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传统村落】杨奎昌 ‖ 旺苍县石川村留住山里的珍宝

作者:杨奎昌【中共旺苍县委党史研究室(旺苍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0-24 21:47:54 浏览次数: 【字体:

旺苍县石川村留住山里的珍宝

杨奎昌

旺苍县化龙乡石川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有许多颇具特色的文化古迹至今保存完好,成为人们追溯过往的奇迹与佐证。

石川村至今保留着川北特色的传统村落群。明清建筑现存36套,房屋大部分变形。明清至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保存较完好。民居建筑大多为人字水、青瓦屋顶、穿斗木架构、撮箕口、直排扇、钥匙头,坐北朝南,以中间堂屋为轴线,左右对称,有面阔三间或五间的。堂屋左右为正房,挨正房为转角,小转角称巴壁转,大转角称洪门转。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左右直下两竖列称厢房,东西厢房各以小堂屋为中心,讲究对称排列,即厢房挨转角一间称小二间,再下为小堂屋,又称横堂屋,再下又称小二间。四合面(亦称四水归堂)靠下小二间又是转角,挨下转角一间称下小堂屋,中间便是大门和过廊。

川东北民居的房前都有阶沿,堂屋正前的阶沿称大阶沿,一般都有北水柱,面阔三间的为两柱,面阔五间的为四柱。阶沿是居民休闲、聊天、议农事、下地收工临时放农具、雨天晾晒和堆码粮食的重要场所。

民居建筑对阶沿特别重视,其宽窄不等,一般3~4米,都可逢事设席。阶沿的材质不一,但多以石料采用水磨工艺拼砌。厢房前为小阶沿,宽窄不定。阶沿外的院坝,多用长方形石板拼铺而成,院坝中间以堂屋朝向为中轴线铺设甬道。甬道的石板长宽一致,以“生老病死苦”五字为数,从甬道的第一张石板数起,其最后一张石板要落在“生”字上。大部分传统民居住房坐西北朝东南,重视风水,顺应天然,又不拘泥于形式,格局依山就势,自然飘逸,整体风格与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体现出建筑风格与人文融合的环境观和生态观。

石川村曾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1933年,红四方面军从两河口直上,在石船寨与何武贤、曾荣昭两股土匪激烈交战三天三夜,后土匪因熟悉当地地形,趁夜晚逃往三溪口(今龙凤乡五营村),红军歼灭土匪一百余人。

许多历史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照耀石川村这一方水土。

杜氏钟嘴 桂花祠堂

始建于清光绪19年(公元1893年),1900年落成。古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为一木质穿斗结构组成的四合院;古祠包括山门、戏楼、厢房、天井、正殿等,共30间。正门东西两边共有4幅巨型砖雕,西边2幅是“桐柳杏凰群图”和“松雀图”,东面墙上的砖雕是“百鸟图”和“五伦全图”。面南正中是杜家祠堂主体建筑正门,厚重木门上的彩绘门神画高达3米;门内一具4扇镂空双面雕屏风隔开了院落隐约可见的光景,屏风上雕琢着诸如“英雄图”“太史第”“渔樵耕读”等传统题材,构思巧妙、雕工细腻。屏门顶6根柱子支起八卦纂顶的戏楼,戏楼上细腻的窗花纹饰精美,万字格护栏间镂雕龙、凤、荷、梅等雕刻图案,戏楼房顶龙飞凤舞,四角翘爪,绚丽多姿,据说当时宗族每逢喜庆、丰收、过年、中举等日子,都会请戏班来宗祠唱戏。戏楼下经五步台阶进入天井,天井左右均为厢房,细腻的窗花、厚重的房门,彩绘的花纹,雕梁画栋甚多;出厢房,爬上高约1.2米的五步台阶,便为祠堂正殿“聚贤堂”,这里开阔通透,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该古祠虽历经百余年,建筑仍保存完好,古祠建筑巧妙采用了砖雕、木雕、石雕等多种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集中体现了川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和民间工艺精华,堪称一座清代建筑工艺宝库。

旺苍县化龙乡石川村3社中嘴杜家祠堂(杨奎昌 供图)

结缘寺

位于石川村1社,始建于明末清初,原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历来香火旺盛,在“大跃进”期间被大火烧毁,后于20世纪80年代本村村民杜长城化缘组织重建,如今寺庙占地面积150平方米,供奉送子观音、牛王菩萨、药王菩萨、观音菩萨等众位诸神,供信佛者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前来参拜,香火旺盛。

杜胜故居

杜胜故居位于石川村3社,修建于明代,坐北朝南,至今有700多年历史,四合院结构,其格局为四面建有房屋,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龙门口为过道直到四合院中,厢房设有审案案庭,东厢房用石条砌成的银库至今保存完好。整座四合院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现分由6户杜氏村民居住。此建筑保存十分完好,为研究川北民居建筑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

杜家钟嘴墓群

墓群石碑300余座,占地80余亩,甚为壮观,其中有建于明永乐二年古墓12座,1992年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旺苍县化龙乡石川村杜氏碑记(杨奎昌 供图)

白石岩巴人洞

有人工开凿的岩洞3层,分天洞、中洞、地洞,洞中有水,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工程浩大。据石刻文献记载:“建于南宋嘉定四年十月(公元1212年)。为防御元朝军队,造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坚固堡垒。如此大规模的古迹岩洞甚为罕见,对研究古代建筑文化具有较高考古价值。

将军府

建于明代,穿斗结构,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由杜胜将军修建,距今18代,七百余年,虽有破损,仍不失当年风貌,为研究明代建筑提供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旺苍县化龙乡石川村将军府(杨奎昌 供图)

1樏子

樏子是用木头制成,分上下两层,中间是硬木头做齿,其基本原理与磨子相似;加工大米,先樏,后碾,再风净,最后用竹筛筛过后,方可食用。

旺苍县化龙乡石川村樏子(杨奎昌 供图)

2纺车

纺车用木头、竹片、麻绳、铁针几种材料做成。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提高,纺车已退出历史舞台。

旺苍县化龙乡石川村纺车(杨奎昌 供图)

3石磨

包括大磨、手磨,相传是鲁班所造,其功能是食品粗加工。磨子要用坚硬的石头做成,磨分上山子、下山子、磨盘三块组成,上面两块的合面开齿,齿成八卦形。农村中的磨子是一种团结和谐的工具,俗语说:“千家的碾子,万家的磨,不推不碾就莫法过”。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农村加工由电器代替,磨子基本没有多大用处,即将成为一种文物。

4簚编

簚编主要分为:晒粮食所用的垫子、挡席、撮箕、簸箕、凉席、背篓、提篮等。有人物、花草、鸟兽等。随着时代变迁,有的地方簚编已淡出历史舞台。但在石川村,有些老人载传着历史的足迹,继续着簚编这项古代的传承,编织着历史的故事。

一些乡土人物被这片土地铭记。

杜胜

明朝南江清化人(今旺苍县化龙乡石川村3社人)。据《南江县志》下卷《杂记》载:“明威烈将军杜公名胜,墓在禹门场,墓侧里许有杜氏祠堂。将军事迹无考,惟存铜锏兵器,上刻“杜胜”二字,以此知为将军故物。”史载虽略,但确是史实,杜胜墓至今尚存,将军故物,建国初期犹存。化龙乡石川村3社杜胜将军旧居至今尚存。

杜铁镰

元初南邑清化木门(今旺苍县化龙乡石川村2社人)。生于1278年,卒于1316年。据《杜氏宗谱》记载:杜铁镰自幼聪敏,喜文嗜武。1315年,杜铁镰与陈刚结拜为兄弟,并组成讨元联盟,两人商定于1316年中秋集结石船、奶头两寨。因奸人告密,杜陈率部浴血奋战,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杜铁镰殉葬玉胜垭。

杜月旦

南邑青龙乡(今石川村1社)人,生于1735年,卒于1786年。据《杜氏宗谱》记载:其膝下六子,在他的一生中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业,发扬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在石川村桂花碥造了一个面积为12亩的大田,他将大田分给6个儿子,故名曰六厢子大田。

杜为翰

字茂林,南邑青龙桂花祠(今化龙乡石川村1社)人。生于1858年,卒于1933年。据《杜氏宗谱》记载:翰自幼勤奋读书,进士及第,光楣门庭,其子杜恒昌(1887—1926),字米岩,英年中试及第,才思敏捷,书法颇得乃父真传,声名鹊起,旺南两地墓碑多他父子墨迹,杜氏三宗祠堂楹联,碑序概系父子二人撰书,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已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奎昌【中共旺苍县委党史研究室(旺苍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