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古镇】南部县南隆古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6-28 19:45:09 浏览次数: 【字体:

南部县南隆古镇

南部县地方志办公室

南隆镇为今南部县所治,处嘉陵江西岸,过去曾为嘉陵江沿岸重要码头之一。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分充国县置南充国县和西充国县,设南充国县治于今南隆镇。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正式名为南部县。当时阆中置隆州,此地处隆州之南,故名“南隆”。南隆古镇至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历史。

南隆镇历经变迁,尤其是在宋元之交变迁频繁。绍定四年(1231年)八月,蒙古入侵南宋,一路打到西水县(今保城乡),为抵御蒙军侵扰,淳祐二年(1242年),县治所迁徙跨鳌山(今塔子山)。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知县汪允铭因跨鳌山地盘狭小,不利于县城发展,遂将治所迁回原址,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县城,县衙就设在今县政府驻地,当时城周无城墙。

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知县蒋矩才沿今乐群路、炮台路、西桥巷、水巷子修筑以树木为栅,垒石为门的“城墙”。

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知县陈伯龄始用土石筑墙并开城门4道:东“蓬莱门”,南“跨鳌门”,西“状元门”,北“阆苑门”。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知县童福重修城墙,树鼓楼,立四关:东“迎旭门”,南“临江门”,西“神武门”,北“拱辰门”。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知县饶一中加固城墙,高6米,又在城墙上修了垣垛。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街北端建有彩色木质骑街牌坊,上书“南隆古治”,系邑人工部尚书李先复奉诏题刻,足见南隆在当时的地位。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县查淳另取四门为东“承煦”,南“迎熏”,西“延爽”,北“瞻极”,以状元溪为护城河。

民国十七年(1928年),川军旅长兼县知事李炜如驻南部,为使街道畅通,遂拆去城墙,毁掉城门,并建修了新后街。南部城内有南正、南中、东街、西街4条街,有德星、状元、孝廉、文奎、恩荣、四桂等12坊。南正即今正街,南中即今文庙街,东街与今名及地理位置相同,西街从狮子拐到天主堂处,又叫顺城街。南隆民居过去除游、杨几家大户的深宅大院外,房屋建筑多为低矮的穿斗木架瓦房。

民国十七年(1928年),李炜如驻南部,主要街道才一律改为一楼到底的砖柱木结构,市容一直保持到建国初期。

南部文庙作为县城唯一保存的古建筑群,是南部人文历史的标志。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康熙、乾隆、道光等朝相继增建修葺,原建规模宏大,由大成殿、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戟门、棂星门、腾蛟坊、起凤坊、泮池园桥等组成,现尚存大成殿、名宦祠、乡贤祠、戟门、泮池园桥。文庙主体建筑完整地保存了清代凤格,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并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2007年6月,南部文庙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状元溪蜿蜒流经县城,为方便交通,经历代建修,留下几座古桥。东门桥原名探花桥,是为纪念邑人冯翼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探花及第而建。南门桥建于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年),后被溪洪冲毁,1932年重建。西门桥又名三元桥,是明代知县陈百龄为纪念邑人陈尧叟、陈尧咨、马涓三状元而建。

状元桥位于西门外,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马涓状元及第,回乡省亲,时值溪水暴涨,县人架木桥以相迎,后建成石桥。老城之西有状元溪,崖壁刻有“睛霞夕照”四个大字,系北宋状元马涓所题,字径约1米。

南部十四景中七处位居南隆镇:凌云仙洞、玉台晓霞、鳌峰毓秀、醴泉流香、琴台春满、夜月流辉、合符暮钟,其中凌云仙洞、玉台晓霞至今保存较为完整。

凌云仙洞在城北凌云山腰,属自然溶洞,洞口呈半圆形,宽10米,高5米。传说洞内云气飘出,天即下雨,故又名“灵云洞”。相传唐代蒲景珣隐居于此,吕洞宾访之不遇,题《瓜皮诗》于洞壁。另有其他名人雅士所题“仙洞”“名洞来仙”“仙岩”“第一境”等,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台晓霞在城东,山上建有玉台观,古人曾以“烟锁三江水,岚飞五色云”绘其形胜,因“朝霞映江,晓碧连城”而名晓霞观,现存晓霞观为清代建筑,观前古木参天,清爽幽静,嘉陵江水绕崖而过,近观南城美景、嘉陵秀色,远眺凌云、火峰二山,唐代诗人杜甫广德年间游此并题诗。历代名人游历南隆胜景时,留下了大量咏赞南隆的诗歌。

城东南1公里多有新时器时代遗址——涌泉坝,是南部先民生活过的地方,出土了大量陶片、石器。

南部四大风景区之一的红岩子风景区位于南隆镇东北方向,建有红岩子电站大坝、红岩子广场、更有截断嘉陵江水高峡出平湖的红岩子水库,水面宽阔,游艇穿梭,水鸟嬉戏。隔江相望为满福坝生态农业园区。此地有农家小院、田园风光、绿色食品、家常小吃,融休闲度假、游乐观光为一体,节假日游人如织。

名特小吃有:烧梅(烧麦),选用精致面粉而作,肉心调料讲究,呈喇叭状,在川北地区享有盛名;方酥锅盔,选用上等面粉经发酵后,抹上椒盐等特殊调料,经高温烘烤而成,在半月内,可保持酥香特色;沈肥肠:位于乐群路,味道鲜美,肥而不腻,不少远方客人慕名前来品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南部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