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风物】王安明 ‖ 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筑——天主教成都教区主教公署

作者:王安明(成都民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致力于地方志、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的研究)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0-18 17:48:32 浏览次数: 【字体:

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筑

——天主教成都教区主教公署

王安明

天主教成都教区主教公署,东邻平安桥街,南沿平安巷,西靠五福街,北与平安桥街49号的市委宿舍围墙相邻为界,坐落于平安桥街29号,由主教公署和总堂组成,建筑面积5847平方米,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建筑。由于该堂是天主教成都教区主教住所,并在西南地区领受教区称谓最早,教堂建筑规模很大,结构坚实,布局合理,是一座已逾百年、中西合璧的天主主教建筑,至今保存相当完整。

天主教成都教区主教公署地处西南交通枢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成都,教务活动频繁,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公布)中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天主教成都教区主教公署

成都教区主教公署,是天主教成都教区的主教座堂,又居各天主教教堂之首,故称总堂。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教宗音诺増十二世指派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梁洪仁会士,建立四川代牧区,掌管四川教务,乃是教区体制形成。乾隆十八年(1753年),罗马教廷将四川、云南、贵州的传教权委诏于巴黎外方传教会,并委该会伯多禄、拉塞尔为四川代牧,从此四川、云南、贵州的天主教会为巴黎外方传教会管理,历时二百多年,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鸦片战争后,云南和贵州先后脱离四川代牧区,成立云南和贵州代牧区,法国传教士为首任四川代牧区主教。清咸丰六年(1856年),四川代牧区因教务扩大,又从四川代牧区分成川东南和川西北两个代牧区,亦叫重庆和成都代牧区。以法国传教士马伯乐驻成都,为川西北代牧区主教,天主教凭借鸦片战争的条约,从边远山区的隐蔽传教逐渐转入城市公开传教,在彭县(今彭州市)的马桑坝建立教堂,推行教务,进行传教。清光绪十九年(1895年),法国传教士杜昂继任川西北代牧区主教,将川西北代牧区主教公署,由彭县马桑坝迁来成都光大巷天主堂。

1895年5月28日,农历端午节,依成都旧俗,在东较场举行“撒李子”竞戏。住四圣祠街的外国传教士亦往观看,与民众发生纠纷,有人传言教士拉走小孩,群众追至四圣祠街福音堂索要幼孩,传教士解释无效,遂向空中鸣枪,群众愤而捣毁福音堂及诊所。5月29日,成都民众将陕西街、玉沙街、古佛庵、平安桥及北门外的基督教、天主教堂全部捣毁。5月30日,又将一洞桥天主教川西北教区主教杜昂的座堂、医院、住宅全部捣毁。加拿大籍教士史蒂文逊、法籍主教杜昂遭轻度殴伤,避难他处,事后暂住桂王桥天主堂。成都教案,四川省赔款甚重,计赔偿天主教川西北教区银70万两。

教案后不久,杜昂主教指派骆书雅神父负责设计、督造平安桥主教座堂。

平安桥主教座堂原系一片菜园,临街有一部分穿逗平房,靠大树拐街仅有一简易教堂,何时修造启用时间不详。但据四川省档案馆【蓉档1020卷25号】记载,教堂所属平安桥街1-80号购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花费白银2000两,其后院五福街8-42号购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花白银1200两,始具现址的地基规模。

骆书雅从成都郊县崇州、大邑、邛崃等地招集工匠,由骆书雅设计监造,川西地方工匠建造,历时7年教堂竣工。据原教区当家神父杨国桢写于存在成都市档案馆的材料记载,“共耗白银二十万两”,来源于成都教案中国的赔款。

1904年修建的教堂牌坊

民国四年(1915年),川西北代牧区主教杜昂病故,葬于成都外北磨盘山天主教墓地。

民国五年(1916年),川西北代牧区主教一职由骆书雅继任,同年10月,在成都平安桥天主堂祝圣。

骆书雅主教与中国教友

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川西北代牧区中划出南充附近十三个县成立顺庆(南充)代牧区,从而川西北代牧区更名为川西代牧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川军与滇军在成都市区进行巷战,争夺目标皇城煤山。两军对峙,战斗激烈,战场在平安桥街、马道街、五福街、大树拐一带,战场附近大批居民避难于教堂内,双方伤员也抬入圣修医院内。战斗持续一周,就连川军将领杨森、向传义等人的家属均避难于教堂,因而教堂和附近的街房损失颇大。

1939年6月1日,日本飞机轰炸成都,投弹10余枚,教堂中弹,大经堂左侧房梁被炸断,部分门窗损坏。

主教公署自1904年落成至今,历经二战时期日军轰炸成都和“文化大革命”破除四旧,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教堂是典型的中西合璧木结构建筑,在这里既能找到中国建筑的飞檐、廊柱、瓦当、滴水,又有欧洲建筑的弧形穹顶、彩玻、拱型窗面。

公署房顶的中国建筑元素

主教公署的整体建筑,采用砖木结构,斜坡顶,西式风格与中式院落布局合璧,是中国唯一一座中西式合璧的天主教堂建筑。它以全天然的楠木为主要材料,建造时间长达10年,并具有极好的防腐、防潮、通风功能。

平安桥天主堂示意图

主教公署竣工后这一百年内,除墙面粉刷外,没有经过一次大规模维修,是成都市目前尚存不多并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百年来,主教公署虽经历了战乱和风雨侵蚀,仍保留了原有风貌。整个建筑的梁、柱、门窗、地板全部采用从邛崃山脉采运来的楠木,用材考究,十分珍贵,是西南地区尚存不多的较完整的中西合璧建筑群,是集宗教文化艺术、西欧建筑风格、川西民居为一体的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建筑载体,是研究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实物见证。

随着岁月流失,建筑的风貌渐渐衰败,保护已迫在眉睫。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关心支持教会健康发展。成都市人民政府原市长葛洪林曾多次亲临主教公署视察,并要求“在城市改造拆迁中要考虑保护宗教建筑文化,要有利于展现教堂典雅的建筑风采,充分满足信教群众宗教生活,在信教群众中弘扬宗教道德文化”,满足国际化城市建设需要。成都市天主教爱国会在成都市民宗局520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下,再自筹资金700余万元,对主教公署的大小经堂、天主教成都教区所属房屋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对卫生间、餐厅、神父住宅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此次全面修缮,提升了主教公署的整体环境,这座中西合璧建筑群原始风貌得以恢复。

1996年4月23日,该堂被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平安桥街扩建后,主教公署凸显市区中心,经总体规划,成都市规委会批准,2004年,天主教成都教区启动整个主教公署维修改造工作。在平安桥街改造拆迁中,规划部门以主教公署建筑群为红线,全部保留了教堂建筑。教堂建筑临街的住户和附属房屋全部拆除搬迁,在教堂大门前建起了灯光广场,使教堂10 余米高的牌楼自1904年建成以来第一次以全貌展现在成都市民面前。

教堂前广场

临街仿古围栏

主教公署也是成都市的地标建筑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物价值。受地域环境以及乡土建筑和社会文化影响,主教公署因地制宜融合川西建筑的许多成分,更多采用川西建筑的院落布局,木结构形式,地方材料和传统工艺,使之在新的环境中巧妙生存和创新发展,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点。整体建筑采用砖木结构,斜坡顶,西洋风格与中式院落布局合璧,是中国现存为数不多的中西混合式天主教建筑之一。

屋顶的榫卯结构

主教公署的建筑结构共分两部分,即平安桥街9号为主教座堂,平安桥29号为主教公署组成。建筑总平面东西设置,呈中文“悚”字型。因成都教案屡发,以示教会“自警自律”,这种布局成为成都教会组织孤例。主教座堂和主教公署分别是“悚”字的左右构成,两者既独立又相通。其中筑短墙相隔,又有侧门相通,除大小经堂外,均系砖木结构平房,开间小室内空间高,全系楠木建造。

空中看平安桥总堂

主教公署的大门造型别致,采用的是中国建筑风格公署的大门,为中式四合院垂花三开门,门外有八字墙和照壁(2002年10月道路扩建时拆除)。中门上的屋脊有龙头装饰,中门上有对联,横额是万有真原;两边的对联是:无始无终真主宰,宣仁宣仪大权衡。

主教公署大门

进大门是一大天井,中间种有小灌木树丛和花草,两旁高大的柱子支撑高敞的房顶,并有宽阔的走廊。

进大门的天井

三道院内花园,把主教公署和教堂分成格式廊庭。

二道门内,以宽大的四排柱敞廊,将主教公署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内庭,四周两层104套房间,分隔成客厅、厨房、餐厅、酒房、办公区、宿舍。这些住房又成一大十字型,由于左右花园又为四周住房包围,又是中字造型,会合顶部十字,便和大门左右的原厨房、酒房、客厅,整个建筑自成一“悚”字。

进大门右转,进木栅栏门便是主教客厅。十六根大柱支撑着整个客厅,房顶是中国样式的,顺着有西式栏杆梯步进入到客厅门前,宽阔的西式围栏围护着客厅四周,客厅的窗户镶满了五彩的花玻璃。整个客厅显得十分气派,掩映在高大的银杏树下,专供主教接待来往的各方客人。

主教客厅

进大门左转数步,一四合院式的小平房,通过木栅栏连接进入,便是教堂内的餐厅、厨房、酒房。

厨房和酒房

主教公署四周走廊宽敞相通,108根楠木廊柱气势恢宏,每根木廊柱直径为16公分,立于檐下,显得高朗,气派静雅不凡。立于大厅环顾四周,曲折幽静,各处相通,人行其中,雨天不被雨淋,晴天不受烈日暴晒。

高大回廊

正对大门,穿过幽深的外廊,主教公署内成花瓣样式造型的顶部是小经堂。

小经堂的外廊

小经堂位于主教公署中轴线上。整个经堂成花瓣十字型,半圆形后殿连接四座小圣堂,成放射状排列,建筑面积271平方米。小经堂内部应用欧洲古典装饰艺术,天棚做法为平顶木方格,厅内墙面是统一的圆卷窗,以层层线脚向内凹,六角形窗格与外墙平齐,内为玻璃窗扇,窗旁是柯林斯壁柱,连续的横向浅浮雕装饰带将圆形高窗与其下长窗隔开,圆窗弧形墙体弯曲,犹如漂浮在半空中。

小经堂内景

内院两个花园,除种有常绿树木花卉盆景外,还各种有100年以上历史的伊拉克枣两株。座向左边为雄株,“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占用的住户烧死;右边座向为雌株,高出屋檐,每年还果实累累,健壮成长,显得苍劲挺拔。园林部门鉴定认为,如此高大的伊拉克枣树,整个西南地区罕见,因此将其列为重要珍稀保护树种,并挂牌保护。

花园中的伊拉克枣树

教堂建筑面积787平方米,加上祭房等附属建筑为1164平方米,是古雅朴实的拜占廷式建筑。教堂的平面是典型的拉丁十字架型牌坊,正立面是仿罗马教堂格调,主要因为半圆型山花构图。立面分三层,底层三个圆拱门,大门两边各有两根柯林斯巨柱,使中间突出,产生起伏变化,二层五个拱卷窗分列柱间。上半部分是一个圆形玫瑰花窗,用数字“八”来表达;环绕中心的一圈有八个花瓣,这表示在一周七天后,时间圆满,象征时间以外的时间,就是永衡。窗下半部分为略突出的浮雕栏杆,四跟巨柱支撑半圆形山花。

教堂全景

教堂内部结构为传统的抬梁式木架构,中殿高9米,共有明柱12根,两排巨大圆柱的顶端采用柯林斯式柱头,而代之以简朴的柱楣,两侧墙面是三联拱卷窗,教堂祭坛处为环形柱廊,上为马蹄形穹顶。教堂入口的二层是唱诗台,由北侧的木制螺旋楼梯上去,唱诗台台面为木结构,教堂外侧有中式檐廊,以磨砖砌成圆柱支撑外面抹灰。

整个经堂呈十字型,有3个穹顶,堂内18根巨型圆柱支撑着马蹄形天穹,白壁红柱,金黄镶边的拱穹高达9米以上,宽敞高朗,更显教堂的恢宏气势。正中陈设彩灯环绕的正祭台。左右为圣母若瑟两小祭台相衬。圣体栏杆内两边各设“告解”所一座,正中还设主教宝座一席。

主祭台

大经堂华丽的内景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安明(成都民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致力于地方志、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的研究)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