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一只土气砂锅的“自我救赎”

作者:记者 吴晓铃 来源:20200515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0-05-15 10:57:05 浏览次数: 【字体:

龚开贵。

龚砂锅。

鸳鸯砂锅。

浓缩版砂锅制作的花器。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龚砂锅烧窑现场。

4月5日,叙永县两河镇省级非遗“吊洞龚砂锅”的传承人龚开贵终于在疫期开始第一次起火烧窑。窑炉旁高达五六十摄氏度的温度,很快让靠近的人满头大汗,56岁的龚开贵却是一脸如释重负的笑容,“实在等不起了,好多单子都等到发货哦!”他的女儿龚琴打开手机查看订单,“近的有云南、贵州,远的像北京、吉林、新疆,甚至海外如加拿大、缅甸等好几个国家都有!”

砂锅,中国很多地方都能生产,为何叙永“龚砂锅”能够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本报记者 吴晓铃

7代传承“吊洞龚砂锅”

“我们的锅是有些地方不一样哦!”龚开贵解释,“我们的锅外面有一层亮晶晶的东西,那是一种釉泥,我们专门从吊洞里背出来的。上了这种天然釉泥,砂锅就不容易坏。”

龚开贵的祖辈在湖广填四川迁到两河镇的时候,选择了一处大溶洞作为族人居所,这就是吊洞。吊洞,顾名思义,要吊着绳子才能下去的一处洞穴。它是一处天然喀斯特地貌的溶洞坑,从地平面下去30米左右。一半是露天,阳光充裕,一半是开阔洞穴,深达约5公里。这种一般人看不上的地方,在龚家看来却适合营生。这里有适合做砂锅坯的观音土,尤其是洞内暗河边沉积的淤泥,特别适合为砂锅上釉。

300多年来,“龚砂锅”在此延续了7代。从选材到出品,要经过70多道工序,做出的“龚砂锅”耐酸碱、保温好、透气,很长一段时间里,行销泸州甚至与四川交界的云南和贵州一带。“为了提前订到货,很多人天不亮就跑到吊洞等到了,外省的经销商,经常写信给我父亲订货……”

然而,在工业浪潮下,市场萎缩,后继乏人,很快,龚家做这门手艺的就只剩下龚开贵。

打破砂锅土气的“魔咒”

在龚琴眼里,父亲虽然没多少文化,但是头脑灵活,学东西快,而且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很多人觉得砂锅“土”,质地粗糙刺手。那就从挑选坯泥开始,多次过筛滤掉杂质,最终筛出来的泥土,要像“汤圆粉”那样细腻才算合格。在将泥加水搅拌做坯时,传统工匠喜欢直接用脚踩,以随时掌握泥土的黏性程度。但是有人说这样做出来盛装食物不卫生,那就改用搅拌机……

龚开贵更大的转变,在于改变砂器过于单一的用途。

“外面那么多人吃火锅吃烧烤,那我给你做砂锅版的烙烤。”2013年,龚开贵推出砂锅烙烤系列。一开始,他的锅还只是模拟韩国烤肉,后来发展到中间掏空放汤锅同时烙烤,一举两得。用砂锅烙烤不易烤糊,烧烤小白也能上手。其中三款烙烤锅,龚开贵还申请了专利。

很快有人反映这种烙烤锅只能用炭火,用燃气很不容易掌握火候。龚开贵带着儿子和女儿全国遍寻电陶炉生产厂家,为自己的砂锅配套炉具。“现在,我们这种烙烤锅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不是第一都是第二。”龚琴表示。

相比传统砂锅二三十元的低廉价格,这种烙烤锅一口100多至300多元不等,配套的电陶炉还要400多元一个,利润大幅提高。去年,“龚砂锅”全年销售额有50万元左右,大部分就来自烙烤锅订单。

非遗+旅游,让老手艺重焕新生

不过,在龚开贵和他的一双儿女眼里,要让更多人认可砂锅这门传统手艺,还差得远。

原本在北京工作的龚琴,选择回到家乡,和哥哥龚军一起帮助父亲。他们设计了一条砂器礼品和高端定制的路线,致力于让传统砂器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

今年春节,一对欧洲华人夫妇在网上找龚开贵定做一口鸳鸯砂锅,以便在异国他乡也能在家吃火锅。这种锅,龚开贵从没做过,两次烧窑,分别做了好几款,才从中挑了一件合格的成品,收费148元。“我们花在锅上的心血远不止148元。”但是龚开贵并不以为意,“就当它是给‘龚砂锅’做口碑打广告了嘛。”

这些年,心灵手巧的龚开贵设计了砂器版的提梁壶、功夫茶杯、花器、酒杯。没有专业设计师参与,反而少了千篇一律,多了返璞归真。他甚至设计了砂锅的迷你版,作为花器推出,配上花草后还挺有文艺范儿,成为艺术品。

“土砂锅不是不好,而是晓得它好的人还太少。”龚开贵说。为此,他在家旁边盖了一座展览馆,把砂锅制作工艺和样品陈列展出。游客可以免费参观,还可以现场体验操作。

他还把到吊洞的路重新培修,让游客可以去吊洞感受自然风光和非遗生产的遗存。

非遗加旅游,这位手艺人期待着新模式让老手艺重焕新生。

来源: 20200515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