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②丨聊聊这些保护等级晋升的“川姓”动物

来源: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 王成栋 发布时间:2021-04-08 14:52:01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 王成栋

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今天,记者又翻看了前不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公布的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发现其中保护等级晋升的动物中,有不少以“四川”或四川境内地名为姓,一起来看看。

这些动物姓“川”

1、四川林鸮(xiāo)(二级晋升一级)



四川林鸮(来源:湿地之友网)

鸮,俗称猫头鹰。林鸮,就是生活在森林里的猫头鹰。四川林鸮,是唯一仅生活在中国的猛禽。四川林鸮的体型比长尾林鸮稍大,背部黑色而微具白纹,是高山高寒地区的夜行性猛禽,但它绝不天天都是“夜猫子”,白天有时候也可以在林中空地或林缘地区见到它的踪影。

2、川陕哲罗鲑(guī)(二级晋升一级)

川陕哲罗鲑,属于长江上游特有的大型鲑科鱼类,也是青藏高原地区唯一的大型土著鲑科鱼类。肉食,体重可达七八十斤,有“水中老虎”之称。历史上,岷江上游和大渡河水系是川陕哲罗鲑主要集中分布区,现在已很难见到。去年10月,四川首次在雅安芦山县宝盛乡中坝村拐子沱库区放生了60尾川陕哲罗鲑。

3、四川温泉蛇(编外空降一级)



四川温泉蛇(来源:白玉县林草局)

四川温泉蛇,是2008年从温泉蛇分出,依据理塘县的标本订立的新物种。性情温和且无毒,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蛇类之一,中国特有蛇类。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的川西高原,为适应高原极端的昼夜温差和漫长降雪的寒冬,温泉蛇选择高原丰富的温泉地热资源作为避寒的保护伞,并因此得名。

4、普雄原鲵(编外空降一级)

普雄原鲵分布于四川凉山州越西县普雄地区。是避光性动物,成体和亚成体主要隐匿在水潭周边石缝、石洞和树根洞中,以及沼泽地周边湿润地方。观察到有成体在陆地上,隐蔽地距离水源地有2至3米。幼体多藏匿在浸水沟或小水潭中的枯枝、落叶和石块下,多在水中觅食和活动。

5、四川旋木雀(编外空降二级)



四川旋木雀(呼延凯 摄)

四川旋木雀,是由中国鸟类学家发现并独立命名的第二个鸟种,只分布在四川、陕西等极少数的高山原始森林中,因其在树干绕圈螺旋式攀援而上的习性得名,俗称为“爬树鸟”。作为另一位“森林医生”,与啄木鸟“精确制导”的取食方式不同,四川旋木雀则是展开“地毯式”搜索。

6、巴塘龙蜥(编外空降二级)

巴塘龙蜥,别名巴塘攀蜥,与草绿攀蜥相似,但又与后者有显著差别:颈侧褶下具有发达的小腔,体背具7-9条连续或不连续横纹,雄性体背两侧各有一条灰白色纵纹,体侧大棱鳞多为白色,分布于四川巴塘等地。

7、凉北齿蟾(编外空降二级)

凉北齿蟾,仅发现在四川大凉山普雄地区,生活于海拔2850-30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区,是角蟾科、齿蟾属两栖动物,瞳孔纵置,鼓膜隐蔽,上颌齿发达。体背面满布大小刺疣。后肢较短,体背面深黄色或略带棕色,疣粒部位有黑斑点,雄性上臂背面有刺。

编外空降二级的,还有金顶齿突蟾、九龙齿突蟾、木里齿突蟾、平武齿突蟾、峨眉髭(zī)蟾等。

据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冉江洪介绍,野生动物冠名地名的一般都是指最早的发现地,即模式标本产地。但也有不冠地名的模式标本产地是在四川,比如大熊猫。

这些“明星”动物也在四川活动

记者注意到,在新《名录》保护等级晋升的动物中,还有一些不姓“川”但在四川分布的“明星”动物。比如:

1、荒漠猫(二级晋升一级)



荒漠猫(来源: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荒漠猫是家猫最相近的亲族,是我国唯一一种特产猫科动物,生活在蒙古、陕西、四川等地。荒漠猫体形较家猫大,尾长,四肢略长,耳端生有一撮短毛。它们不畏气候的恶劣,在荒漠、山林边缘、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等地带生活。荒漠猫主要捕食一些小型的动物,曾在若尔盖湿地、孜州新龙县现身。

2、青头潜鸭(编外空降一级)



青头潜鸭(来源:谢明彬)

青头潜鸭头戴青色帽子,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主要繁育在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部,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全球仅存不足1000只。它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初从北往南迁徙,寻找温暖的越冬地。从2013年开始,观鸟爱好者连续多年在成都平原观测到青头潜鸭越冬踪影,表明它已成为较为稳定的、在成都平原越冬的极小群。今年2月,它在攀枝花现身。

3、画眉(编外空降二级)

画眉栖息于山丘的灌丛和村落附近的灌丛或竹林中,机敏而胆怯,常在林下的草丛中觅食,不善作远距离飞翔。雄鸟在繁殖期常单独藏匿在杂草及树枝间极善鸣啭,声音十分洪亮,歌声悠扬婉转,非常动听,是有名的笼鸟。被列为保护动物还能不能养殖?律师建议养殖者保留名录调整前已养殖的证据,并及时与主管机构联系确认如何处置。

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①|保护巴蜀精灵 四川走过的那些年


来源: 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 王成栋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