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彭忠富 ‖ 德阳潮扇:匠心风骨铸扇魂(上)

作者:彭忠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1-20 16:24:46 浏览次数: 【字体:

德阳潮扇:匠心风骨铸扇魂

(上)

彭忠富

德阳潮扇源于广东潮州团扇,其制作以慈竹丝、丝线、宣纸为原材料,扇面有猪腰型、蝙蝠型等多种,上面配以山水画、诗词等,既实用又美观,文化品位极高。2007年,德阳潮扇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扇艺人龚德江、杨占勇先后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一鸣惊人,位列贡品

在炎热的夏日,在没有电扇、空调的过去,古人想要驱蚊纳凉,以扇招风是个好办法。扇子别称“凉友”,宋陶谷《青异录·器具》载:“商山馆中窗颊上有八句诗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这里的“净君”指的是扫帚,“凉友”就是扇子。其实,靠着扇子度过炎夏的场景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儿时住在川西绵竹乡下,扇子是家家户户的必备之物。这是种五边形扇子,由竹篾编成,扇把及中轴骨架是两片合订在一起的竹片。讲究点的竹扇还会在扇缘用色布包边,这样扇子不易走丝,也就更加耐用了。

潮扇成品(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犹记得儿时夏日吃饭时,母亲手摇竹扇给我们扇风驱暑的情景。一顿饭下来,我们倒是清清爽爽,而母亲前额头发都湿了了。这其中传递出来的浓浓母爱,至今我仍然觉得特别温暖。父亲夏日干活时,喜欢把竹扇扇柄插在后背裤腰上随身携带。这样可避免衣物由于汗水贴在背上,休息时也可拿出来扇扇,倒也方便。我们属于庄户人家,凡事讲究实用耐用,美观与否倒在其次。除了这种竹扇,也有一种蒲扇,就是济颠和尚边走边扇的玩意儿。我在县城的集市上看到过,没有竹扇轻便美观。我们这里不产蒲葵,据说蒲扇是广货,千里迢迢地运过来,自然比竹扇贵些。

“赤日炎炎似火烧,公子王孙把扇摇。”公子王孙们会用竹扇或蒲葵扇么?我看不会,这些扇子虽说也能够招风,但太没有档次,这样怎能拉开与平民百姓间的距离呢。他们使用的扇子,可能是折扇,扇面上有名家字画,这就显得弥足珍贵了。要么就是诸葛亮使用的鹅毛扇,“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给人以无穷的智慧。而小姐太太们则用的是团扇,唐人杜牧曾在诗中吟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可见团扇除了驱暑纳凉外,还可以扑打萤火虫,这自然是落寞宫女的专利了。古代女子持扇,更有掩面遮羞的礼仪之需。譬如我们在戏曲中,经常看见女子饮酒时用水袖遮脸,就跟团扇掩面有异曲同工之处。

德阳与绵竹属于邻县,德阳人使用的扇子与绵竹人差不多,除了竹扇和蒲扇外,还有一种原产于中江县的纸壳扇,也叫猪腰扇。这种粗竹丝框架桑皮纸糊的椭圆硬扇,虽经久耐用,可招风可垫坐可盛生熟食品,但扇面糊纸凸凹不平,只能简单绘制小画装饰,价格低廉,颇受市民欢迎。猪腰扇属于时令产品,每年端午节前是销售旺季。因为端午节时,女婿、女儿要回来看望岳父母。女家父母除具酒食款待外,要以衣、帽、伞、扇等物相赠,并将送来的粽子等物以半数回赠。这里的“扇”,指的就是猪腰扇。扇是谐音,意味着开枝散叶,多子多福之意。一把扇子要用几年,如果不是端午节回赠猪腰扇的需要,估计其销量还会降低。端午节过后,猪腰扇就进入淡季了。那些制作猪腰扇的工匠为了糊口,只得再做些其他的营生养家糊口。譬如德阳潮扇的创始人李宝成,虽说是精通猪腰扇制作的高手,在淡季时也得靠卖甘蔗为生。其他扇匠有走街串巷卖散米的,也有开素菜馆卖帽儿头饭的。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曾任福建仙游知县的包善诚告老还乡。这年八月初,德阳城隍庙庙会酬神唱戏。包善诚嗜好川戏,列坐前台看戏,因为天气燥热,用一把从福建带回来的团扇驱暑纳凉。坐于侧席的裱褙铺老板黄辉庭,见包善诚手中那把绢扇精致美观,出于职业习惯禁不住凑过去欣赏起来:这扇用黑漆扇框绷绫,两面图画相透,工艺不凡。绫是种丝织物,光滑柔软,质地轻薄,特别适用于书画装裱。这种绫产于杭州,自然比本地的猪腰扇所用的桑皮纸华贵许多。包善诚介绍说:“这叫潮扇。原产于广东潮州府。”黄辉庭手摇团扇,赞不绝口。他跟包善诚借回团扇,按其款式和用料工艺,着意仿制了几把。有的留作自用,有的送与朋友亲戚,有的高价出售。

清代米色纱贴绢乌木柄团扇

其实,团扇很早就出现了,南北朝时期沈约曾在《团扇歌》中吟道:“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动摇玉郎手,因风访方便。”晚清进士王廷鼎则在《杖扇新录》中对团扇做了更加详细的介绍,“团扇为近世士民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亦有月圆、腰圆、六角之形,皆请名人书画其上,名曰团扇。柄用梅烙、湘妃、棕竹居多,亦有洋漆、象牙之类。”绢和绫类似,也是丝织物。至于德阳县1892年才出现团扇原因,估计是德阳实在与团扇原产地潮州相距太远吧!同样都是扇子,因为制作工艺的区别,猪腰扇和团扇的价格却相距甚远,这让猪腰扇艺人兼甘蔗摊贩李宝成从中看到了商机。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果亲王受朝廷委派入蜀察访川西北旱情,路过德阳。德阳代理知县黄沅将亲王迎进馆驿一间雅舍憩息。亲王一路困倦至极,进客房倒头便睡。一觉醒来却看见帐钩上挂了一柄绢扇,取下把玩,越看越喜欢。当着黄沅的面连声称赞:“好扇,好扇!比潮扇还精致耐用!”据传,果亲王曾问黄沅:“此扇叫什么名字?”黄沅觉得“猪腰扇”的叫法实在不雅,又想到此扇由广东潮扇仿制而来,亲王又说了优于广东潮扇,于是灵机一动,对亲王说:“此扇叫德阳潮扇”。德阳潮扇之名由此传开。当得知此扇为德阳当地所产,亲王便对黄沅说:“可嘉勉扇铺多造多销外地”。

德阳潮扇

果亲王一行赴成都之后,黄沅立即让李宝成精心制作潮扇20把,在果亲王返京再过德阳时献与他。果亲王回京将德阳潮扇献给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后大受好评,慈禧太后又传谕四川总督,索献德阳潮扇100把。李宝成做梦也想不到,名不见经传的德阳潮扇仅仅三年,就一鸣惊人,成为了朝廷贡品。他奉旨造扇,一夜间传遍了整个德阳县城。李宝成再也不是人们当年所见的猪腰扇扇匠和甘蔗摊贩了。他身价大增,连德阳县令见到他也非常客气。李宝成带领全家老小日夜赶工,连干三个月,直到次年春末,终于将贡扇完成,由黄沅亲自押送进京。此后,德阳潮扇声誉鹊起,李宝成正式在德阳城内挂出“李宝成潮扇庄”的匾额来。

(未完待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彭忠富

供稿: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