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读志用志>详细内容

长征途中,毛泽东查看地方志书

作者:茆贵鸣 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9-08-31 07:53:42 浏览次数: 【字体:

作为世纪伟人,毛泽东既是一位运筹帷幄的革命家,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问家。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终身与书籍为伴。在他收藏遍读的各类书籍中,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包容着极其浓烈东方文化内涵和博大精深文化品位的史志书籍,尤其受到他的青睐。



用油画表现的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走过长征的万水千山(图片来源:陕西文明网)



打了胜仗“志书是最好的战利品”

地方史志记载了一个地方的建置沿革、山川气候、物产资源、文物掌故、风俗民情等各类历史和现状。掌握了它,就能知晓这个地方的情势,就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此,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还是在欣欣向荣的和平年代,毛泽东都非常重视地方史志的搜集、阅读和运用。

1914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此时,他已熟读了《左传》《史记》及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许多历史典籍,同时也搜集并浏览了为数可观的地方志书。由此,他对中国历史和地方志书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他自己后来也回忆说:“中国古代帝王尧、舜、秦皇、汉武的事迹,使我向往,我读了许多关于他们的书。”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湘潭学友会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1929年,红军攻克江西兴国县城后,毛泽东在该县城图书馆一住下,便开始专心致志地阅读刚刚得到的《兴国县志》。到达瑞金时,毛泽东通过瞿秋白又偶然得到了一部清代续修的《瑞金县志》(八卷集)。该县志虽残缺一卷,但他却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挑灯夜读,竟然不知东方欲晓。



1930年底至1933年春,毛 泽东和朱德一起领导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政府军第一、二、三次“围剿”后,被迫于1934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途中,战事频繁,可他却不畏环境恶劣,不顾饥困辛劳,从不放弃阅读史志书籍。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图片来源:央广军事)

一次,部队打了个大胜仗。宿营时,毛泽东问身边人员有没有什么“战利品”,秘书随即将前方送来的香烟递上。他一看,哈哈大笑,点燃一支香烟后,他才不紧不慢地说道:“噢,怪我没有说清楚。我说的‘战利品’指的是书,比如州志啦、县志啦,什么的。”秘书这才恍然大悟。



1936年12月,朱德和毛泽东在陕北保安留影

此后,每到一处,身边的工作人员必定要为毛泽东寻找史志之类的书籍。就这样,走的地方越来越多,地方史志也搜集的越来越多。后来,为了减轻负担轻装前进,毛泽东又不得不充分利用战争间隙的点滴时间抓紧阅读,读后再忍痛扔掉。为此,他曾一直懊悔不迭,直至全国解放后仍在念念不忘那些被扔掉的史志书籍。



1939年5月26日,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成立三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图片来源:雷锋杂志微平台)

倡导编修地方志“为民族文化续脉”

毛泽东一向十分重视并积极倡导地方志编纂工作。1941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要“收集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关系多方面材料,加以研究,以为中央工作的直接助手”,其中包括了要“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的具体要求。



1944年,延安,毛泽东会见罗斯福的私人代表赫尔利(图片来自网络)

新中国建立后,战乱方止,人民安居乐业。怀着“为民族文化续脉”的历史担当,此时的毛泽东同志又发出指示,倡导在全国编修地方志,并委托董必武抓管这项工作。在毛泽东倡导下,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于1956年正式将新修地方志工作列入国家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并将其列为该方案中20个重点项目之一,“要求全国各县、市(包括少数民族地区)能迅速编写出新地方志”。



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读书 (图片来源: 中国网)

1958年6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地方志小组(后并入中国科学院)。地方志小组成立后,很快制定并向全国发出《关于新编地方志的几点意见》,具体提出了方志的功能、编修方志的目的和原则,要求“各地应当指定一定的机构,对已搜集的史料和实物加以保存,并且应当考虑把修订方志形成一个制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方志编纂工作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接见长科院首任院长何之泰博士(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毛泽东的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虽然由于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因素,地方志编纂工作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至60年代初,全国已有20多个省、自治区的530个县进行了县志、革命斗争史的编写工作,有250个县编写出新县志、革命斗争史初稿。



1961年,毛泽东在读书 (图片来源: 中国网)

“下车伊始问志书”

毛泽东重视并倡导地方志,不仅在于自身的竭力推崇,还在于他善于不失时机地积极宣传,以尽可能地引导人们全面地认识方志。



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期间参观杜甫草堂(图片来自网络)

1958年3月,毛泽东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来到成都。3月4日下午,毛泽东一到这个蜀汉古都,便立即要来《四川省志》《蜀本纪》《华阳国志》等地方志书阅读起来。随后,他又要来了《都江堰水利概要》《灌县志》等方志书籍,就连《武侯祠》也找来了。他一边认真仔细地阅读这些地方史志,一边在书上批、划、圈、点。不仅如此,他还于会议期间亲自挑选了唐、宋、明三朝诗人撰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词,连同辑选的《华阳国志》和其他有关方志内容,一并印发推荐给与会领导同志。



1958年3月16日傍晚,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视察成都近郊郫县合兴乡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与社员温大娘拉家常(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1959年6月30日,毛泽东赴庐山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利用会间休息时间,他又借来民国时期吴宗慈编修的《庐山志》和《庐山志》稿。看完后,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庐山的山名由来,众说不一。有人说是周文王时由匡俗兄弟在山中结庐而居,然周文王去访,只见空空草庐一座;又有人说是周威烈王去访,人去庐存。这两种传说,时间竟相隔了数百年,后人也以讹传讹。现在,我们就不能这样办了。对历史的态度要严肃,不能含糊嘛。”随即,毛泽东又转身对身边的周小舟等人说:“你们是秀才,请你们查一查,研究一下。”接着,毛泽东便讲述了古代为官“下车伊始问志书”的典故。他谆谆告诫人们,要学习并熟悉历史,更要尊重并研究历史;否则,所谓“以史为镜”“以志为鉴”便是一句空话。





民国庐山志

1956年7月和1960年5月,毛泽东两次到湖北考察,时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的梅白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数十天,与毛主席建立了深厚感情。1960年5月,梅白兼任荆门县委书记。10月,毛主席再次来到湖北,梅白在武昌又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问梅白怎么当好这个县委书记?当他了解到梅白没有多少做县级领导的工作经验后,就对他说:“领导者要尊重历史。不懂历史的人,就不能理解现实。你去荆门当县委书记,至少先要知道《荆门县志》。





1956年6月,毛泽东到武汉视察武钢和长江大桥建设情况,并3次畅游长江,写下著名词章《水调歌头·游泳》(图片来源:楚天金报)

梅白找到两本清代的《荆门县志》,首先送给毛主席阅读。毛主席读了《荆门县志》后约见梅白,并对梅白说:“乾隆年间修的《荆门县志》是最好的一本。这说明中央政府的好坏,可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好坏。乾隆最基本的任务是团结汉人,反映中央政权有一定的开明性,比光绪年间编的县志好。‘官不修衙而修志’,我们党现在有的地方修大楼,讲阔气。中央最积极主张修志的是董必武。你到荆门以后,要修县志。

毛泽东不仅喜好读志,更善于用志。他在这方面所表现出的惊人记忆力,令人由衷地叹服。在杭州,一直流传着毛泽东这样一段佳话——据《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记载,毛泽东生前曾多次到过杭州。第一次是在1953年上半年,最后一次是在1975年2月。他每次来到杭州,总是忘不了要抽时间查看当地的地方志。



1959年毛主席在杭州,与胡绳(左二)等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央许多重大决策都是毛主席在杭州酝酿作出的(图片来源:新浪网)

1957年,他在杭州曾当面对有关人员提出,浙江不仅要编修地方志,还要编写乡土教材;要让大家都了解本地的地理和历史,了解本地的过去和现在,这样才能由远及近,展望未来。他曾风趣地比方说:“小孩总是先叫妈妈,后叫爷爷、奶奶、伯伯的嘛!”又有一次,毛泽东问浙江歌舞团的一位演员是哪里人,对方答曰“浙江海宁硖石人”。他马上从记忆中用起了曾阅读过的《海宁州志稿》资料。他说,硖石的硖山是由“两山相夹而名也。秦以前本连为一,始皇过此瞻山有王气,凿为二。今大虹桥下,山根犹露”。





1952年10月末,毛泽东视察徐州,问时任徐州市委副书记华诚一:“徐州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典故不少,你们有没有地方志啊?”华诚一立即把准备好的一套徐州地方志搬到他面前。毛泽东信手翻了翻,说:“你的这一套不全哎,还少了一本哩!”大家听了,都为毛泽东渊博的历史知识惊叹不已。

地方志要成为这个地区的百科全书

除了毛泽东,还有很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对史志工作非常重视。1958年,周恩来在《关于整理善本的指示》中指出,我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大国,各县都保存县志,县志中就保存了不少关于各地经济建设的有关资料。我们除了编印全国收藏的方志目录外,还要有系统地整理县志及其他书中的有关科学技术资料,做到“古为今用”。



聚精会神读书的毛泽东(图片来源:中国网)

1959年,受毛泽东的委托,当时抓管修志工作的董必武在湖北强调不仅要编修县志,而且还就新修县志的有关内容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他说,“修地方志应增加以下内容:一是写政治、经济、军事的统一行动,着重写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一点;一是要有方言志、风俗志和食品志;一是写新人物志、文艺志、科技志等。总之,地方志要成为这个地区的百科全书,成为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切片’——因子或元素。这样的地方志,历时愈久,则愈有价值”。董老提出的“地方志要成为这个地区的‘百科全书’”的提法,后来成为方志界论述方志性质的共识。



毛泽东在阅读《人民日报》(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1980年4月,一直深受毛泽东潜移默化影响并长期担任毛泽东政治秘书的胡乔木,出于一个社会科学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响亮地向全国发出了“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继续编写地方志”的呼喊。于是,一度中断了的修志工作正式摆上日程。





毛泽东与胡乔木在一起(图片来自网络)

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已作为党员干部日常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当从毛泽东同志这位历史伟人身上汲取智慧,学好党史、新中国史,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做到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

作者 | 茆贵鸣



茆贵鸣,笔名草木,江苏省盐城市委党史办(市方志办)主任,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

务过农、参过军、做过教师、下派过企业,上世纪80年代从事史志编纂与研究及人物传记创作,系全国较早研究“二乔”(胡乔木、乔冠华)学者之一,并对名人与方志有系列研究。策划并主编《新四军在盐城》(丛书)及《盐城市志》《盐城年鉴》等近百部史志文献,发表论文近百万字,著有《盐城简史》《地方志实用手册》《乔冠华传》《情注香江》《廖承志与香港》等专著。

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世纪伟人毛泽东的方志情怀

作者:茆贵鸣(江苏省盐城市委党史办主任)

来源: “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