虐单身狗。其实古代七夕并非是情侣专属的情人节,七夕的庙会热闹非凡,出游十分合适,说是全民欢喜的好日子似乎更为恰当。

在打破唐代严格的坊市制度后,宋代城市越发经济繁荣,而宋时成都已是西南地区的第一大都会。据《成都古今记》记载,成都当时已经形成十二月市:“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一派繁荣。

那么宋代成都人是如何过七夕的呢?

大慈寺阁观夜市

大慈寺在唐宋极盛时,占有成都东城之小半,大慈寺络绎不绝的香客对香烛等佛事用品需求量大,加之寺庙后面就是锦江水运码头,故在宋代以前大慈寺周边就形成了集市。同时,解玉溪两岸还形成夜市。十二月市的蚕市、扇市、香市、七宝市、药市等多种专门集市,都曾在大慈寺附近举行。七夕之日,寺庙里的僧人特地在这一天从寺院墙头挑出的灯笼,整个夜市被照得姹紫嫣红,商户游客云集,实为一大人文写实美景。

宋代诗人陆游有词谈到这些集市的盛况:“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宋代诗人田况游历成都时,恰逢农历七月初七,遂挥毫写下了记录宋代大慈寺附近夜市的盛况的《七月七日晚登大慈寺阁观夜市》:

万里银潢贯紫虚,桥边螭辔待星姝。

年年巧若从人乞,未省灵思遍得无?

染甲应巧

七夕节的集市如此热闹,房中女儿则何如?

“一双十指玉纤纤,不是风流物不拈”,锦城以蜀绣、蜀锦闻名于世,蜀女对一双巧纤玉手自然有着强烈的期盼。据《成都风俗调查》档案载:“七夕系属小儿节,儿童用豆芽乞巧,又用花包指甲。”七夕节这天,孩童用豆芽乞巧,姑娘们要用采摘的花瓣把指甲妆点一番。老人们说,用凤仙花染红指甲,可使手指不缩筋,在做女红时,双手也会更为美观。由此看来,古代七夕也十分重视对未成年的姑娘和小孩的“成长教育”,并非只是成人节日。

对月乞巧和喜蛛卜巧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乞巧方式自是各色各异。

对月乞巧是最常见的方式。妇女们穿七孔针,铺设几案,摆放笔墨针线、酒菜瓜果,于庭院中乞巧。她们对月穿针,穿过则为“得巧”。之后以碗盛清水,将灯草或豆芽截成短节浮于水面,用手搅动使其旋转,如有两节相遇,即是“得巧”,预示来年会绣出精妙的绣品。

喜蛛卜巧稍晚于穿针乞巧,约兴起于南北朝。当晚,捕小蜘蛛置于盒中,次日打开,细看是否结网。至唐朝,据网之稀密,“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到宋朝时,则将蛛网形状圆满、美观作为巧的预兆。宋代名臣京镗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期间,曾写下《满江红·壬子年成都七夕》:“银汉桥成乌鹊喜,金奁丝巧蜘蛛吐。见几多、结彩拜楼前,穿针女。”京镗任满将离开成都,曾言“被西川七夕,四回留住。”成都七夕魅力之大,可见一斑。

吃巧果,食斋饭

七夕的应节食品,巧果为最。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清代成都地区的县志中记载,七夕这天,青年男女还要在大慈寺的梧桐树下赏月,吃斋饭。

七夕之时,白日人们可以携二三好友,一同出游,尽赏凤凰山的美景,晚上则可游玩夜市,食巧果,猜灯谜。女儿们可居于家中,对月乞巧;孩童们可染甲,用豆芽乞巧;父母还可以接出嫁的女儿回家,意即保护女儿和女婿的幸福生活。七夕前后,正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读书人家可院中晒书,防止蛀虫。这样的七夕可还算有意思?


来源:方志金牛


作者:远近

来源: 方志金牛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