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文献资料及其管理与利用(论文)

作者:sky 发布时间:2010-12-20 10:31:22 浏览次数: 【字体:

文献资料及其管理与利用

 

 

 

第一部分:文献资料的基本概念与知识

一、文献含义:

《辞源》:“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辞海》:原指典籍与宿贤,今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献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 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1983年公布):“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记录知识的手段和载体不断革新,文献一词的含义也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所谓文献,就是指将人类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所有的东西。

知识、载体和记录是构成文献的三个基本要素。知识决定文献的内容。载体决定文献的形态,记录是构成文献的重要手段。

从目前的情况看,凡是刻在金石甲骨上,写在竹帛树叶上,印在纸张铁皮上,摄在感光材料上,录在唱片磁带上的知识,都是文献。

我个人认为,《辞海》对文献的定义最为准确。

二、资料含义

资料,是大家熟知的、经常使用的术语,但究竟资料的定义是什么?目前图书、情报界对此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确切的说明。因为在图书情报工作中,一般是将“记载知识的纸质载体,分为图书、期刊、资料三大部分”,所以对资料的定义,一般就有三种说法。1、资料是图书、期刊以外的一种非书非刊出版物;2、资料是非正式出版和不公开发行的出版物;3、记载的知识有参考价值的为资料。(这三种说法)各有不足,归结起来,大约是:“资料是一种有价值的非书非刊出版物,在现阶段的我国,它基本上是非公开发行的。”

这个定义是从图书馆、情报所、资料室对文献管理工作中的划分文献类型要求提出的。它同我们地方志研究工作中对资料的看法有较大的区别。我们对地方志资料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一切对地方志工作有用的知识,都是资料。”马克思提出的:“研究工作必须占有详尽的资料”,就是这个概念。就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今天讨论的“资料”的概念就要广义得多。它的范围主要有三个方面:

1、文献资料:图书、档案、报刊、文件、古旧志书、家族谱牒、帐本、日记、金石碑刻、图像照片,音像资料等。

2、口碑资料:世代相沿的传说;当事人的口述。

3、遗址、遗迹、实地考察、测绘资料、实物等。

因此,除了图书、期刊外,我们地方志办搜集的资料就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的广泛性:涉及自然、社会各个学科领域的各方面,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没有专门著作记载的。

2、直接性和可靠性:资料多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的观察、调查、总结,许多是当事人亲历的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按照以文献的加工形式分的话,多数属于“一次文献”(原始文献);

3、记录形式的多样性:以手写和传统文字记录式居多,主要以纸张为印刷材料。

4、资料外部形式(装帧、纸质、大小等)不规范、零散。

由于以上特点,资料研究的前期工作——搜集、考证、整理就至为重要。因为资料的研究利用是建立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的,前期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研究工作的成效。

三、文献类型

我们要在茫茫的文献汪洋大海中迅速查询所需的文献,不可不学文献类型及其特点的一些基本知识。

1、文献按其加工层次和研究、结示内容的程度不同,可划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有的称一级文献、二级文献、三级文献。

A、一次文献:是指作者在科学研究、工作实际中以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件。如会议材料、报刊论文、专著、研究报告、档案等都属一次文献。

B、二次文献:是指在一次文献基础上进行加工使之有序化和浓缩化的文献。如文献检索工具——书目、索引、文摘等都属于二次文献。它具有报导性、检索性和简明性的特点。

C、三次文献:是指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深入加工,即筛选、综合、分析、浓缩而成的文献。如综述、述评、年度总结、辞典、名录、手册、年鉴等。它们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的特点。

2、文献按其载体及记录手段不同,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声象型四种文献。

3、文献按其外部形状和特征分图书、期刊、报纸、会议文献、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档案、统计资料、未刊稿、标准等。

四、书的知识

我国的图书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A:远古到东汉—— 书籍使用的材料首先是甲骨,随后有青铜、石头(用刀刻),然后是竹木,最后是绢帛(用手写)早期的书籍实际上都是史官所记的档案,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著作。春秋中叶以后,才开始出现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的著作,这些著作是刻在竹木制成的简牍上的。简牍是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

B、东汉——唐代中叶印刷术发明前的写本卷轴时期;纸(价低、质轻软、易书)的发明,使书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品种增多、流传容易,私人藏书现象逐渐增加。这时书的形式,是把纸张粘成长条,用一根棒作轴,把纸卷成一束,再系上一根带子。一部书往往由许多卷组成。

C、手工业唐代末叶——清代鸦片战争印刷术时期;手工业印刷术又经历了由雕版到活字的变化。印刷术还引起了书籍装订形式的变化(由卷子本改为许多单页装订成册的册叶装。这种形式的图书就接近我们现代的普通图书了。

D、鸦片战争——现在的机械化印刷术。种类、数量暴增,采用了铅印、石印、胶印等新印刷术

现代图书一般由封面、书名页、版权页、序或说明、目录、正文、附录、跋或后记、索引等部分组成。

前封面又叫面面、封一,一般都印有书名、作者、出版社等字样。书的最后一页是后封面,也叫封四,其右下角一般印有定价和统一书号。根据国家出版局通知,1988年发稿的图书,统一书号改为中国标准书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国际标准书号”是中国标准书号的主体,它由10 位数字组成(依次分成组号、出版者号、书名号、校验位四段,每段之间用连字符号隔开。)前面冠以英文字母“ISBN”(“国际标准书号”的英文缩写)第二部分是“图书分类——种次号”,有图书所属学科的分类号和种次号组成,其间用分隔号(一般用斜线)隔开。分类浩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编制,种次号则是同一出版社所出的同一类图书的流水编号。(《四川省志。卷首》ISBN7-80122-933-9/K530

翻开封面后的第一页叫书名页,上面印的文字与封面类似,但更为详尽,诸如丛书名、副书名、全体作者或译者、校订者、出版单位、出版年等,都会全部注明。

精装书和某些平装书,在书名页之前还有一张不印文字的白页,叫扉页或环衬

书名页的背面是版权页,又叫版本纪录页(也有的书是印在最后一页或封底上的)。在这页的上方,印有该书的内容提要,在这页的下方,印有书名、丛书名、著作者姓名、出版、发行、印刷单位名称。如系翻译著作,还印有书名和作者的原文。此外,这一页上还印有本书的开本、印张(一本书用纸的数量,由于一张纸的两面都印有文字,所以两码等于一张纸)、插页、字数、出版时间、版次、历次印数、统一书号(1988年以后改为中国标准书号)和定价等项目。

五、图书馆与社科文献情报组织介绍

最早的图书馆是周朝的“藏室”,老子(春秋)就曾做过“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开展社科研究,主要利用和依靠的图书馆类型是:公共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党校图书馆。

(一)党校图书馆:

1、中央党校图书馆:

建于1933年,设在中央苏区瑞金,馆名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图书馆。1948年学校改名为马列学院。19493月迁入北京,更名为中央党校。1962年建立新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馆藏50万册。目前馆藏107万册。藏书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尤其是马列著作、毛泽东思想及其研究著作、党的文献、内部资料占突出地位。另外,地方志2400种。

2、四川省委党校图书馆:

建于1952年,馆藏图书80万册。馆藏包括原西北军政大学绥蒙分校随军入川的图书,原西南、川南、川西三所革命大学和川北 区党委党校、中央第七中级党校的部分书刊。1986年新馆建成,馆舍面积为4800平方米。

(二)公共图书馆系统(面向全社会、藏书综合性)

1、国家图书馆:

我国的国家图书馆是“北京图书馆”,在国际交往中,该馆使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名。其前身是清朝末年(1910年)筹建的京师图书馆。该馆藏书渊源久长,继承了700年前南宋皇家图书馆——缉熙殿(通“辑”聚集之义 ,熙:光明)500年前明代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部分珍藏,还收藏有清朝内阁大库、翰林院及国子监南学的部分藏书。建国后,古籍善本继续大量收藏外,凡出版的中文、外文新书(包括不同版本)全面采访,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馆舍面积14万平方米,可同时接纳读者3000多人,藏书1000多万册,目前是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是世界五大图书馆之一。该馆还是我国的联合国出版物保存馆之一,收藏联合国印发的资料。

2、四川省图书馆

民国时期四川图书馆有两次建馆的历史:第一次筹建于1922年。1912年,由四川行政公署拨款创立。定名为四川图书馆。1927年划归成都市政公所管理,仍称四川图书馆。1928年成都市政公所改组成立成都市政府,遂将四川图书馆改名为成都市图书馆;第二次筹建馆始于1936年。因抗战爆发而搁置。19401月,四川省立图书馆筹备成立,410日,四川省立图书馆成立。

馆舍共有五处:总府街馆舍为馆本部、城守街馆舍为外借室书库、联升巷31号为特藏部和缩微复制室、和平街16号四合院为提存书库、龙泉驿(原四川省电影公司片库)为馆藏复本书库,馆舍总面积约24000平方米。

馆藏:300多万册。其中1950年以后出版的中文图书259万册(占馆藏80%以上);民国版图书10多万册;台、港版图书1万多册;外文图书24万多册;古籍线装书3万多种近6万册。另有各种期刊等资料。

馆藏特色:四川地方志书、家谱族谱资料、川剧唱本资料、中医古籍、古词集、抗战版图书、民国时期期刊、“文革”资料、国外原版大型综合性工具书和基础学科图书。

3、重庆图书馆

馆舍面积2.2万平方米,藏书360万余册。

其前身是“国立罗斯福图书馆”。1947年,为纪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蒋介石“钦定”将图书馆设立于“陪都”重庆。此前,这里曾是国民党中央图书馆。

具有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的三大特色:(1)对二战时期我国出版的图书报刊收集最全、保藏最多并且最完整,有民国时期出版物76611种,177621册;(2)收藏有宋代以来的古籍线装书532342册,内有孤本和稀见本424种,古籍线装书的数量和质量均列西南地区首位,在全国也位居前列;(3)拥有10万多册(件)联合国资料,“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成立后,即被联合国指定为其资料寄存馆,一直未曾间断,并于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联合国全部文献寄存馆。

其藏书一分为二:一部分位于两路口,交通方便,却只有20多万册藏书;一部分位于枇杷山,资料全,却不通公交车。这是因为:最开始,重庆图书馆在两路口;上世纪50年代,又建在枇杷山;80年代,阅览大楼又在两路口落成;90年代,枇杷山又建成了藏书主体。

 

第二部分 文献资料的分类及管理

 

(一)图书分类法的产生和发展

1、我国图书分类法简史

大致分为古代(1840以前)、近代(1840-1949)、现代(1949以后)

A、古代——周朝时,“太史掌邦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分官执掌,各守其书,即以职官为图书分类的标志这种分官职掌各类图书的方法,既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开端,又是古代图书分类法的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将图书分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大类,称为“六艺”。虽然“六艺”还不能称之为图书分类法,但它却为古代图书分类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我国最早的一部图书分类法,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之一,是西汉时期的目录学家刘歆编成的综合性的系统地反映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七略》。《七略》把图书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刘歆的《七略》是摘取其父刘向所编《别录》的内容为书的,所以比《别录》简单些,故称“略”。《七略》比欧洲第一部正式图书分类法——《万象图书分类表》(瑞士人吉士纳编于1545年)还早1500多年。

勖(西晋武帝时的秘书监),根据三国时魏国的秘书郎郑默所编的国家藏书目录《中经》,编造了《中经新簿》,把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这部目录标志着《七略》分类法的衰退和“四部”分类法的诞生。

“四部”分类法之名称,虽然创始于荀勖 ,但“四部”分类法的次序实定于东晋著作郎李充。晋元帝时,李充编造《四部书目》,基本上根据荀勖 的《四部分类法类分图书,把原来乙、丙两部内容互调了一下,奠定了四部分类法的次序。

“四部”,分类法虽创于荀勖 ,定于李充,但尚无确切的类名,直到唐代魏征等人根据隋代政府图书馆撰写《隋书。经籍志》时,才把甲、乙、丙、丁四部定名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在历史上第一次以经、史、子、集为类目名称,正式确定了“四部”分类法。到目前,仍是中国线装图书分类的基础。

我国的《七略》、“四部”两大系统的图书分类法,从历史上看,由于它们的影响很大,便成为当时官方钦定的图书分类法,在全国通用。

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图书分类学家郑樵,在《通志。艺文略》中,把图书分为经、礼、乐、小学、史、诸子、天文、无行、艺术、医方、类书、文等12大类,但由于不是“钦定”的,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B、近代——到清朝末期,随着西方学术介绍到中国来,翻译图书大量出版,四部分类法在新书归类方面已明显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因而出现了改革四分法以容纳新学科知识的尝试。 1876年张之洞编《书目答问》,冲破了四部,增加《丛书》一部,成为五部法。1885年,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发表了《日本书目志》和《西学书目表》,其中就有他们关于图书分类的主张。即提出了一个新的图书分类体系(将图书分为学部、政部、教部和杂类四大部类)。1904年产生了〈古越藏书楼书目〉,只将藏书分为学、政两大部类。1910年,孙毓修介绍了美国麦尔费尔。杜威的《十进分类法》,影响很大。有不少人参考它并结合中国的实际,编制出了自己的图书分类法,达30多种,其中以刘国钧的《中国图书分类法》、皮高品的《中国十进分类法》、杜定友的《杜氏图书分类法》和王云五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影响较广。

C、现代——解放以来,我国图书馆界编制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图书分类法达30多种,其中具有特色、影响较大的有五、六种。1948年东北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东北法〉)正式出版,这是我国解放后自编的第一部图书分类法;1957年《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简称《中小型表》)由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局公布;1958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分类法》(简称《科图法》)。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971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开始编制,1973年出试用本,197510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图法》(包括与它一个体系的《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和《中图法简本》)的正式出版,为我国图书资料情报单位统一分类编目打下了基础,它的修订再版(已出第4版),使我国文献分类日趋成熟。

2、西方图书分类法的沿革

1544年,瑞士人(吉士纳)编制欧洲第一部图书分类法《万象图书分类法》,此法分为“字学、数学、修养、高等学科四大部和语言学、辨证学、修辞学、诗歌、算学、几何、音乐、天文学、占星学、术数、地理、历史、技术、自然科学、形而上学与神学、伦理学、哲学、政治学、法理学、医学和基督教21大类。

1870年,美国圣路易士公共图书馆馆长哈里斯编制了《书架分类法》,分为科学、艺术、历史及杂类四大类。

1876年,美国杜威又根据哈里斯分类法编制了著名的《十进分类法》(简称DCDDC),在世界上流行最广、影响最大。

3、我国主要的图书分类法

1)“六分法”与“四分法”

A、“六分法”——西汉刘歆的《七略》,把图书分为辑略、六艺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但由于辑略是刘歆写在六略前面的一篇学术简史,总括六略对先秦两汉学术思想的源流演变,作扼要的叙述,所以《七略》实际上只要六大类,由此,人们便称它为“六分法”。其体系和内容如下(辑略是序,其余六略是大类,有子目):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术数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B、“四分法”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另一系统是四部分类法,它几乎占据了整个封建社会图书分类的统治地位。其类目体系如下:

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

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部: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

附道经:经戒、服饵、房中、符录

附佛经: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

对地方志工作者来讲,了解我国古代的“六分法”和“四分法”仍具有现实意义。

2)“中图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全国已有91%以上的图书馆和情报研究所使用“中图法”。

“中图法”将文献分为五大部类,并在此基础上,组成22大类,有25千多类目。其序列为: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A 马列毛

哲学—————————————B 哲学

社会科学———————————C 社会科学总论

                              D 政治、法律

                              E 军事

                              F 经济

                              G 文化、科教体   

                              H 语言、文字

                              I  文学

                              J  艺术

                              K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N 自然科学总论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Q 生物科学

                              R医药、卫生

                              S 农业、林业

                              T工业技术

                              U交通运输

                              V航空、宇宙飞行

                              X环境科学

综合性图书——————————Z 综合性图书

1 藏书建设与读者工作

藏书建设是指资料室收藏内容的规划及实施过程。地方志资料室应有自己的藏书特点,并以其特点为中心建立和形成自己明确的独特的藏书体系。以地方志资料室为例,科学实用的藏书体系的确定,来源于地方志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一般来讲,基本的文史甚至百科工具书;本地区历来所修地方志书及谱牒等历史资料;新修地方志、年鉴及其他有关本地区历史的资料;有条件的可扩大收藏省一级及其他兄弟市县所修地方志及重要的地方文献资料。由于经费的原因,可考虑采用交换的方式获得资料。由于藏书体系的建立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准确实施藏书规划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他如分类、编目、藏书管理等也应作出详细规定。(冷冻法杀读者工作是对资料利用对象所提供的服务,直接影响到资料的利用率。基本的如借阅规则,对借阅范围、服务对象、借阅方法、遗失书刊赔偿办法等均应有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否则,轻者会影响流通,重则破坏藏书体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第三部分 文献资料的汇编与利用

 

(狭义一点,主要讲一讲志书资料的运用:利用志书资料著作成书;对志书资料资料汇编或类编;编制主题资料索引;编辑方志目录或提要等。)

一、长编与汇编的区别

“长编”:

在写定著作这前,搜集有关材料并整理编排而成的初步稿本。(现代汉语词典)

编史者选辑各书所载与书本关系之事,按次排列,以为作史材料,谓之长编。(辞源)

为了编纂方志而将有关的论述各类事物在发展变化中的历史资料,进行删订、编排、汇辑成的稿本。(它)既不是纷繁复杂,真伪相间的原始资料的简单汇集,又不是待印的志稿(《雅安地区部门志丛书修志工作参考资料》)

    “汇编”:

资料汇编是把分散的性质相近的文章或文件平列地编在一起,是未经加工的原始资料的汇集(当然也有汇编者的选择),主要取材于文件、文章或其它图书资料(同上)

“长编”与“汇编”的性质、作用也不同:

长编是按篇目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而成的,是专为编纂志书备料打基础的;而汇编中是为了积累(集中)资料,便于保存、检索、利用。

二、材料汇编、专题汇编

这是资料汇编和利用的最重要的形式。材料汇编:主题较多,例《重庆现代革命史料》、《彭县志编纂文集》、《新修彭县志评论集》、《修志工作参考资料》(雅安地志办编,19889月)围绕修志理论、修志经验两个主题编的,,内容涉及篇目设计、资料工作、体例结构、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字表述、图表照片、附录、法规条例、主笔工作等十二个方面;专题汇编是根据掌握资料的情况,结合本地区实际,按照一个专题,选择众多资料中的有关内容,加以汇集,及时印发。例:《地方志资料工作协作会议专辑》、《朱德委员长生平简表》、《四川省轻工科技成果汇编》、《四川长江水产资源调查资料汇编》。编辑人员对原文基本上不作修改和文字加工,但选材料时要有自己的标准。

三、摘要汇编、选编

根据一定的选题,将众多资料中的有关部分摘要进行汇编,或对某些资料进行选择编辑。主要特点是编选(摘)者主观推荐意识较强,对文字加工有一定要求,例,某文提“前年”应改为“**年”;“本县”应改为“**县”,每篇(段)文章均需要出处。例《志稿评议文选》(省志办市县处编)、《新方志问题研究》(省志办总编室)。

四、综述、提要、述评、进展报告等

均属于三次文献,是通过对二次文献、一次文献进行研究,利用而形成的高一级;研究成果。它除了要求资料掌握得“深”和“广”外,还对撰著者的综合归纳能力、理论水平和业务实力有较高的要求。

再谈一谈综述和提要。

提要:应当给一书以简要的评述,指出它的内容、特征、用途以及在该类书籍中的地位。

综述:要求对某一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向作出综合性表述一段不加自己的观点(这一点与评;述不同)。例《岳飞满江红词真伪问题研究综述》,《方志中人物志编写研究情况综述》。

四、 地方志资料汇编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1、内容含量大,记载详尽,区域性强。例:《宜宾地区的柑桔资源》、《通江现代史料选》以上资料有的没有专门学术著作予以记载,即或有专门著作,也不可能详尽记载。县志限于篇幅也难以将有关资料一一收入志书,而将那些有关资料汇编成册,则可达到充分保藏和利用的目的。

2、印刷形式多样,印数灵活,时效性强。

资料汇编往往不如图书、期刊那样出版周期长,手续繁杂。它可以及时编印,随编随出,还可编续集、多集等。铅印、胶印、油印均可,能及时提供利用,成本低,在资料交换过程中起到很好的交流作用。同时,由于其内容来自实践,其价值具有永久性。

3、资料的直接性和可靠性

因汇编的资料多是一次文献,未作改动,内容真实、具体、生动、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例:《万县地区恶性肿瘤及其它死因调查资料》、《嘉陵江水系鱼类资料调查报告》等。

4、资料集中,系统性强,利用价值高。

此“系统性”不同于图书“论述”的系统性,而是指材料的系统性,对研究者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这一特点在专题资料汇编或专题性的书目、文摘、索引中尤为突出。

例:《关于评论诗人李白的文章及资料汇编》、《四川省地方志天文资料汇编》、《二十六史医学史料汇编》、《长江流域重庆至巫山段水文、地震资料提要索引》、《四川地方志联合目录》等。

地方志资料汇编有以下作用:

1、有序地保藏了现有资料;

2、有效地提供给读者利用,为现实服务;

3、及时地发挥社会效益,提高地方志办公室地位,扩大影响;

4、通过资料汇编和利用的研究和实践,将培养出大批修志业务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水平,这对方志事业的兴旺有着重要意义。

五、 编制目录

(一)方志目录学的建立和发展

来新夏主编的《方志学概论》指出:“民国时期的另一成就是建立了方志目录学。方志目录是方志研究的基础,开展方志目录学的研究是整理和利用方志 的必要条件。”这里首次提出了方志目录学的概念。方志目录学自建立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A、民国时期的初创阶段:这一时期的方志 目录开始从普通的目录中独立出来形成专门的目录(或叫专题目录、专科目录)。并且出现了公藏的、私藏的、区域性的志目等多种目录形式。

B1949年——“文革”前的初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方志目录数量大增(短短十几年就编出30 余种,而且出现了当时方志目录集大成者,即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增订本),收志7413种,这已具有全国性方志联合目录性质。同时,出现了考录旧志最多的《中国古方志考》(张国淦gan,中华书局1962年版)

C、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辉煌时期:志目的种类更加完备。区域性的、全国性的、提要性的、联合性的、馆藏性的目录一应俱全。《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金思辉、胡述兆主编)为全国性新、旧志提要的最权威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方志总目》是收录最多的馆藏目录;〈山东省新编地方志目录〉是收录新志最全的区域性目录。

(二)新方志目录的编辑情况:

A、区域性新方志目录:

19999月,《福建省新编地方志成果目录》(福建省地方志编委会编印),收录了该省1984~1999年全省的新编志书、年鉴1000余种(著录项目失之过简,新志收录不够全面)

19998月,《浙江新编地方志目录》(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方志出版社出版(著录项目不全,无收藏单位)

20025月,《山东省地方志目录》(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建国以来至200112月间,全省的志书类、地情类、年鉴类著作条目5036条,其中志书类3519条,包括省、市、乡、村志书,方志理论著作,方志刊物,旧志整理成果等。著录项目为书名、卷(编、册集)数、编纂单位、主编、副主编、出版单位、出版日期、开本、字数、页数、印刷册数、收藏单位等12项。)

B、全国性的联合目录:

19938月,《中国新方志目录》(全国地方志资料工作协作组编制,第一册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收录了1949~1992年间的新志,以省、市、县三级志书为主,旁及区、街道、乡(镇)、村、山水、名胜等专志和部门志共9500余种,后附台湾新志123种。原计划出三册,但后两册未编出来。

19993月,《中国新编地方志目录》(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方志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本届新修省、市、县三级志书近4000部。(该目录所收新方志以出版书号为据,不收内部印行的,不收三级以外的部门志、专业志、乡镇志等过于狭窄。)

C、馆藏方志目录:

2002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方志总目》(1949~2001,该院地方志收藏中心编制。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目从馆藏的15500种新志中选收11000种(不含志稿、部门史、专业史)其中部门志、专业志5000种,市、县(区)、乡(镇)村及街道志700余种,地名志、地名录和地名资料汇编1500种。为了方便查阅,每条均著有馆藏号。这是目前收新志最多的馆藏目录,也是收新志最多的新方志目录,较好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志编纂的全貌,从而成为方志学领域和图书馆建设中不可多得的重要工具书。

20024月,《上海图书馆馆藏新方志》收录了全国各地新方志4282种(卷),(但该书只列了书名,失之过简。简介〈四川地方志目录〉编辑情况)

D、方志提要:

200112月,《宁波古今方志录要》,(龚烈沸编著,宁波出版社出版)收录自汉至今宁波一隅的各类志书573种,其中旧志358种,新志215种。除对府、州、市、县志详列卷题外,其他志书从略,皆以天一阁所藏为主著录。为方便查阅,书后附书名索引。因目前新方志的区域性目录提要尚属空白,此书就有一定的意义。

20023月,《新方志总目提要》(金思辉、胡述兆继《旧志总目提要》之后编制。收录194910月至19999月省市县三级志书及个别有代表性的山水志和县级部门志共3402种。书后附录了台湾地区印行的严鼎忠撰的《新编台湾方志目录》(1945~2000)及《新编大陆方志目录》(1945~2000),未撰提要,书后编有著者索引。这是目前唯一的一部全国性的新方志提要目录。

六、 编制索引

索引也叫引得、索隐、通检;

书目的著录对象是文献的总体;索引的著录对象是文献的局部。(例如XX志书的人名、地名索引等。)

索引最常见的编制方法是分类排列法。另有主题排列、字顺、拼音、部首、时间等次序排列法。(县志资料也可以按志书纲目来分类,图书分类最好按“中图法”);但不论哪一种,在编排之前,都应做到以下几条:

1)选定或自编分类表,并且要规定出编排的细则,比如,同一类的论文,是按篇名、作者,还是按时间先后等,必须始终如一,不能自相矛盾。

2)有条件,还应编排著者、书名等辅助索引。

3)最好以卡片形式进行著录、排列。(卡片最好始终如一,可统一印制,也可自制,可买图书馆统一卡片。卡片用后可作为卡片资料目录,还棵作为其它(如大事记)专题的资料。也可在建立计算机数据库时输入。

4)注意著录的规范化,基本著录项目如:名称、著者、卷(册)数、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印刷形式、开本大小、外貌特征附注.

七、地方志信息系统资源的构建与共享

现代化图书馆有三个重要标志:即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馆藏数字化。这也是一切文献信息资源系统的发展方向。四川省方志馆及各级方志馆、资料室也不会例外。仅以文献信息服务为例,就有图书期刊全文检索;原文委托复制与网上传递;馆际互借;文献课题查新;网上检索等内容和方式。

2003年度十大图情要闻:

1)中国图书馆学会颁布和实行《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其中就有“实践馆际合作,推进资源共享”)

2)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我国文化领域的一个伟大创举;(2004年由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共享工程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精华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并通过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部分地(市)、县(市)以及部分乡镇、街道(社区)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一年多来,在共建工程国家中心组织下,各省级分中心和基层分中心深入宣传、推进、实施共享工程,在版权建设、资源建设、共享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截止200310月,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已经与30个省、市、自治区签订了实施协议。在700多个市、县、乡镇社区建立了基层中心,共享工程已建立了50余个多媒体资源库。

前不久在成都市社科院举行的四川省情报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会上,一个重要的议题也是四川情报信息资源的分布及共建共享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任何一个单位甚至包括国家图书馆,要想收齐所有的资料,几乎是不可能的。根据我们前面的介绍,不同系统的图书情报信息机构,都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只有开展馆际互借,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最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宝贵的图书信息资源。

花了这么多时间,就是要给大家传递和灌输“共建共享”这个图书情报信息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应当具备的科学观念。

地方志信息资源系统的构建与共享是我们大家都应该思考的一个课题。就目前来讲,由于基础配套设施等客观原因,处理图书情报信息资料的现代化手段还不具备,但我们的基础工作要开始,我们的观念(地方志信息资源系统的构建与共享)要建立。简单说来,目前我们每个县(市)地方志方志馆(资料部门)应当收齐本系统编撰的地方志成品资料(不拘印制形式),尽量收齐其他地方文献资料(例如文史资料、党史资料等),并编制目录。同时保送上一级方志馆(资料室)及省方志馆。这样就形成了省、市、县三级严密的地方志信息资源网。也就是共建共享的基础和成果。这张网必须依靠大家的努力,缺任何一个地方的资料都是一种遗憾。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